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9年08月09日
西安法门寺气功发展历史探幽(一)|朴素气功时期-气功科学

气功发展历史探幽(一)|朴素气功时期-气功科学


我国气功源远流长,发端于远古,历经数千年。自汉代以后小皇帝慢点疼,逐渐形成了儒、释、道、医的不同类别的门派气功。它或附属于儒学,成为治学修身之本;或隶属于宗教,成为修仙成佛的手段;或寄身于医学,成为诊疗疾病的妙法;或寓技于武术,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而各个门派由于历史的传承变迁,形成许多不同的分支流派。气功犹如一颗参天大树,根深叶茂,枝叶千万,纵横交错童双春,令人目不暇接。追溯气功的发展源流是为了从气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归纳总结中其发展演化规律柯受良葬礼,以利于我们把握引领气功走向未来的正确方向。纵观气功的历史发展,可以将气功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朴素气功时期、宗教渗透门派纷争气功时期和科学发展气功时期。

朴素气功时期是指自远古至秦,这一时期的气功很少有神秘色彩,没有或很少有宗教的影响,保存着气功产生初期的纯真朴实,故称之为朴素气功时期。
1、气功源于自然
气功何时形成,没有文字的确切记载尤溪小虎网,只能从间接文献的互相佐证加以推测的。从国内出土文物来看,上世纪七十年代青海省出土的陶器里面还装有谷子,经同位素检查证实是五千年以前的东西。陶器罐上画有人们站庄的姿势,其形象、口型、面貌都跟现在站庄是一样。由此,可以推测中华气功至少已经五千年的历史了。
据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曾经洪水泛滥成灾,由于当时气候多雨潮湿,人们气血郁滞,而多患周身及关节疼痛一类的疾病。《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西安法门寺,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沈落雁秦长歌。”
可见,在远古人类的生活中,人们在实践中发现一定的动作、呼吸和发音,可以调节人体的某些机能,如伸张肢体可以散热,蜷缩肢体可以御寒,“哈”声能散热,“嘿”声能发力,“嘘”音可以止痛……,并且这些自发性调节身体机能的动作逐渐形成优美的舞蹈动作,这种舞被当时原始宗教的巫师所利用,用以来“事神”,交通人神关系。卡欧斯泰罗《说文解字》中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尚书·伊训》中也记述:“巫以歌舞事神,故歌舞为巫觋之风俗也。”这种“舞”已类似今天的健身气功。在远古时期没有形成文字,气功缺乏系统总结,但它源于自然,纯真而朴实。

古代典籍中有大量的记载表明,在远古时期气功修炼已是相当盛行。《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曾论及古代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的不同修身方法和修养境界:“上古有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小森美果,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杨函数,此其道生。中古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司徒浪子,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李肇星追悼会,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传说殷时的彭祖长寿活了八百岁,他的长寿之道就是“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云笈七签》中记载:容成公“自称黄帝之师,见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精气者,发白复黑,齿坠更生。”说明殷时已经流行气功导引养生的方法。

2、诸子百家重视气功修炼
经过夏、商、西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是朴素气功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文化学术空前繁荣,气功在这一时期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气功大繁荣主要表现在,其一,当时练气功的人比较多了中国百戏之师,内容也比较丰富了;其二,气功理论逐渐形成,对气功的机理作了比较明确的解释和阐述。
首先,道家在修炼上,以老庄思想奠定了其气功养生的学术基础。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虚其心,实其腹”(三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致虚极我的燃情岁月,守静笃”(十六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十章)等功法修炼的论述。庄子在《庄子·刻意》讲了“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在《庄子·在宥》中,庄子借广成子之口,阐述了古代气功修炼的精要:“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何道胜,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儒家则以“礼”制心作为气功修炼的一大法门。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仁者事事以礼制心,克己行礼,故心静,静如山,因此仁者长寿。所以,从气功修炼的角度来看,“仁”不仅仅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而且是一种很高的气功境界。在具体操作方法上主要是强调静坐。《庄子·人世间》记载了孔子对“心斋的”解释:“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丹枫琼浆。”《庄子·大宗师》中对“坐忘”的方法和境界做了形象的描述:“堕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沙粒肿。”
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四书”之一的《大学》对气功修炼中的“静”作了这样的描述:“知之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在医学气功方面,当时的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我国现存第一部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和“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记载。这是古人对气功修炼方法和修炼境界的生动描述。《内经》时期已经将气功作为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总结的源于上古而行之有效的五种医疗措施为:砭石、毒药、灸焫、九针、导引按蹻,其中导引按蹻即为古代医疗气功。
其他诸子在研究人与自然及社会的过程也十分重视气功的修炼和研究。其中记载得最多、最早、最全面的是《管子》。《管子》对气功修炼所出现的功能效应作了科学唯物的解释。《管子》说:“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指出:“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
战国时期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指出了对人体精气神养护的重要性:“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提出练功的要旨在于动静结合:“宜动者静天娇谱,宜静者动也”。

综上所述变形计张赢天,这个时期的气功有两个特点:第一,把气功当作一门学问来对待,强调治学与修身的相统一,强调做任何学问都要把练功作为根本,通过练功提高身体素质,去深刻地把握认识物质世界和人体生命。第二洪煦榆,这一时期形成的古典气功学,都保持着纯真朴实的特征,没有多少神学的色彩。如把练功过程中呈现的宁静状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人体生命的依据,称之为“道”、“精”、“德”、“中”、“一”、“虚无”;把练功后获得了的异于常人功能的人,称之为“真人”、“至人”、“圣人”;把通过练功所产生超常智能的机理解释为“纯气之守也”、“太浩之和也”、“精气之极也”。在功理上,运用阴阳、五行、元气、精气神等理论来阐释气功功法和气功效应,它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人体生命奥秘,是我国传统气功学的基础。
(文章来源:章文春 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气功修炼理论研究》)
来源:江西中医药大学气功科学研究所
更多精彩,請关注氣功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