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之春,我们带着诗词上路(二)-晓晓频道
说起三国,轩少在六岁的时候看完了少儿版的四大名著,但是当时最喜欢西游记和水浒传,没想到去年偶然又翻开了三国,于是开启了重读三国。由于三国演义也是轩妈的最爱之一,刚好家里也有藏书,于是重新拿出来陪轩少一起看,也是为了轩少聊起相关话题的时候,不要答非所问才好。当三国一些地名反复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时,于是有了念头,既然可以"带上孩子,跟着诗词去旅行."为什么不能"带上孩子跟着经典名著去旅行呢?"
温馨小提示:关于少儿版的四大名著,在小孩子还小的时候,可以简单读一读。等年龄越来越长,家长可以引领着孩子一点点接触原著,因为这些所谓的少儿版名著其实被压缩的只剩下故事梗概了,一些心理描述和细节描写都被忽略了,而我们读书的核心更应该是通过这些细节描述来理解人物内心的,进而更深刻的解读整本书。有时我们不用担心原文生涩难懂,只要我们能理解,孩子基本也能理解。在为出行提前准备功课的时候,我领着轩少第一次读《前出师表》时,轩少就嫌它废话太多。可是在轩妈领读了几天之后,也是朗朗上口,还能流畅的背诵两段。三国线路: 自冀州出发---宿许昌 访曹丞相-----进南阳顾诸葛草庐-----途径新野(刘备旧地)--过荆州(兵家必争之地)--寻赤壁 感受两千年前的战火硝烟----返邺城 袁绍的老巢,曹操建三台之所(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归赵云故里正定 拜赵云庙。
三国风云第一站:闻听三国事 每遇到许昌(2月17号-初二,游览时长:4个小时)
许昌博物馆 西湖公园 春秋楼 霸凌桥 曹丞相府 (2月17日-初二)下午一点半从安阳汤阴县出发,历经两个半小时,四点准时到许昌。没想到居然可以这么早,路过许昌博物馆时,本想去博物馆参观的。没想到本该六点关门的许昌博物馆。居然在四下午四点就不再开门迎客了。只好博物馆前的广场上小转了一圈就直奔酒店了,许昌艾美西湖酒店。途中遇到两次交通管制,兜兜转转总算找到了酒店,到了才发现它紧邻许昌的西湖公园,我们订的观景房,正好可以俯瞰西湖公园的全景。而跨国西湖公园三四百米就是曹丞相府了。
到了酒店稍作休息之后,六点外出觅食。也顺便到西湖公园内转了转,感觉更像我们的竞秀公园,公园中心一片湖水,周边都是儿童游乐项目,轩同学玩了一个打靶项目之后,我们就从西门出来,进入下午被管制的街道,想去一探究竟,然后碰到轩同学最爱的兰州拉面,只好先解决了晚饭,继续前行。走了没多一会,就发现来到了一条古街前,古街贯通南北,里面人山人海。轩爸看完地图说道,这条古街就是衙前街,衙前街北头是曹丞相府,南头便是春秋楼(关宅,也就是当年曹操赐予关羽的宅邸。)我们正好处在一个中间的位置处,看到路边南口张灯结彩写着是丞相府上元节灯会。于是我们计划先去春秋楼看看,顺着人流一直向南,果然古街的尽头,往东一拐就是春秋楼了。很遗憾晚上的春秋楼并没有开门,其实春秋楼比曹丞相府更值得一看,虽然春秋楼的配套建筑曾经一度被战火损毁,但是主楼是自元代一直存留至今的古代建筑。这座春秋楼就是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中关羽被曹所擒,曹操拜关羽,封汉寿亭侯时,赐予关羽的宅邸。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希路达,礼之甚厚。”相传关羽下邳兵败后,为保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归附曹营入许。曹赐羽宅第一处。羽避其嫌,将一宅分为两院,两位皇嫂居内院,自己住外院,晨夕问安,夜读春秋,秉烛达旦,传为美谈,后人为昭彰关羽忠义,建庙以祀之,庙内兴建一楼,名曰“春秋楼”,俗称“秉烛达旦处”。
后来关羽得之刘备消息,准备辞行曹操之时,因曹操拒见,关羽无奈,只好“挂印封金”于此,拜书告辞。 曹操得之,追至灞陵桥为关羽送行,还给关羽赠袍送金,而关羽恐其有诈,便立马于桥上,用刀尖挑锦袍披挂身上,并勒刀回头称谢日:“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往北去。 这一系列典故中,还涉及到许昌另一个景区“灞陵桥”,这座桥原称八里桥,只因关羽这件“马上挑袍辞曹”于此而闻名,此处为原来旧址处修建的灞陵桥,并在其旁修建了关帝庙一座,世受人供奉,用以纪念关羽当年,不被代高官所贿,不为万金所动,不远千里辞曹寻兄的忠肝义胆。当然从侧面也更说明曹操的爱才之心,一个“宁愿我负天下人,也不愿天下人负我”的一代枭雄,面对关羽,即使知道日后会成纵虎归山之祸,但仍不忍杀之的那份爱惜之情。所谓英雄惜英雄大概就是如此吧,正因为有了这霸凌辞别的前因,才有了曹擦赤壁大败之后,败走华容道之时的幸免逃脱。 这些典故因为我们都是刚刚读完三国,早是熟烂于心的桥段了,没想到到了实地探访时,忽的就感觉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立刻呈于眼前,而不仅仅是脑海中的那些文字了。
