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8年07月03日
骚百度导航民间谚语中的道教文化-道教汇

民间谚语中的道教文化-道教汇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语言泥沙中经淘洗磨炼而成的精金美玉。
具有道教文化色彩的谚语,很早就已存在。道教盛行后,此类谚语更多。元杂剧收入了不少,如“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史九歌《庄周梦》),“遇仙不成道八一军婚网,如到宝山空手回”(杨景贤《刘行首》)。明剧又有“金丹易传,火侯难传”(无名氏《洞玄升仙》),“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怕”(无名氏《镇白猿》),明小说有“何仙姑下凡,六神不足”(吴元泰《东游记》)。清小说有“一子出家,八祖升天”(《红楼梦》57回)。近代北京有“仙鹤打架,绕脖子”轮回艳福行,湖北京山有“八洞神仙沿江走,五湖四海赛九州”,台湾也有“天师爷坛,哪会出鬼”。例子太多,难尽举。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生动,贴切生活的八仙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神仙的向往也由衷的敬重,比如八仙救世济贫的仁爱胸怀和倒海翻江的巨大法力使人荡气迴肠、心旷神怡。而在谚语中,人们也常常引用神仙,借此来隐喻出现实生活中的不用层面,用仙人的形象来做反衬,影射旧社会的阶级对立杀神女帝,或提升凡夫俗子的自尊自强精神,含有深长意味。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诚。”借凡人修道成仙的故事,劝勉世人以至诚之心实现自己的美好人生境界万振涛。“神仙也有三个错”、“神仙也怕脑后风”、“神仙难医烧箕臌”、“神仙也要打磕睡”;或者是“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神仙指一指,凡人做到死”,等等。
道教的神仙体系非常庞大,上到先天诸神,下到后天神仙,也正因为道教中包含了太多的后天得道成仙的平民百姓吴燕珊,才使得道教更加深入人心于乃伟,成仙之神更加能得到人们的敬仰。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百姓获得幸福平安的生活,这些后天之神的职责也变得严峻起来,他们必须与鬼对抗,且要战胜鬼魂,因此流传了很多与鬼神有关的谚语。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鬼披人皮”;“鬼怕恶人”;“有钱能使鬼推磨”;“神仙下凡,先问土地”;“玉皇怕财神,有钱大三级”等等。这类谚语中的道士、天师、土地、玉皇、妖魔、鬼怪等形象,明显来自道教信仰和道教传说之中,用它构成谚语,别具深意。本是主宰整个天上人间的玉皇大帝却惧怕小小的财神而不得不屈驾与之交往,这种“有钱大三级”的邪恶世风,今天不是依然在我们社会中演出一场又一场闹剧吗? 这类谚语不仅形象鲜活,意味深长,而且饱含幽默讽刺情趣,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许多相关谚语,既是历史形成的某些宗教习俗或口头传说的艺术概括,在长期文化传承中,它们又演变成众口传诵,言简意深的颜语,烙印在人们心头。

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吕洞宾本是以济困扶贫而著称的八仙当中最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一位仙人和善人,却常常遭人误解而被狗咬,这类使人伤痛的社会事相至今仍难以避免。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原本是关于得道者服丹而飞升成仙并惠及鸡犬的传说故事,后世人们借此编成一则谚语,嘲讽官场中的裙带关系,齐楚嫣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闪射讽刺光芒花都九妃。
再如中国民间有崇敬雷神,以雷公为惩凶罚恶之天神的习俗,这正好同人们在姻亲中崇敬舅公的社会习俗相一致,两者可相互映衬,于是构成了“天上雷公,地下舅公”的谚语盛传于世。
还有,“土地不开口,老虎不咬人”;“土地不开口,毛狗子不咬鸡”;“千里神明,要问当坊土地”。这几则谚语,都与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有关。土地爷本是地方小神,却掌管着当地人畜命运,传说山野间猛兽觅食,也须土地来管辖,所以在谚语中便把它作为得罪不起的象征形象,构成了一排风土谚。
由于道教流行,许多地方兴建宫观,祭祀鬼神延请道士举行斋醮活动,构成一项特殊的文化景观逆天邪主,这类社会景观常常也成为谚语取材立意的基础,如“城隍庙里的鼓,三天不打生灰土”;“龙王庙里水多,城隍庙里鬼多”;“见到天王,四朝八拜人皮锦衣,见到小鬼,一脚踢开”;“住到城隍庙,守不到头柱香”,等等。这类谚语的构成是描述性的,从方方面面勾画出旧时代中国城乡道教信仰的风貌。同时这些谚语又是象征性的,意在借道教活动中的有关事相,指代社会生活中的形形色色,以警醒世风隐形浪人。
下面是《中国谚语集成湖北卷》中所载几则:“佛家重练心,道家重养生”;“修行不修心,枉烧一炉香”;“我命在我不在天”;“仙道贵生”;“道以养性,术以延命”等等格雷魔法学校。这里几则谚语得之于鄂西北的道教圣地武当山,它们所传承的性命双修的道教义理,字字珠玉,十分难得。
还有这样一则谚语:“天高不为高,人心为最高,井水当酒卖,还嫌没酒糟”。它本是穿插在关于吕洞宾劝戒世人的一则传说里,讲的是吕仙出游,为报答小酒馆的掌柜,用法术把井水变成白酒出售,可是女掌柜贪心不足,还不住地抱怨,说这样出酒没有酒糟喂猪,于是吕仙一气之下把自己的法术收回了。故事曾附会到关于黄鹤楼、岳阳楼的传说之中,广为人知。那一段顺口溜也可以脱落下来成为一则独立谚语,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达出道教少私寡欲的人生哲理,发挥过广泛的教育作用,至今未失去其警戒贪欲世风的积极意义。
道教信仰对谚语的渗透这一现象具有特殊的文化学术价值。由于谚语作为民族语言的精粹,有着极强的渗透力,我们从相关谚语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道教信仰的方方面面对居民精神文化的影响。虽然很多的民间谚语已经脱离了道教各自流传,日常生活与宗教生活的相互渗透,便构成了这些具有独特意味和光彩的作品,甚是欢喜,它的形成已经超越了谚语本身存在的意义。
董崇文道长
修行交流,请加道长私人微信,骚百度导航长按上方二维码添加为好友骆力炜。
唐山玉清观
唐山玉清观微信公众号,长按上方二维码,添加关注!
董崇文道长(公众号)
董崇文道长微信公众号,长按上方二维码,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