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9年03月19日
艾薇儿婚礼歌曲慕课,你本应润物细无声-两点IT

慕课,你本应润物细无声-两点IT

提及慕课,在教育信息技术圈里几乎已是陈词滥调,但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来说可能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也不足为奇,国内一直将其作为追逐的热点,趋之若鹜。12年小站得益于导师之言首次接触慕课这一概念,有种不明觉厉非常高大上的节奏。在一次回家的途中不亦乐乎地与同学分享这一新词,‘这不就是在线课程嘛。’同学如是说到。当时还百般解释与以往的在线课程的不同等等,现在觉得那时候自己真是拾人牙慧。
1 万物皆有所待---学习动机
1.1 对教师的崇拜
14年在中国大学慕课上无意间发现国防科技大学一门《大学物理-相对论》课程的主讲教师是跟自己的老师同名同姓,心中的崇拜之情便油然而生,这种崇拜可以说是理性的也可以说是非理性的,毕竟理性是彻彻底底的主观无敌神皇。可能很多同学看到相对论就特别害怕田震什么病,其实课程中提及皆是基本概念,只要认真听讲学完这门课不是难事艾薇儿婚礼歌曲,难的是是什么支撑你去学习。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针对某些事情都会有一些行为偏好,对教师的崇拜之情便是学完这门课的强大动力。其实这里还隐含了一个心理过程:学习跟自己老师同名同姓的课程,可能会得到老师的赞赏;事实也是如此。第一次学习MOOC或多或少有些小激动,然后手一抖就下单申请了一份认证证书,后来发现两者的区别并没有多大的差别,纸质版的证书亦没有亲笔签名和公章,跟下载电子版再打印出来是一样的。当然证书目前看来并没什么卵用,但学习是自己的,这点应该毋庸置疑。

1.2 兴趣爱好并不靠谱
前辈曾说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不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学习MOOC而言也是如此,相信很多学过MOOC的同学也都会说因为自己对这门课感兴趣,所以才去学习;但事实是当一个学习者登陆进去某个平台时,他所看到的并不是其真正想看到的内容,成千上万的课程通过屏幕一一陈列在学习者面前,这时候对于学习者来说,便会出现认知负荷,简单点说就是我们的认真能力有限,无法准备的判断哪些课程是优秀的,哪些课程是自己喜欢的。这时候平台给了你很大帮助,每门课程都会看到它的选课人数(少则上千,多则上万)等信息,有点类似某猫某狗的好评差评。但当我们进入课程时又发现其实学习人数并不多,即使被专家一度好评的增加了在线学习的互动空间的“讨论区”,也是寥寥数人,那些人都去哪了?似乎是被诱导着外加一点点兴趣而学的。
的确也不能否定兴趣的作用。

1.3 课程作业要求
在于其他MOOC学习者交流的时候,他们也都因为课程老师要求而必须学习的,mooc学习的线上将直接算入期末考试的总成绩西渡口论坛。凡是与期末考扯上关系的,学生也是很无奈。这个也最记忆犹新,老师让同学们在网上各选一门MOOC课程学习,然后做学习笔记,谈学习感受,还打着“想要了解MOOC,就去学一门MOOC”,这样才会有一个良好的体验,真是自嘲。我们小组在选择课程的时候,也是选一些通俗易懂的来学,即:简单易懂,作业少,无主观作业,无同伴互评,尽量都是选择题夏怡然。基于以上几点,学堂在线《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便成了我们学习的对象。为了应付这种课程作业,我们小组也是分工合作,几个人分别看不同的章节,并且交叉章节以防止作业做错,一个学期过去了,这门课就这么轻松的顺利完成。