夜访春秋楼后,我们原路返回,一直走到南头的丞相府,这才发现所谓上元节灯会,重头戏其实是在曹丞相府内,看着园区灯火通明,异彩纷呈,更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才知道,因为灯会的缘故,丞相府的开放时间也延长到了晚上九点半,这算不算是上天眷顾呢,不仅逛了丞相府还可以意外收获一份上元灯会的美景。于是毫不犹豫的买票进场,迎面而来的当然是曹操的巨大雕塑,还有矗立在两旁的曹操爱将的人物彩灯,其中一个最扎眼的当属绿袍红面的,不用猜当然是关羽了,轩少立刻说道,“难道关羽也算上曹操的阵营吗?”。哈哈,我猜想因为曹操这段惜才、爱才的故事太让世人钦佩,既然生前不能做曹操的爱将,就用另一种形式表现一下吧。
求贤堂
走进丞相府,早已被那遍布每个角落的美轮美奂的主题的彩灯场景弄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了。求贤堂前面还有夜场的精彩的魔术表演,我们看了一会,就进了求贤堂进去,堂内四壁的展示曹操生平求贤用人的事迹:用"子房"来亲切称呼荀彧,光脚出迎见许攸,青梅煮酒与刘备,高官厚禄待关羽,这样的惜才、爱才之举在曹操身上不胜枚数。曹操之所以能从白手起家,并破吕布,灭袁绍,平刘表,并北征乌桓,都与其求贤若渴的行为密不可分呀!
议事厅
从求贤堂出来,就进了议事厅的大殿,一进议事厅,就看到曹操与诸将正在议事的场景,轩少立刻认出了正对面这位一只眼睛的大将夏侯惇,然后紧跟在曹操身后的贴身侍卫就是许褚,中间两位谋士是荀彧和荀攸。其他几位武将应该是曹洪 曹仁,另外几位谋士应该是郭嘉.......后来我们转到场景的右脚边看到了人物提示,轩少还真猜对了前面那几个。说起对这些人物的熟悉,我还真有点自愧不如呢,看来回去还要更仔细的阅读三国的一些细节。只要熟悉到一定程度,就能将每个人的特征熟烂于心了。就如同我读红楼梦一般,熟悉每个人的特点,熟悉每个经典场景,于是一进荣国府,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走到每座殿前,只有抬头看看大殿的匾额,就能将殿内陈设的该是那个场景猜个八九不离十。由此我才忽然明白,去任何一个人文和历史景观,要么又浓厚的功底,要么就要做一些功课有备而来,不然就如同走马观花一样,不知所云,没有实际意义。
藏兵洞轩少最最喜欢的就是丞相府里的藏兵洞了。藏兵洞,也叫转军道,为曹操的军事设施。传说,曹操迎汉献帝建都于许,可谓春风得意,但有一条不称心:许昌境内均是平原,没有屏障,军队行踪容易暴露。曹操每想起此事,心中总是不安。一日,谋士郭嘉说出了“地下用兵”四个字。曹操纳之,选几万名亲兵秘密开挖地道。不到半年时间,一条“长约45里的藏兵洞”就挖成了。这个藏兵洞的入口在颍川郡的颍阴城(现魏都区境内),出口在许都毓秀台下。这45里通道神出鬼没、出奇制乱、机关重重。 买票进入藏兵洞内(这里要单独买票的),在大厅处看到一些内部简介,里面有翻板机关、射箭机关还有翻眼儿机关和射箭机关,还有猫耳洞和消息处,军事机密处,机械室和灶井室。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当属翻版机关了,当时洞内昏暗一片,我们并不知还有这等机关,只是能隐隐从四面听到机械开关和滚动的巨大声响,等我们迈上翻版机关之后,走到正中间的位置时,脚下的木板突然下翻,并从下面透出光来,还看到了下面铺满了巨大的铁钉(当然这属于游客体验,所以我们脚下这时踩的是一块透明玻璃板,如果真的踩到真实的翻版机关,整个人摔下去就被扎成筛子了。),因为我们事先并不知道,虽然踩在玻璃板上,但真实的感受其实是很惊悚的。后来又来到滚石机关出,也是相同的感受,昏暗的甬道内,正走着走着,就在拐角处突然一个巨大的石头(直径大约700-800毫米的石湫)从迎面的坡道滚落下来,如果不是景区设计的机关体验,在跟前拦住了石头,走到这个位置的人一定会被石头砸伤的。射箭机关也是这样出其不意的设计,就是突然走到某个位置,隐藏在旁边的洞内的士兵就数箭齐发,让敌人来个措手不及。我想这大概是咱们抗日根据地里面地道战的雏形吧。因为这是后来根据文献记载重新建造的演示版的藏兵洞,所以甬道并不算太长,大概十几分钟就走了出来,轩少好像没有过足瘾,于是我们跟检票员说了说让我们再进去体验一次,然后又重新体验了一下藏兵洞的各类机关。
