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9年03月21日
黄精图片石榴花开-海东市民族团结十大感动人物之王天善-文明海东

石榴花开|海东市民族团结十大感动人物之王天善-文明海东

王天善:公仆心 民族情
位于乐都区境内南部的瞿昙镇,除了有小故宫之称的藏传佛教寺院瞿昙寺莫言重生,还有历史悠久的药草台寺、瞿昙三洞(莲花洞、官隆洞、隆国洞)等名胜古迹,而风景优美的大石滩水库、南山积雪、天然林场药草台等有着优美自然风光的景点更是美不胜收。在这个有着2.3万人的小镇上,汉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携手缔造了今天的和谐与繁荣。瞿昙镇所以有这种各民族精诚团结、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与镇党委书记王天善和他领导的镇党委一班人的不懈努力和倾心付出分不开。
扎根基层听民情
时至深秋。最近,瞿昙镇党委书记王天善除了日常的各项工作黄慧丹,还忙于精准扶贫等工作。工作内容虽然繁杂而琐碎,却被他处理得井井有条。先后在达拉乡、共和乡、马营乡、寿乐镇、城台乡等多个乡镇工作过的他,有着十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自他上任以来,瞿昙镇未发生过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群体性事件。2017年上半年,瞿昙镇共排查出矛盾纠纷105件,化解103件,化解率达98%,无一件涉及民族问题的矛盾纠纷。
王天善出生于乐都区达拉土族乡。那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儿时,王天善便和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大家共同学习,共同玩乐,不分民族,生活虽然贫困,却也苦乐兼伴,令他至今难忘。
王天善的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土族“阿姑”。不识字的母亲虽然说不出大道理,但她教育孩子们要忠诚、善良,要尊敬老师,要团结同学。王天善有五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因为家境贫寒等原因,均未能走出大山。读书时,王天善明白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便发奋苦读,最终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天善到乡镇工作。
干一行,爱一行,无论在哪个岗位上,王天善都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得到多方好评。
集集体智慧创立的“群众说事点”,可以说是近年来王天善工作的亮点之一。当时正值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乡上安排干部分赴各村征求群众意见,但到村子时,一些群众不愿意吐露实情。尤其到几个藏族村时,村民之间用藏语交流,不愿意给驻村干部讲实情。为了打开村民的话匣子,为了让村民实实在在地吐露内心想法,班子成员决定设立一个群众说事的地方张佳航,并做好记录,逐步解决问题。很快大野爱果,各村成立了由包片领导、驻村干部、村“两委”负责人组成的“群众说事点”工作小组,每到周三群众说事时间,驻村干部与村民聊天拉家常,了解群众需求,掌握群众所盼,当场能解决的问题随即解决ca1561,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工作领导小组解决,通过“群众说事点”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此制度也受到了区委组织部、政法委的高度认可,被当做一个品牌在全区推广通天魔塔,“民情沟通日”制度也成为乐都区党建品牌。而乐都优秀教育管理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党管武装的好书记、乡镇人大工作先进个人、全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丁梦雨,更是对王天善工作的肯定和认可。
脱贫攻坚有实招
王天善深知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役。瞿昙镇有35个行政村,162个社,5588户21012人。识别贫困村1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965户3442人,其中一般贫困户759户2788人,低保户206户654人。如何让这些贫困村的贫困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是王天善日思夜想的问题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深入分析瞿昙镇的实际情况,王天善认识到,扶贫工作离不开制度保障,只有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将减贫实绩与干部考核挂钩,真正挤干扶贫水分,才能确保中央政策目标不落空。在王天善的组织和领导下,产业政策扶持执行组、易地搬迁、旅游带动组等六个工作小组迅速成立起来,精准扶贫工作被提上重要的日程,有了强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与此同时,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入村入户的国家扶贫政策宣传朱李思,提高了瞿昙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波风一族,有力推动了群众发挥积极自主脱贫。而“瞿昙扶贫情”“瞿昙先锋”微信公众交流平台的开通,以及《瞿昙扶贫》小报的创办,既有利于交流工作经验,及时发布各类工作信息,也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在产业发展脱贫方面,通过进村入户摸底调查,因户施策,确定了以种植、养殖、运输和旅游业为主的产业发展项目。
随着一笔笔项目资金的注入,极大地调动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一条持续脱贫致富之路渐趋开阔。
