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9年05月25日
被蜂蛰了怎么办摄影家镜头中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查干湖冬捕-艺苑百花

摄影家镜头中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查干湖冬捕-艺苑百花梁书夜
 作者:李华玉
 编辑:张艳秋 


冬捕,沉淀着历史的沧桑,沉淀着岁月的年华,沉淀着无数人的记忆。在中国的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传承着源于史前,盛于辽金的查干湖冬捕的记忆,这记忆中有古老民族祭湖醒网的虔诚,有着“春捺钵”渔猎的过往,有骏马奔驰扬起的尘烟,有绞盘绞动的年轮,有胖头鱼跃起的满湖银光,有如山的鱼垛堆积的远景,更有一代代打鱼人绵延的记忆,回味悠长……

查干湖冬捕文化享誉全国
在辽代,就有冬捕的史料记载,曾把这种捕鱼方式叫“春捺钵”;元代有了祭湖醒网仪式被蜂蛰了怎么办,延续至今。

今天,查干湖被列为吉林八景之一;圣湖冬捕,世界奇观。查干湖冬捕今年开门红,一网鱼捞“两年”,2017年1月1日凌晨4点钟,查干湖渔场冬捕第二作业组完成特大红网,以26万公斤的惊人数字,创下了单网冬捕产量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2009年1月3日,查干湖冬捕曾创下单网16.8万公斤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而这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刷新,超出七年前单网记录近10万公斤。2004年,中国城市研究会依据《亚太人文生态价值评价体系》,把查干湖冬捕列入“中华百大美景奇观”并载入《亚太国际卓具保留价值的生态历史财富》蓝皮书目录;2006年,查干湖冰雪捕鱼旅游节还被中国旅游产业年会评为中国十大生态类节庆;2008年,查干湖冬捕被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查干湖旅游区也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园区。

镜头里的冬捕故事
笔者通过多年对查干湖冬捕的拍摄,亲历了这个传承千年的原始捕猎方式以及渔民的生活状况。
每年的十二月至第二年的小年前,渔民为了生计从早到晚,不畏艰辛,顶严寒,冒冰雪,在冬天零下几十度的气温下,用原始落后的捕捞工具进行捕鱼。

每天凌晨两点多,“鱼把头”带领渔民汇聚到湖边码头,坐着马车披星戴月向湖面深处驶去。一张张刚毅、憨厚、朴实、饱经岁月的面孔,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
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渔民们来到头一天选好的下网点开始了一天的渔猎生活。当冰钎在湖面打下第一个眼时,那一千多米长的大网和湖里鱼的故事开始了。每个渔民在“鱼把头”的指挥下,打眼的勒德斯拉,穿杆的拉夫德尔,放线的,穿网的,架绞盘赶马的……场面十分壮观。

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向后推移,章吉仁湖面上堆积如山的大网渐渐从第一网眼进入湖里……这时候几公里的对面又是一番景象,人欢马叫,人声鼎沸,冰湖腾鱼的场面呈现出来:四匹马拉着绞盘把大网从出鱼口一片一片的拉出,鱼从网里一条一条跳出来,一点点的铺满了冰面,马拉着绞盘,渔民们拽着网他们身体呼出热气在寒冷的气温下,凝结着一层又白又厚的霜花,霜花凝结着他们辛勤的汗水和劳动成果。

如果赶上一网 “红网”那就是几十万斤,渔民们高兴了,预示着丰收了鞭蛛,多收入可以过个好年了。渔民常常从当天的下午捞到深夜直至第二天的落日前,24小时连续作业楼兰佳人,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了。晚上的零下30多度气温滴水成冰塔布尔,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拉一天绞盘的马已经不能在继续了,剩下的就靠这些渔民了,用 “抄捞子”一下一下把几十万斤鱼从冰眼里捞出来越南东涛鸡。

鱼就像听懂渔民的话似的,从冰里争先恐后的跳出来了,渔民舞动的身躯和鱼儿跳动的影子在黑夜里跃动在冰天雪地的湖面上形成一幅幅动人影象,人影鱼影相映成辉秦裕陈蓉,车光水光灵动隽美,呈现出一幅原始渔猎文化图姑苏南慕容。令笔者禁不住一次次按下快门韦飞燕,记录下《冰湖腾鱼》《冰湖夜战》《查干湖鱼猎人》等作品,为时代,为历史留下影像。

为此绝代疯少,对查干湖冬捕的多年拍摄,让我收获回报:《冰湖夜战》在吉林省第二十二届摄影艺术展上荣获记录类银奖申世辉,后来还荣获中国查干湖旅游摄影大赛一等奖欧阳慧霏,《冰湖魅影》荣获中国冰雪查干湖摄影大赛二等奖,还有多福作品荣获优秀奖。









摄影家小传

李华玉农民圣尊,汉族,中共党员,生于吉林省扶余县末世星辰。自小喜欢美术,后改学习摄影,现就职于松原市宁江区旅游局。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松原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吉林省伯都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华玉的许多摄影作品在国内报刊上发表,并获得国内多项摄影大奖的金奖、银奖。
请关注我们!
(按住图片三秒钟,即可添加关注!吉林省松原市文联欢迎您投稿,投稿邮箱:syswxy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