赋诗楼
最后来到了最里端的赋诗楼,历史,如果没有了曹操,就不会波澜壮阔;文学,没有了曹操,就不会有建安风骨。
再次回到我们的主题-带上诗歌上路,曹操的乐府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诗篇应该是《观沧海》、《龟虽寿》和《短歌行》了。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该篇以其短小精悍的四言乐府的形式,像世人展示了当年曹操登临碣石山眺望大海时的壮丽景色,并用以景言志的方式表达了曹操胸怀天下的进取之心龙飞鸿。《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其中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更展示出一位枭雄虽至暮年,但仍然胸怀大略、锐意进取的精神。
我将《短歌行》的分享放到了后面赤壁那一站,与苏轼《前赤壁赋》放在一起欣赏,才更让人印象深刻。 读曹操,到许昌,一座千年古都,一座因曹魏文化而经久不衰的文化之城,他给了我们后人一个支点,站在此处,就可以通过文字穿越千年,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体会群雄逐鹿中原的豪迈。
三国风云第二站: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2月18日-初三 游览时长:3个小时)
刘备曾言:“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其实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诸葛亮于三国演义而言,也如画龙点睛的妙笔。记得年少之时初读三国演义,最喜欢看的就是孔明的料事如神,事情无论大小全部在鼓掌之间;战事无论大小,皆是谋略在前。虽然长大之后知道,小说中的诸葛亮部分大多出于杜撰,但从文学角度出发,仍然是全书中的一大亮点。
一早迎着蒙蒙细雨,来到了南阳卧龙岗上,2月初的南阳虽然下着蒙蒙细雨,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虽然潮湿却不阴冷,南阳已地处河南的最南端了,植被也开始从北到南的过度,虽然我对道路两旁的景观绿植的品种并没有仔细考证,却全是一片青葱翠绿,甚是养眼,开始有了一些南方的味道,不像河北,到了冬季本就光秃的枝干上再覆盖上一层雾霾落下的灰尘,怎么看都不舒服,这样的冬天让人怎么喜欢。停好车去售票处买票,才知道春节期间南阳武侯祠的门票是五折,当下对南阳人民顿生好感,好贴心吆! 最先进入眼帘的是千古龙人石坊(第一道石坊),两边楹联书写着“功盖三分延汉祚,名垂千古仰威仪”,这座石坊初建于明代,后来经历了数次毁坏、修复和重建,三门四柱的构造,遍布雕刻龙纹,隐喻诸葛亮乃人中之龙。
从石坊进入穿过检票口,迎面而来的是-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第二道石坊)石坊,沿着狭长的石板路从石坊下穿过,脚下石板路也在小雨的浸湿而更加地朴实和厚重,右边的卧龙潭上星星点点落下的雨滴让这个湖面泛起点点涟漪,让整个卧龙岗都变得优儒雅和安静起来了。旁边就是诸葛亮当年躬耕与此时,打水用的水井,井沿上还有诸多绳索留下的磨痕,仔细看了看井中还有有水源呢。转身来到路的左边是一块巨大的圆形石刻碑,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又是一首经久传唱的经典诗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过了卧龙潭才来到了山门前,从山门进去就是:三代遗才石坊(此处的第三座石坊),其实进了这儿才算是真正到了诸葛草庐了。沿着大殿的中轴线依次是,大拜殿、诸葛草庐、宁远楼,左边从野云庵的小竹林过去,有道房院和十八罗汉,主要是供游客上香的地方,香是免费的,可是我们因为平时平没有信仰所以没敢上香,不过有一间房子改造成了哈哈镜房间,轩少和轩爸进去转了一圈没过瘾,又进了一次。 右边是关张殿和三顾堂,就是当初刘备三顾茅庐时 诸葛亮的书房,还有关羽和张飞在外面等候休息的地方。两侧的房屋、陈设,只是重要事件的标志建筑,再次回到中轴线的主要建筑上来。 大拜殿是南阳武侯祠的主要建筑,也是历朝历代官方、民间举行朝拜的地方。据说当年诸葛亮初死时,南阳的民间百姓就在此处开始举行祭奠活动了。