隆国村是2016年脱贫的重点贫困村,评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122人。扶贫工作队在对贫困户逐一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其发展意愿后,最后确定29户一般贫困户分别发展运输、养殖等四项产业扶持项目,其中发展运输业项目17户,依靠瞿昙寺建设期的有利时机搞运输,使群众增收明显,达到了脱贫致富的目的。
朵巴营村地处脑山地区,是一个汉藏混居的小村子。2015年,该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村民的生产生活较为困难。驻村干部和镇党委驻村干部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通过争取省旅游和发展委员会帮扶资金,相继启动了朵巴营民俗文化中心、自驾车营地、蒙古包、小木屋、啤酒广场等建设项目,投入旅游扶贫专项资金300万元怪兽档案全集,实施朵巴营村“卧龙谷餐饮接待中心”项目。以民俗文化为主打脱贫项目的朵巴营村,有了更为丰富和厚重的底蕴。
一个人只有拥有一技之长,才能更好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王天善深知农村闲散劳动力掌握技能的重要性,他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对没有技能的贫困村民进行针对性强的免费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姜柔伊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其中石坡、台沿、浪上等藏族村开设的烹饪、挖掘机、家政服务等6个科目培训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参加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超过200人。
瞿昙镇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周边农户提供了致富途径,王天善鼓励和支持建档立卡户依托瞿昙寺、药草台寺、药草台天然林场以及瞿昙特有的宗教、民俗文化资源,积极融入瞿昙旅游发展步伐中,发挥自身优势,从根上摆脱贫困。打造了石坡、台沿村乡村旅游2个示范点,开设农家乐、农家客栈和藏式宾馆,开发旅游特色产品李诚洁,达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目的。
寓教于乐促团结
乐都南山地区民族射箭活动历史悠久秦力生,成为当地汉、藏、土等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乐都南山的广大群众越来越喜爱射箭活动,每年端午节前后,是这里的群众射箭比赛的黄金时节。射箭活动不仅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而且增进了民族团结,更是推动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向前发展。
瞿昙镇每年举办一次民族团结杯射箭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南山射箭的举办,不仅有效地保护、传承、弘扬了传统民间文化,在增进民族团结的同时,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体生活,在宣传、推介瞿昙,推动民族体育事业和发掘整理民间传统体育形式、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感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陈信维。
每年农历六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当地还会举行规模盛大的瞿昙寺花儿会。参与群众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群众也踊跃参加。会场上,人们既能听到当地汉族村民用藏语演唱的藏族民歌,还能听到藏族民众用汉语唱出来的“花儿”,藏、汉传统文化相映生辉。瞿昙寺花儿会已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民族团结的象征与载体。
共谱和谐新篇章
在瞿昙当地,不分民族,互帮互爱,这是瞿昙镇的传统。在这里,藏汉两族群众杂居共处,黄精图片往来非常密切。汉族群众从藏族群众那里学会了放牧、捻毛线、制毡等生产技术,藏族群众从汉族群众那里学会了农耕技术。在这里,藏汉民族通婚普遍。走进当地家庭,经常是父亲说汉语、母亲讲藏语,儿女则是一句汉语、一句藏语。汉藏群众形意拳拳谱,在这里共同演绎着民族团结的和谐篇章。
瞿昙寺僧人在生活较为拮据的情况下,积极参与服务社会、扶贫济困的活动,先后捐款20000元,对20户贫困户慰问帮扶,并资助贫困大学生多名。台沿村藏族小伙梅羊快骑摩托车被撞伤,需要一大笔医疗费。村民自发捐款4.5万元,解决了部分医疗费用。而这笔款项大多为汉族群众所捐。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2013年的秋天,浪上村乔才让扎西家夜晚失火,一家四口的口粮烧了个精光,所幸没有人员伤亡。邻村浪下村书记韩学青得知消息后发动全村党员、群众为其捐款,村书记亲自将村民捐助的4700元善款送到了乔才让扎西的手中。
2015年12月某日深夜,村民梅桑杰家里着火,村民们集体出动灭火。当时,不论是汉族还是藏族,所有人都提着水桶救火。因为火灾扑救及时,梅桑杰家没有人受伤。同样令人动容的还有这样一个事例。浪下村一汉族群众家着火,火势凶猛,危及周边七八户村民,当时人力不足,无法从河滩挑水救险二甲硅油乳膏。本村、浪上村、角营村三个村80余户村民自发拿着水桶等工具跑来参与救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萧言生,火情得到有效控制李智峰,没有造成人身伤亡和太多财产损失,而火光漫天、人人救灾的时候,冷月当空,已经半夜十一点多。
长期和谐稳定的局面,让瞿昙各民族群众安居乐业,共创繁荣。汉族、藏族群众,在这里共同演绎着民族团结的和谐篇章。瞿昙镇先后获得了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精神文明先进村镇、全市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全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先进单位等荣誉。瞿昙各族儿女,共同谱写了一曲高亢嘹亮的民族团结之歌。
监制/徐维英 编辑/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