后来小站在某高校实习期间便将这一法宝很好的继承了,角色转换,本人由原来的学生变成了教师,说实话当你站到三尺讲台后才能体会到当老师的艰辛,教学活动不仅是个传授知识的脑力活,还是一个体力活。农夫山泉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那我们就像人类知识的搬运工,传递给需要的人。
在《大学计算机》授课过程中,笔者也让学生学校某高校的大学计算机MOOC课程,当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一位学生说:“老师呀,那门课我真的看不下去,真的很无聊,很无趣,虽然课程讲的也很好,但我就。。。”刹那间想起两年前自己老师让自己学习mooc时候恋上一只猫,不也是如此无奈吗?(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沉重的负罪感涌上心头。那节课回去想了很久,第二天跟他们说把上面的作业做完就行。
1.4 职业生涯的需要
这一点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当入职的青年教师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必须想各种方式去寻求教学经验,向导师求教,亲朋好友等,其中一条便是快速学习网络上的相同课程的MOOC课程,好处是:一快速了解课程重难点,二学习一些优秀教师的授课风格,三MOOC课程中大量的视频、图像、文本等资源可供借鉴。 上文也说到小站曾给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原因也是因为已经浏览一遍,感觉课程还不错故推荐给学生。想必也有很多教师都可能会有相似的做法,MOOC课程有些固然优秀,但却不能照搬。
上段说到教师方面,其他领域可能也会存在类似问题,比如最近利用python做大数据分析很是火热,不学个R语言、Stata等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学过研究方法。
1.5 辅助他人MOOC学习
在MOOC学习过程中,一些积极的学习者会主动建立课程群或微信群等线上即时通讯群,帮助解答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问为什么,可能便是多年老司机开车经验得来的自信吧,而且这些老司机对新手更是耐心极致。

2、知识的维度
长期泡在MOOC平台上,也渐渐的对其中的视频观看产生厌倦,主讲教师讲的不够生动有趣?视频做的不够精美?画质不够清晰?等。其实都不是,是真的不想看视频了。小站发觉课程在每节课都会给出ppt之类的课程资料,而视频的内容与其一样,视频不过是把ppt上的内容由静态变成了动态,当然,在这个变化中学习者也同样由主动变为被动;在学习文本资料的过程中是学习者自己在独立的思考,而视频的观看便是教师的强教若学。所以在之后的MOOC学习过程中慢慢习惯看课程资料(课程提供的资料并不是很多,往往只是授课PPT内容),以及一些热心的学习者分享的材料。