据说每位莫名而来的游客,都要读一读两侧的楹联,一是清代南阳知府顾嘉衡的那副:“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虽然这襄阳南阳之争已久,但是一千多年已经过去了,我们需要的是这一段文化和历史供后人凭吊和缅怀,其实有机会都可以走一走,每一处的纪念一定有着不同的文化。数年前我在成都游览成都的武侯祠就与这处风格迥异,陈列也是多有差别,郑斯仁每到一处都会引起每个人心中不同的怀想吧。 从大拜殿出来沿着右侧的岳飞书写的《前出师表》碑刻廊一路游览,上篇写岳飞的游记中专门写了这一部分,此处不在赘婿。但说到此处还是想稍稍引申一下,其实《三国演义》中的诸多情节都是将他人的事迹移驾到了诸葛亮身上,为什么罗贯中在创作过程要有如此加工呢?我的猜想:一是诸葛亮当年在蜀中发展经济时打下了良好的百姓基础,二可能源于这流传于世的《前后出师表》吧。历史通过文字记载,人文情怀同样需要的也是文字流传,数千年的文化、历史就这样透过一篇篇优秀的诗文流传于后世。
从碑廊出来就来到了后面的诸葛草庐,这是一座始建于晋朝孔明当年草庐的旧址上重新建造的草屋,确确实实是一座覆盖着茅草屋顶的八角亭。诸葛草庐旁边就是古柏亭了,其实整个院落中,随处可见的就是几百年,甚至一千多年的柏树了,据说当年诸葛亮就在自己的草堂旁边种了几株柏树,手边拂过这株株古柏的沧桑,他们见证着这千百年来春去冬来、花落花开的更迭罔替,也同样见证了每一位来此拜访的炎黄子孙的赤诚之心。
最后来到最里端的宁远楼,“宁远”二字取自诸葛亮戒子篇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南阳时藏书、弹琴、凭栏远眺的地方,后人筑楼以示纪念。 然后我们经三顾堂和关张殿出了山门,离开草庐的主殿建筑群,沿着右侧继续前行,来到龙门照壁前,鲤跃龙门的美好寓意,喻示进士三甲自此之后平步青云之意。据说这是明末清初是雕刻而成的南阳文庙的照壁,后来搬至于此。
然后我们经汉碑亭,参观了地动仪(注:此处的地动仪只是空有外表而已),后面的博物馆没见去,然后过躬耕园,又到了诸葛亮铜像广场,旁边的八卦阵虽然简单,但是对于儿童也是一个不错的体验,轩少就非常喜欢这里。然后我们沿着卧龙潭的小路,过卧龙书院、读书台回到了大门口。其实不是虎头蛇尾,因为除了主殿建筑外,后面的扩展部分感觉更像是一座公园,所以只是简单浏览了一下,也没细说的必要荆棘后冠。
大概是因为卧龙岗是孔明的故居,所以这座武侯祠近千年来就承载着历代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们的游览和祭祀,每个石坊、殿宇前的名人题词和楹联就多达近百处,这也是南阳武侯祠和成都武侯祠的区别之处。
走出卧龙岗,孔明那段,“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就一直在耳边回响,一代贤相如此言辞恳切,自己用尽毕生心血将蜀汉兴亡的大任承担下来,还反复勉励后主刘禅开张圣听,奖罚严明才能兴复汉室。即使两千年之后的我们再读《出师表》仍能清晰的体会那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有责任,有悲怆,我想还有一份并不太笃定的茫然之心吧沈子钰,对于我们这些已经知晓结果的后人来说,更多的是对西蜀的悲悯和伤怀之情。
三国风云第三站:念奴娇.赤壁怀古(2月20日-初五 黄冈赤壁游览 两个半小时)
从定路线之初,就一直在纠结是去赤壁市的赤壁古战场还是去黄州的东坡赤壁,经过反复纠结之后,毅然抛弃了那个近些年才在原址上新建的赤壁战场,而选择了东坡赤壁。要说原因,一是因为刚刚读完林语堂先生的《东坡转》,二是因为东坡赤壁属于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既然是诗词路线,既然是寻访古人遗迹,历史积淀才是首选。 在黄州古城西北,因岩石赭赤且屹立如壁,古称“赤壁”。晋唐时即为当地一景,由于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而名扬天下陈公台。后来便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三国周郎赤壁”,直到清康熙年间才正式改名为“东坡赤壁”。人们习惯也把赤壁大战的古战场称“武赤壁”;因苏东坡诗文而名扬天下的赤壁称“文赤壁”。 在苏轼之前的宋朝文人,主流仍是“诗言志,花白凤词言情”,所有的词几乎全是婉约缠绵的靡靡之音,苏轼从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始,变将豪放词开创并一直继续发扬光大,于是便有了豪放词人之称卢英德。