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六十载·塞上宁夏谱新篇|从“黄”到“绿”的蜕变-中工网
开栏的话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成立,开启了宁夏各族人民栉风沐雨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断努力的新征途。60年来,宁夏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关怀下,凝心聚力,顽强拼搏,取得了巨大成就。站在新起点上库喜娜卡吉利,宁夏各族干部群众正为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共谱塞上发展新篇章。
今日起,工人日报-中工网推出“砥砺奋进六十载·塞上宁夏谱新篇”栏目,敬请垂注。
1958年,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全线贯通。包兰线横贯腾格里沙漠边缘,全线有140公里在沙漠中穿行。如今薄智云,已畅通行驶60年。
宁夏中卫沙坡头迎水桥至甘塘50公里的沙漠,诺丁山的梦是包兰铁路绕不开的“禁区”。让人欣喜的是,途经沙漠地区的铁轨两旁不再是漫天黄沙,取而代之的是高低连片的灌木丛科举网,以及郁郁葱葱的绿洲。
从“黄”到“绿”的蜕变,是铁路沿线沙漠化地区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一个生动缩影,更凝结着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心血。
要和这沙漠“斗一斗”
当记者和唐希明约去治沙作业点采访时,这位宁夏中卫治沙林场的副场长拒绝了。“昨天雨太大,下透了,扎不了草方格。”在记者坚持下,他答应去现场“感受一下”。
第二天下午4点,来到约定的碰面点,唐希明早早等候在那里。瘦小却精干的身材,黝黑的皮肤,常年风吹日晒下泛着红铜色的脸庞,微卷起来的裤腿……俨然一副扎草方格工人的模样。
“咱们沙坡头区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沿,属于草原化荒漠地带陈建真,是沙漠向绿洲的过渡区。年降水量186毫米,沙层稳定含水量仅为2%至3%。年风沙天数多达200天,天然植被覆盖率仅为1%左右……”一上车,这位毕业于西北林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治沙专家就聊开了。
“沿途环境植被都很不错啊,还有种葡萄、枣树的。”“现在是好了,几十年前,咱们车轮子下的这些地方都是沙漠哩吞噬成尊。”1964年出生的唐希明,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沙害有着切肤之痛。
“上世纪70年代,沙化严重时期,沙漠离市区也就五六公里。平时,大家吃饭都不敢端着碗串门,要是一刮风,漫天黄沙,碗里都是沙子。出门走在路上行人都蒙头巾,只露出眼睛。”他回忆说,那个时期,当地人对沙漠都是恨得直咬牙。
考大学时,唐希明义无反顾地报考了林学院,就想着学成归来和这沙漠“斗一斗”。
治沙“魔方”:麦草方格
朝着腾格里沙漠腹地方向,沿着蜿蜒崎岖的戈壁山路一路颠簸,可以明显感受植被的过渡变化。
车在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长流水村附近的一个作业点停下隋血。一下车,闯入视线的是密密麻麻大小一致的草方格。远端则是一望无际、随地势起伏的绵延沙丘。
“这些就是麦草方格了。”唐希明笑着说林慧仪,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伺候、研究这些“伙计”。在治沙领域,这个从沙坡头走出去的麦草方格鼎鼎有名。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方格有着不少故事。包兰铁路建成之初,铁路周围沙丘裸露,表层风蚀严重,为此国家专门成立中卫治沙林场。此后,第一代治沙人就扎根沙漠开始研究怎么治沙,而固沙是第一步。刚开始,工人们把麦草在沙漠里平铺着,可第二天,一刮风,就吹走了。在大家一筹莫展时,却有了意外收获。
一天收工前,几个工人无意中杨明国,拿着铁锹用麦草扎了“中卫固沙林场”几个字。第二天发现,平铺的草吹走了,唯有扎进沙中的这五个字形麦草还在。
在这启发下,专家们和一线工人开始试验,用铁锹扎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麦草堆,邓楚涵有菱形的、圆形的、带状的;10米宽的,直径5米的……最终试验出了被称为治沙“魔方”的麦草方格——这种1米乘1米的正方形方格,被实践证明固沙效果最好,且经济省事深宫女配。
“你看,这种方格都是中间低两边高,风吹起的沙子都会落在草方格里面,进而达到阻沙、固沙目的。”走近一个麦草方格,唐希明向记者解释它的固沙原理——麦草长度不能短于60厘米,用铁锹从草中间往沙子里扎盛夏猎户座,扎进去15厘米,上面留15厘米。扎15厘米高和1米乘1米的草方格,是有科学依据的。试验证明,风吹过,吹起的细沙基本在1米范围内就会落下,且吹起高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麦草方格扎到沙下,四五年后,麦草会渐渐腐烂,给流沙注入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在这个特殊的生态环境里,先是地衣、蕨类站住了脚,然后是草本植物、灌木、半灌木更替生长。经年累月间,扎下草方格的沙地上就会长出花棒、柠条等沙生植物陈民亮。
“小小的麦草方格,就这样把让人生畏的沙漠治住了。”其中的艰辛与自豪,唐希明这些治沙人最能体味。
一代代治沙人的幸福
“这些沙漠绿,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用心血攒下来的。”唐希明说,这心血里有毅力和奉献,更有方法和智慧。
在他看来,正是在麦草方格基础上延伸而来的“五带一体”沙障技术以及“水旱并举”综合治沙体系,阻挡了高大流动沙丘和频发的沙尘暴,为一方百姓守平安,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首阳大君。
在治沙一线摸爬滚打的27个年头里,唐希明努力朝着智慧治沙这个方向接力。“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俗称便携式沙漠植苗器),就是他的发明之一。这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是由手柄、脚蹬、连接棒、植苗铲组成的干字型工具,看似简单,作用却不小。
“固沙之后,植苗才能达到永久固沙的作用龚萍。”唐希明告诉记者,沙漠里自然条件严酷,当地年降雨量187毫米,蒸发量却是2000毫米以上,栽树得从40公里之外的黄河用水车拉过来浇水,植苗非常困难。人工一边挖树坑、流沙一边垮塌,大面积挖沙还极易造成湿沙层的水土流失,造成植苗成活率不高。“这个便携式沙漠植苗器可以把苗木根系前端直接送入湿沙层,使苗木根系迅速得到水分得以生长。
“运用这个工具,每人每天能栽3亩地,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半女配翻身攻略,植苗成活率提高1/4以上。过去造林一亩地成本1100元变身女儿行,现在只要700元。”他说。
作为一名治沙人游虎丘小记,唐希明直言,相比于亲手研发出成果带来的喜悦,治沙队伍的壮大更能让自己有幸福感。近些年,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当地企业、农户参与治沙创效,许多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荒沙成了众人争抢的“香饽饽”。
目前张灯结彩造句,在腾格里沙漠东南沿完成扎设草方格42万亩、营造灌木林42万亩、乔木林25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封禁保护15万亩,建设光伏产业园区6万亩,以枸杞、苹果、红枣为主的特色生态经济林16万亩。沙坡头地区天然植物类由25种增加到453种,植被覆盖率由原来不足1%达到42.3%。(黄康 马学礼 肖婕妤)更多新闻
震撼!《长江一分钟》带你领略大江奔流
雅加达亚运会开幕了!这份观赛日历请收好
防范生活中的骗局|垃圾短信的背后暗藏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