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9年04月05日
血鹦鹉鱼族谱中的古老印记 黄氏迁琼始祖黄篪家事-黄氏大家族

族谱中的古老印记 黄氏迁琼始祖黄篪家事-黄氏大家族


黄氏族谱里的黄篪画像。

位于海口市秀英区长流镇的黄篪墓。黄愚子摄

位于定安县定城镇大底村的丹桂坊。黄愚子摄
文本刊特约撰稿黄愚子
他是南宋末年一位福建籍进士,28岁就上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统理岭南诸郡军民、知琼州事”;然而,他到海南3年后就英年早逝,留下一个襁褓中的儿子。
如今,黄篪的后裔已传至38代,主要分居海口、定安、澄迈、屯昌、文昌、琼海、琼中等10多市县300多个村庄,有部分侨居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文莱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黄篪后裔传承先祖“勤勉、厚德、重教”的家风,以德传家,其十一世孙黄秉与养子李日良之间施恩与报恩的故事,最是值得称道。
在距离海口市秀英区长流镇政府所在地往东北1.5公里地带魏吉英,有一片坡地,自古沿称为马鞍岭。这里,有一座历经876年历史风云的宋代墓葬邓永祥,即2012年被市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黄篪墓。

日前,因该古墓被海口市政府列入文物保护性开发计划项目,计划打造成历史文化旅游点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年轻进士临危受命
据《莆田黄氏宗谱》记载:黄姓迁琼始祖黄篪,字仲韶,号方塘,福建莆田人,生于宋徽宗大观庚寅年(1110年),是唐代桂州刺史(封开国公)黄岸的第16世孙。
黄篪出身于书香儒学门第惠博慈,父亲黄汝猷,宋翰林院赠少傅,谥忠教;母亲王氏,赠封一品夫人,生有二子,长子黄岩蓝领情缘,次子黄篪。黄篪自小受父母从严管教与家风熏陶,聪慧好学,博览儒家群书及兵法,借古鉴今,学习圣贤治国安邦之道。
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黄篪考中进士,时年28岁,是当时最年轻的进士。其时,南宋朝廷受金兵武力威胁逼迫而逃往杭州,并改杭州为临安府。内忧外患,政局动荡,积弊甚多,民众苦不堪言。
据家谱记载,这一年,黄篪领受南宋高宗皇帝赵构的圣旨,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统理岭南诸郡军民、知琼州事”。宋朝的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在少数民族地区,继承了唐朝羁縻州县的制度,设置“路”,“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

黄篪受命于危难之际,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乘船抵达孤悬海外的海南。当时,岛上驻军纪律松散,文化教育、农业生产、社会经济落后,少数民族地区仍沿袭古人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黄篪到任后,从严治军理政,惩治腐败官吏。他经常深入民间访贫问苦,倾听民意,体察民情,并根据实际制定颁布系列法规,加强与黎族等民族的联系与往来,竭力解决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他大力推广中原文明璃妃传,兴办启蒙学堂,扶持教育,推行先进农耕方式刘玲辉,发展农业生产,支持港口开埠,发展集市商贸经济等政举,短短几年,政绩显著,琼岛经济社会明显发展进步,受到琼岛广大民众赞誉。
黄篪坚守儒家忠国爱民之道,为政廉正抓周物品清单,待民仁慈。史册记载他“廉正凛其官常,无金玉玩好之藏,无台榭陂地之娱,时以远大为期,仁慈宜民”。虽任期不长,但社会评价甚佳,广受百姓爱戴。
宋高宗绍兴庚申年(1140年),黄篪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葛洧吟卒于任上,时年31岁。临终前,黄篪北望京城,怀念家乡莆田,遗嘱夫人和随从,琼州山水甚好孔新亮,民风纯朴,可立籍留居此地。篪公入土为安时,朝廷官员和百姓数百人痛哭流涕,挥泪送终。墓葬琼山烈楼岭第三级坡地,有马鞍石,墓坐西北向东南,墓场占地6.54亩,视野开阔。
后来,黄篪夫人王氏带着年幼的儿子黄京迁出府城,定居琼山烈楼(今海口市长流镇博抚村)。
黄篪作为福建莆田黄姓迁琼始祖,是黄岸后裔较早迁琼者。