但是说到苏轼的词,最不能避开的地方当属黄州。在黄州之前苏轼在官场上直言敢谏、抨击时弊,在文学创作上则更是狂放不羁。后来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让苏轼整个身心俱疲,消极颓废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才慢慢的开始变得豁达和积极乐观。这种心态的变化从苏轼在黄州创作的大量诗词中就能很明显的看出。正因为有了后来的那种超然的态度,才成就了苏轼那名贯古今的那一词两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其实这三首词应该全诗抄录的,又怕字数堆积太多,所以就精捡出这最能表现苏轼当年心态的几句柴田丰,和大家分享一下。其实我是认为这三篇的全篇句句经典。
书归正传吧,继续回到我们的三国风云主题。先用曹操的《短歌行》做个引子,其实本应该放在曹丞相府哪儿解读短歌行的,但我觉得放在此处对比着来读,会更深刻一些。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极品龙少爷。
曹操这首《短歌行》朗朗上口刁月娥,堪称经典,每每读此篇,就不禁遥想当年曹操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在赤壁与孙权决战之时,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做此诗的情形。前一阵轩妈和轩少一起读三国时陈少宝,正好读到此诗时又刚好在为旅行作功课也在读到《赤壁赋》,同读此二作,对理解东坡的《前赤壁赋》时颇有裨益,想当年曹操率百万雄师,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遮天蔽日,何等的踌躇满志,最终还是被困周瑜,将刚刚到手的荆襄九郡拱手让出了。由此引出后面这一段,反应东坡当年豁达和超脱的人生态度,据说这篇赋的结尾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对哲学有研究的朋友真的可以仔细读一读片尾部分。由于篇幅有限,后赤壁赋不在赘续。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雨蝶吉他谱,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至于这首尽人皆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想再多的文字和解释都是苍白的,又是一篇此词既出,再无赤壁之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从景区正门进入,迎面而来的便是广场中间矗立的苏轼雕像深海恶蛟分身,只见他手握书卷,昂首远眺,文坛大家之势冠盖古今了。广场的左右两侧都是念奴娇和赤壁赋的石刻碑文,其中左侧的碑廊最长,那日下着小雨,我们沿着碑廊一路走到了赤鼻肌的背后,从后隔江相望,看对面山上缤纷错落的亭台楼榭,另一番韵味的壮美之景。听说如果日落时分,夕阳的红照下的楼阁加上赤鼻肌的通体红色才是更令人惊叹的人间仙境。 从碑廊转回来,再次来到苏轼雕像处,来到小山脚下,沿山路拾阶而上,映入眼前的是一座单洞圆拱门,门楣上刻有“东坡赤壁”四字,从拱门进入,先路过留仙阁,然后来到了由李鸿章题额的二赋堂。堂内正中立有二赋大型木壁,正面为清人程之桢书写的《前赤壁赋》,背面为民国李开先书写的《后赤壁赋》。从二赋堂出来,来到酹江亭,酹江亭依崖而建,刚好可以临江跳舞,我想如果不是江岸移位,那么我们此刻眼前的景色就该是滔滔江水了,正如东坡先生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
再转回二赋堂下来,再沿台阶而上,再经过碑阁,然后路过东坡祠,在我们途径东坡祠时,轩少的一个动作真是出人意料,刚刚迈进祠堂,就看见东坡先生塑像的下面的蒲团,轩少二话没说立刻上前跪倒就拜,而且居然是三拜,我赶紧拿出手机拍照。只愿这位小小少年郎的从此刻起可以在心底埋下一颗文学的种子,不期望将来如何文采斐然,以后写写游记之类能信手拈来就行了O(∩_∩)O。