知识维度逐渐升高
由图我们可以看出知识存在的基本形式: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以及最新的呈现方式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这是知识的维度发生了变化,维度不断逐渐上升,学习的难度在逐渐降低,学习的实践性在逐步升高,即从一维到二维、三维、再到多维,在不断的去向真实世界靠拢,对学习内容的操作性也越来越多。小站认为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形式,更是知识让学习者得以捕捉存储的渠道。
慕课通过升维将一些烧脑的课程通俗易懂的呈现给学习者,而学习者的学习又是一个降维的过程。
3.同伴互评
关于同伴互评的争论自从MOOC以来一直有争论,同伴互评是理性的,还是盲目的众说风云。
我们想要形成一个关于10月1日国庆节下雨的可能性的信念,那一天距离今天还有三周。我们能做的可能最多也就是查看早年的降水数据并假定(预期的)未来也会像过去一样。但随着10月1日的临近,当前降水量可能会使我们调整自己的预期。如果本来10月份是经常下雨的,而现在却接连数日万里无云,我们可能会推断,一个高压系统的存在使得9月10日下雨的可能性变小了些。这个信念修正的过程通常被称为贝叶斯学习(Bayesianlearning)(以18世纪的牧师贝叶斯命名)。假定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种种不同状态有一个初始的(“先验的”)主观概率分布。在刚才给出的例子中,先验分布来自以往的频率。在其他案例中,它可能只是一种第六感而已。
举例来说,凭着自己的直觉,可能给同伴认真互评的概率赋值60%,给不认真互评的概率赋值40%。然后我们可以观察学生在几个周期内的行动及其结果。假设我们在给定课程中同伴认真的情况下能够对这些观察结果的可能性做出一个估计清华保安哥。如果同伴是认真的,我们对好结果(与自己的评分近似)有80%的期望,如果同伴不认真,则对好的结果发生只有30%的期望。贝叶斯向我们展示了在给定这些观察结果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更新自己关于课程是否有用的初始概率判断。
假定:
只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好的或坏的,而我们观察到的是好结果。
如果我将a发生的概率记为p(a)
将给定b发生时a会发生的条件概率记为p(a|b)。
那我们就已经假定p(同伴认真)=60%,p(同伴不认真)=40%;
p(好结果|同伴认真)=80%,且p(好结果|同伴不认真)=30%。
我们要试图确定p(同伴认真|好结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认真和好结果,我们首先可以记下:
p(a|b)=p(a&b)/p(b) (1)
p(a&b)= p(b)* p(a|b)
用语言来描述,条件概率p(a|b)等于a和b都发生的概率除以b的概率。这是从p(a&b)等于p(b)乘以p(a|b)这一更直观的想法推出的。等式的两边都除以p(b),我们就得到了等式(1)。
再次运用等式(*)田为友,但将a和b调换,我们得到:
p(b|a)=p(a&b)/p(a)
或者相等地记为:
p(a&b)=P(b|a)·p(a)
将后面这个表达式代入(*),我们得到:
p(a|b)=p(b|a)·p(a)/p(b) (2)
现在,b(好结果)有两种发生的方式,李爱静分别对应同伴认真和同伴不认真的情况。由于两个互斥事件中的一个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发生概率的总和,我们可以记为:
p(b)=p(b&a)+p(b&非a)
根据(1)后那一段所述的推理杀鱼弟,这一等式等于
=p(b|a)·p(a)+p(b|非a)·p(非a)
如果将p(b)的这一表达式代入(2),我们便得出了贝叶斯定理:
p(a|b)=p(b|a)·p(a)/[p(b|a)·p(a)+p(b|非a)·p(非a)]
将概率的数值代入等式的右边我们可以得到p(a|b)=80%,这说明,观察到一个成功的结果(或者说好的结果,即同伴互评与自评近似,或者说同伴互评是由效的)将同伴互评认真的可能性从60%提高到了80%。第二次和第三次观察到好的结果会将其提高到91%和97%。如果另一个人最初的估计是p(a)=0.3而不是0.6,连续三次好的观察结果会将她的估计先提到0.53,再提到0.75,最后到0.89。
因此,初始直觉是否不可靠也许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补充进来,更新后的信念会变得越来越可信风云之邪剑。即同伴互评是有效的,这一信念会变得越来越可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意见的初始差异可能会被新证据淹没。为供将来参考决战关东,我们也要指出每个新信息相较于之前一个的影响力都更小。
4.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
说到MOOC也不得不提线下教育(或者说传统课程,但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形式变了,内容没变,说mooc是传统课程也不为过)。慕课的出现让很多专家大放厥词,“传统教育的变革”、“教学模式的颠覆”、“教师会消失”、“学校会消失”等等,直到现在在线教育都无法取代线下教育,成长在红卫兵时期的专家依然还透露着那个时代的气息,打脸了老铁。这两年慢慢的不再使用激烈的词语,而是像“融合”之类的词。包括mooc在内的在线教育形式基本不会再有太大的空间可供创新,线下课堂几乎是在线教育模仿的本源,就如mooc也在模仿线下教育中的班级授课制,有了固定的开课时间、周期、作业截止日期、讨论区等。如果说线下教育是10分,那在线教育只模仿了5分,另外一半可能永远做不到,会逐渐向10逼近。
简而言之,MOOC也是传统教育的一种形式。网络的出现,让远距离传播成为现实,但本质上还万变不离其宗,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在线教育内容的最小单元-----微课,它是课程的细胞。