后裔播迁海内外
黄篪夫人王氏江山志远,诰封四品恭人。黄篪去世时,其独生子黄京仍在襁褓中,王氏悉心抚育黄京成器,京不失母望,获授国子监生,官任连州(今广东省连州市)户漕,娶陈氏,生一子,取名黄浩。黄浩娶符氏,生一子,取名黄南昌,乃太学生,娶符氏,生四子,即黄回、黄损、黄河、黄海。
后来,黄回迁居琼山(今秀英区)东山镇苍原村,黄损迁居定安县定城大底村,黄河留居长流镇博抚村守祖业,黄海生八子血鹦鹉鱼,留下第七子名而锦,立籍文昌迈南村,其余七个儿子全部带回福建祖籍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居琼的裔孙们为纪念篪公恩德,在博抚村建起大宗祠如花的日子,即方塘公祠,牢记“方塘世胄分支远,安抚宗亲一脉昌”的辉煌历史。
而今,黄篪支系枝繁叶茂,已传至38代,现今总人口约30多万,主要分居北京辉子爷海口、定安、澄迈、屯昌、文昌、琼海、琼中等海南10多市县、300多个村庄,福建省(黄篪裔孙黄海一支敷衍至今有8万多人),有部分侨居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文莱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黄篪是海南黄氏迁琼始祖支系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支。
2010年7月,由黄篪第二十八世孙、中国作协会员黄昌华根据黄篪渡琼主政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开埠缘》正式出版发行,全书约25万字,以宋代为历史背景,通过人物故事章文琪,勾勒出一幅宋代海口开埠的历史画卷。

黄秉恩千秋义传
黄篪后裔世代传承先祖“勤勉、厚德、重教”的家风,以德传家,历代人才辈出。到明、清两个朝代素慧容,较出名的是黄公泽一家“五代四登科”。据《定安县志》及《黄氏宗谱》记载,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大底村黄公泽在广东乡试考中举人,成为定安历史上第一个举人,接着他的子孙也先后中举,开创了海南一家“五代四登科”之先河,芳名流传至今,而他们的故事也被后裔世代口口相传,留下许多佳话和美誉,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黄公泽是黄篪的第十世裔孙雷晓伟,生黄秉、黄谦二子。他考中举人后,官至广西柳州府融县教谕。
黄公泽教子有方、书香传家,长子黄秉、孙黄景晟、玄孙黄玠先后中举,先后分别任福建泉州府安溪县教谕、四川叙州府训导、湖广长沙府浏阳知县。
《海南黄氏篪祖损公族谱》记载:黄秉在任安溪县教谕期间,收养遗孤李日良,视如己出,悉心培养。李日良于天顺壬午年(1462年)考中进士,传胪及第,官至广东巡按御史,他始终念念不忘养父一家恩德。为报恩,他亲自回大底村建造一院三进的“报恩祠”情剑江湖,并铺设一条通往定城的石道和建起一座石桥;后又在定城中街建立丹桂坊。
但据《琼州府志》记载,初建于定安县定城中街的丹桂坊,为时任巡按广东监察御史的李日良感恩于黄秉一家而为其建造的纪念物。当时,他因政务繁忙,便委托其副使到定安,会同琼州府知府、定安县知县、定安县儒学教谕在定城中街建造了丹桂坊。后来,定城中街丹桂坊因年久失修等原因逐渐破损,在风雨飘摇中倒塌不存。

原定城中街的丹桂坊倒塌后,再过254年,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黄公泽十一世裔孙黄爵在家乡大底村按照原建于定城中街的丹桂坊的建筑风格重建一座牌坊——大底村丹桂坊芝华士18年。牌坊为全石质古轩杆栏式结构,三间四柱;牌坊横梁正面正中阴刻横书“丹桂”两个楷体大字,右侧阴刻直写楷体小字“进士巡按广东监察御史”,左侧阴刻“中宪大夫按察使司副使琼州府知府同知定安县知县儒学教谕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孟秋吉旦十一世孙爵修”;牌坊中间两根石柱上阴刻“底乡通籍无复胜,建邑开科第一坊”直写楷体大字。
屹立于大底村西侧,经历了300多年风雨的丹桂坊聂凌峰,是这一家族辉煌历史的文物见证。2009年5月,丹桂坊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家人寻根寻亲专用公众号,寻根请将:寻根寻亲信息(越详细越好)+姓名+联系方式=发黄氏家族宗亲网公众号,每天定时更新寻根寻亲信息!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