然后经过问鹤亭就来到了栖霞楼,这座由茅盾题写匾名的栖霞楼位于赤壁矶最高处,楼高四层,飞檐翘角,里面陈列的全部是东坡先生的书法精品。其实整座依山而建的建筑群屡遭损毁,后来建于清朝的部分楼阁保留至今。在一步步走向栖霞楼时,我就发现其实它的整座建筑都和谐一体,而且一步一景,无论你身处哪个角落,朝任何一个方位看过去,身边要么是赤楹碧瓦,要么就是青柏翠竹,再加上当天的小雨绵绵,当时就有了一种苏州园林的代入感。据说整个东坡赤壁的建筑群包括二堂、三楼、二阁、一斋、一峰、九亭,我却没能一一记住他们的布局和名称,只记得每座亭台之间都是交叉错落,总能在每层台阶的尽头总会有一座半隐在翠绿丛中的楼阁出现,而每级石阶的都被岁月打磨出了不同程度的凹陷,用这些凹凸不平的痕迹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从栖霞阁下来,途径一条小路,小路一旁是褐色的白墙黑瓦的,一侧又是青翠竹林,小雨轻轻敲击着竹叶,不时地的沙沙作响,沿着古朴的青砖小路,感受着这浓郁的历史底蕴,带着东坡先生飞扬的文字,我们顺阶而下。
没有东坡现实,赤壁只是一块冰冷的石头。东坡赤壁是一处兼具文艺情怀,又能了解历史,并且景致优雅的好去处,喜欢苏轼的迷粉们必去之地吆!
三国风云第四站:邺城三台遗址(2月22日初七)
邺城是曹操在北征乌桓,平定北方之后,定都的地方,也标志着曹魏的兴盛和崛起。当年曹操为了彰显自己平定北方的功劳就在这临漳河畔大兴土木,修建了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并且还在此大宴群臣,用武馆比武,文官比赋的形式进行庆祝活动沙建微。于是由此又引出了不少的故事,第一件事就该是曹丕和曹植的储位之争出现端倪了,丕虽然文采稍逊于植,但政治嗅觉却是极高的,而且还谨慎细致,总能敏感的捕捉到政治信号。而植虽文采斐然,却也造就了他狂傲不羁的性格,这样的性格生在帝王家注定不会在政治上占到优势的,这也是为什么曹植从最初受宠到后来渐渐失宠的原因吧。从曹丕和曹植当日在群臣大宴上所作登台赋,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吧。
登台赋曹植从明后而嬉游,聊登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观圣德之所营。建高殿之嵯峨,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望众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听百鸟之悲鸣。天工坦其既立,家愿得而获呈。扬仁化于宇内,尽肃恭于上京。唯桓文之为盛,岂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皇家,宁彼四方,同天地之矩量,齐日月之辉光。 这篇赋中处处显示着霸气外漏的帝王之相,也是对曹操的一种明目张胆的恭维吧。
临高台曹丕
临台行高,高以轩,下有水,清且寒,中有黄鹄往且翻。行为臣,当尽忠,愿令皇帝陛下三千岁。宜居此宫,鹄欲南游,雌不能随,我欲躬衔汝。口噤不能开,我欲负之,毛衣摧颓,五里一顾,六里徘徊。 而曹丕的这篇赋却处处显示着谦恭之心和对汉室的忠心耿耿。这或许才是曹植的精明之处吧,能摸清楚当下的大局势,显然很清楚的知道还未到他们曹家称帝的最佳时机,还是要笼络住天下的世子之心。
第二件值得一提的故事当然还是后来诸葛亮杜撰部分了,罗贯中人为将曹植的原诗稍作改动,经孔明之口说出曹植的铜雀台赋中有这样一句描写:“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用此来激怒周瑜,加速了孙、刘联盟的结成,完成共同抵抗曹操的大业。此事又经后来杜牧那首《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更给铜雀台增添了许多的风流浪漫的色彩,也让赤壁大战更多了一丝神秘的猜想,越是因为有了文学巨著的迷惑,铜雀台才得以名贯古今吧。
其实我是抱着对《铜雀台赋》求证的态度去邺城遗址的,不过网上预订门票时看到好多网友的不满评价,我们从临漳的高速口下道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就到了景点门口,土路,充斥着马粪的味道,还有景点正大门居然杂乱无章的停放着诸多的自行车和三轮车,再加上时间上不太充裕,于是在门口稍作留恋就离开了。据说三台遗址只剩下金凤台还残留这一抷黄土,当然这里也有曹操最出名的转军洞(在许昌已经体验过了),还有就是建安风骨的发源地了。了解和所看还是有区别的,希望下次路过时一定不要错过,当然还有邺城博物馆也一定要都转转。只可惜这座先后历经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为都的古城,留下来客供后人游览和瞻仰的文化还是太少,或许是这么多年曹操在民众心目中的总体评价有关,因此影响了关于曹魏文化的传承度吧。邺城遗址一站,匆匆一览而别,容日后细品阴约惊魂。