5. 微课
微课这个概念已经逐步的深入到一线教师当中北朝汉月,但是随着微课应用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会有这样的疑惑:
我做出来的微课好像都用来评奖了……
我的微课好像学生并没有怎么利用……
做微课单纯是为了应付检查!
……
这个微课到底是利器还是跳梁小丑?到底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技术应用,还是资源的再次重复建设?我们先来看看微课的历史
普遍认为,可汗学院是微课教学的创始之一。萨尔曼·可汗,当初是为了为自己的远房表亲讲解数学,就自己录制了一些视频上传在了youtube上,他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表亲能够方便的看到自己的视频,但没想到这样的视频成为了youtube的焦点。
之后,微课便从西方进入了东方,率先从广东佛山传入我国。对一个新来的事物进行概念界定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来看,有四个较为主流的观点。
胡铁生(2013)指出,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焦建利(2013)指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和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黎家厚(2013)指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张一春(2013)指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日耳曼英雄,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已经将上面四位学者的观点中关键词标了出来。可以看出,微课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适应性好等特点。这说明教师制作微课程的目的在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微课是一种工具,一种载体,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微课重组和再造原有的教学流程,实现重点突破,达成高阶目标。
这种短小精悍笑清廷,制作精良的微视频迅速吸引了学习者的眼球,让数字化学习进程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鳞次栉比的微课制作培训让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很多一线教师在做微课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质疑,我们的微课有用吗?我们的微课有效果吗?我们做微课到底是为了什么?微课是有效的,应该做。
我们知道,教学设计中有一环,叫做学习者分析。随着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学习者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的信息,同时,他们也在追求着快,希望自己能快点掌握某项知识,希望自己能快点长大,就拿对网络带宽的需求来说,从56K带宽的拨号上网到现在的百兆入户光钎,就能反映出现在的数字原住民对于快的要求。微课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不超过15分钟短平快的视频,让学习者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让学习效率也逐步的得到了提高。作为整个大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对于学习者的分析,也就相当于软件工程中的需求分析,当我们对学习者的情况有着真实的了解的时候,我们做出来的东西才是他们能够适应的,他们能够灵活使用的,就从这一点来说,微课应该做!
微课具有很多优势,学习者能够随时让视频中的老师暂停,重复,直到自己完全明白,同时也不会占用老师的时间,也能够让所有人得到自己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能够个性化的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微课这种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利用在移动学习上,让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同时微课还可以应用于混合学习中,进行翻转课堂,其实微课已经成为了重构教学和再造流程的重要抓手……
上面的这些是不是非常耳熟能详?但是前提是,我们一环一环都是严格按照这样的要求执行,微课才会有这样的优势。
让我们看看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吧。
微课大赛山村奇人传 ,这原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一线教师在一起交流自己做微课的心得,表彰一些优秀的微课,激发教师们的动机,让这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不断的产生。
但是,现在已经有些味道不一样了。很多教师参加微课大赛的微课并不是自己做的,看起来非常绚丽,制作非常精良,有些还是花大价钱制作的,就为了得到比赛的荣誉。
小站明白,很多微课看起来非常绚丽,从开始看的第一眼确实我是被吸引了,但是,我仅仅只是停留在绚丽的快感中,视频播放完了小站才发现,这个微课讲的内容我并没有怎么关注,或许我已经忘记了。这样的微课,难道能算的上优秀吗?
小站承认绚丽的微课非常的讨人喜欢,也很容易吸引学习者,但是如果只是让学习者沉浸在绚丽的快感中,这样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如果让不懂教学的人制作微课,再精美也不一定能够有效果,或许制作出来的微课只是一种资源,而非一种工具。在教育信息化中,一切违背教育规律的信息化进程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麻烦,一切违背教育规律的信息化产品终会被摒弃,同样,一切违背教育规律的微课只能取悦眼睛,而无法深入内心。
小站认为,微课这种原本很普通的东西,就应该本色上场,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专注于微课的内容中,而不是绚丽的技术上。我们的微课应当担当起消除技术有感性的使命,让我们的学习者感受不到技术的存在,让我们的学习者更多的关注内容,用微课的讲解高效的内化到学习者自身。小站知道,微课有很多很多制作方式,但是随着微课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录屏式的微课已经有很多人掌握,我们的一线教师们,小站知道你们每天很忙,很累,我也知道有时候你不作出绚丽的微课无法被微课大赛评为优秀作品,但是,你们是了解学生的,你们知道学生想要什么,你们的学习者分析做的会非常扎实李明慧,小站相信,你们用合适的需求做合适的微课,对于学生来说一定是合适的。
6.小结
简而言之,请不要再用单纯炫技浮夸的慕课告诉小站慕课是未来的方向,让学习者感受不到技术的存在,完全进入到你所设计的情景中高效的学习,这是慕课的一个使命,在没有做到这个层次之前,请不要说它能颠覆什么!希望慕课能不忘初心侍妾生涯,踏实地做教育,而不是做在线。
慕课,你本应润物细无声!

欢迎关注,关注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