三国风云第五站:
血染征袍透甲红 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危主 只有常山赵子龙
(2月22日初七 游览时长:半小时)
说起赵云,可以说我们全家都是他的粉丝,他神勇且侠肝义胆,还谦逊低调,没有关羽的恃才傲物,让人多一份亲切之感冰天雪地造句。忠君救主而且遇事镇定自若,就如同刘备的感觉,无论天大的阴谋,无论何处险境,只要带着子龙在身边,就感觉万事无忧,可以说是一位帅气、英武又让人安心的一位将才。 返回河北老家,作为春节旅行的最后一站,拜访赵子龙的老家-正定。正定赵云庙历史上曾经四次修建,现存这座是在清道光年间赵云庙的原址上修建的,地方不算大,游历时间大概有半个小时就足够了。总共两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顺平侯殿。
在赵云庙前面的广场上最醒目的就属赵云长板坡救阿斗的黄铜雕像了,雄姿飒爽的英气再现了当年赵云在十几万大军中七进七出,杀敌如秋风扫落叶一般的神勇气概。然后从山门进去第一进院落就是四义殿了,四义殿院落的左侧是顺平侯的碑亭,院落的右侧是一块长方形黑色石碑雕刻的是《三国志》版的赵云传。
从旁边的小路走到后面的第二进院落,分别排列着左侧配殿是五虎殿,殿内陈列着我们熟知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雕像。然后右侧的偏殿是君臣殿,其实君臣殿和前面的四义殿内的主角是一样的,就是刘、张、关、赵四人,赵云也算是刘氏集团的一位核心人物了,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三个河北人(刘备、张飞、赵云)和一个山西人(关羽)一同打天下的故事,也算是一个艰苦创业、屌丝逆袭的经典案例了吧。
在顺平候殿中间的主路上陈列着十八般兵器,几乎涵盖三国人物主将们常用的兵器,轩少对这些熟悉的兵器名称简直如数家珍。然后进入顺平侯主殿,殿内的几幅壁画分别从忠、义、仁、勇四个方面展现赵云当年的事迹,在大殿左后方的角落里还有一柄复原的长枪,就是赵云那柄重80斤的亮银枪,轩少还比划了比划,终究没能拿起来,O(∩_∩)O,顺平侯果真威武呀!
片尾语: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读书的打开方式有很多种,关于三国的理解有很多种,之上只是轩妈、轩少和轩爸的一些粗鄙之见,我们读到的、看见的再加上并不怎么高深的见解,才有了这么一篇关于三国的游记,说是游记,其实感觉更像是我们一家人重读《三国演义》的心得和体会吧,记得自己年少时读三国,多半是看热闹的心态,当时只记得十八路诸侯光名字记起来都很繁琐,再加上那么多的阴谋、阳谋,感觉充满了新鲜和刺激。而今重读时,更多的是对人物内心的变化和观察,更愿意细细去品他们每一个人物功败垂成背后因果关系,儿时当然最喜欢用“好人”和“坏人”来定义每个人,而今却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很难这么简单的去概括,因为成年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身不由己,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我也从来不相信会有什么完美的“好人”或者什么彻底的“坏人”。
我也曾在看到曹操杀死吕伯奢全家时,对这样的凶残之举深恶痛绝,或许正是这样的决绝的性格才能有这一袋枭雄的崛起吧。而当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之时,就早已看透刘备必是不凡之辈,却没能下决心杀之。当曹操劝降关羽之后,除了给予其高官厚禄的优待,更多的是想和关羽建立一份亲密无间情感,企图用感情牌来打动关羽留在自己身边。即使如此,还是有了关羽后来的“霸陵挑袍的辞别”和“过五关斩六将的一往无前”,面对人才时,曹操性格里的奸诈和狠毒就会全部藏起来不见了。即使是在当年的长坂坡,曹操看到赵云那般勇猛的在曹军之中七进七出时,处于爱才本能就下令士兵不得放冷箭伤及赵云,只许活捉,这又何尝不是惜才、爱才之举呢?一个猜忌、奸诈、狠毒的枭雄因为有了这样温情的一面,居然让人也不那么容易恨得起来了。
袁绍一生带着“四世三公”的显赫家世,白白坐拥冀州硕大城池和七十万大军,最后在官渡大战中惨败告终。他优柔寡断,有难做到知人善用,一个许攸、一个田丰,作为他账下最得力的谋臣却总是内部不和,袁绍空为人为主,却不善协调与平衡二人关系,以至于多次失误都是由二人争执所起。官渡大战惨败之后,袁绍的三个儿子不但不齐心协力以图卷土重来,却在他们内部搞起了纷争,最终让曹操渔翁得力。操笑对袁绍的评价最为贴切: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曾几何我也特别讨厌刘备,一直就觉得他是个伪君子,假模假样的,打着皇叔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总觉得他身上隐忍太过,霸气不足,总是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没有孙坚、孙策的骁勇善战和敢打敢拼。可这次重新读三国,却也终于明白了,一个没有政治背景,也没有经济基础的人想打天下又谈何容易?看着他步履维艰的每一步成长,看着他唯唯诺诺、胆战心惊地走过每一个关键时刻,在徐庶的指挥下打赢了第一场胜仗,在孔明的谋略下,赢得了第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时,就热泪盈眶到感激涕零。可以说刘备一介白衣,仅凭自己在江湖游走积累下来的那么点仁义之君的名气,四处投靠、各种颠沛流离,直到年近五旬才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块地盘,也称得上励志大叔了,这样一位苦哈哈的励志大叔上位之路,当然没什么潇洒可言,好在他身边聚集了那么多令人钦佩的文臣武将和侠肝义胆的忠义之士,才不至于让英雄成名的路上太过苦涩。
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东吴的孙家父子,孙坚的果敢神勇,孙策的雄才大略,孙权的睿智通达,在孙家父子身上,能看到的都是光明磊落、意气风发,满满的全是正能量。孙坚家族世代在吴郡为官,虽没有到官大势大的程度,但是人脉和口碑的积累是他日后能在东吴称雄的关键因素,就这样的政治资源而言,就比曹操和刘备的起点要高出了许多。孙坚从十几岁开始斩获海盗开始,就一直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在十八路诸侯征讨董卓时,也就是孙坚部队一直冲在了最前线,只可惜孙坚的政治灵敏度不够,一是不明白袁氏兄弟聚集群雄的真正目的,全给人家做了枪手;二是在意外斩获传国玉玺后,没能清醒的意识到此物非吉而祸,最终惹祸上身而命丧黄泉。而孙策就比他父亲高明得多,用父亲用生命换来传国玉玺与袁术做交换,十九岁带领父亲一千旧部,用六年时间平定江东,若称他为青年才俊并不为过。并且在这六年的时间里为东吴聚集了一大批的人才,文有:周瑜、张昭、鲁肃、吕蒙等;武有:程普、黄盖、韩当等;这样的人才积累才奠定了东吴今后的百年基业不倒。只可惜天妒英才,二十五岁时遭遇暗杀。而孙策的英明神武之处还在于知道选择合适继承人,才能是东吴得以继续壮大,放弃了立自己的幼子为主,而是睿智的选择了孙权为继承人,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的一句话,“冲锋陷阵、争霸天下,你不如我;举贤任能、守护江东,我不如你”。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孙策的英明睿智。而年仅18岁的孙权就这样成了东吴的担当,他虽然并没有父兄的雄才大略,也没有他们战无不胜的能力,但他却是一位懂得知人善用,懂得帝王权数的君主,而这一点恰恰是一位守城之主最难得的品质,赤壁之战联刘抗曹,之后有借荆州给刘备积蓄力量,牵制曹操都不失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所为。这也是为什么东吴成为三国之中时间最长久的原因吧。
不知不觉间,居然将游记写成了《三国演义》的观后感,第一次用这种繁琐的形式写游记,或许会有人觉得啰嗦,还会感到枯燥,可是这确实是我此时此刻想要表达的东西,并且也愿意尝试的一种方式,我想形式都是次要的,真正可以做到表达自己,了解内心才是最重要的吧。我们有关三国的故事还有很多没有挖掘,跟三国有联系的地方也还有很多没有到过,这也算是个引子吧,如果今后有时间、有机遇可以深挖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一定义无反顾。我庆幸的是轩少同学对三国演义的执着,启发了我的灵感,才有了此次春节之行,才有了这样一篇游记。真的希望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能和他红尘作伴,一起潇潇洒洒,共同探索未知的世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