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镇的传奇故事-旬阳县红军纪念馆
红军镇的传奇故事
在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有一个叫红军镇的地方,当地老百姓都把红军敬称为“红军老祖”。这里难道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近日,笔者一行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慕名走进红军镇,追寻红军足迹,缅怀红军精神。
旬阳县红军纪念馆位于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今红军镇政府所在地,东、北邻郧西县,西邻镇安县,距县城103公里。这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览参观、教育宣传、旅游休闲为一体地方公益性的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筹建于1976年,1979年完成第一期基建工程,1983年10月举办红军革命活动展览,正式对外开放。这里地处秦巴腹地,群山环抱,气候温和,被誉为天然氧吧郭行行,避暑胜地。
红军烈士墓与“红军老祖”。1935年10月18日,中共陕南特委及红七十四师宣布成立不久,在寻找五、七路游击师途中,红七十四师的一部从郧西县庙川郭家沟经过时,被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和郧西县三区队副艾光清乡练发觉,尾随追击。红军翻越郧西、旬阳交界的九龙山,再过潘家河,经花园沟至林家台子,计划在这里布阵迎敌。由指导员高中宽指挥的特务队二班14名战士,与艾光清所部300多乡练在佛爷庙后山梁接火。乡练战斗力极弱,很快被红军冲为数段,首尾不能相顾,仓惶撤退,红军追至碾子沟代家垭撤回。激战中饶琅,敌伤数人,死2人。高中宽指导员和二班尚班长也在战斗中不幸牺牲。红军指战员在当地农民张文茂和宋典珠帮助下,把两位烈士的遗体掩埋于碾子沟一曹姓地内,便向西转移,离开了此地。
由于红军在驻扎期间曾给贫苦农民以多方面的帮助,特别是高指导员通晓医术,经常给穷人义务治病,被尊称为“医官”官马溶洞。在他牺牲后的第二年春节,曾协助特务队掩埋两位烈士的曹有伸等人自发行动,为烈士垒起坟台,还把儿子曹纪鼎“拜寄”给两位红军烈士,更名“红孩儿”,称两烈士为“红爷爷”,每逢年节如同祭祖一般去红军墓上烧香挂纸,培土栽树。不知从何时开始,虹猫蓝兔光明剑雪儿民间就有了“红军老祖”的传说,以致在1939年秋,地方反动政府曾张贴布告,声言“凡上‘红军老祖’坟者,以‘红军暴动’治罪,严惩不贷。”过了几年,林家坪(今红军镇政府所在地)的林振荣腿长廉疮,经久不愈何禹萱,于情急之中祈求红军保佑,并许下只要病好就给立碑的誓愿。不久奇迹出现了:林的腿病果然痊愈!为还愿报恩,他于1946年农历八月,及时联合几户村民,以“红军老祖香火会”的名义,募集资金为红军烈士撰文刻碑,树于墓前;同时修葺坟丘,构筑拜台裕容龄,便于祭奠。墓碑题为“民国得道八路军故医官之墓”。从此以后王宗景,“红军显应”的消息更是不胫而走,越传越远、愈加神奇。前往红军墓烧香许愿、祈求保佑的也不仅仅是附近人家,亦有远至三四百里的河南、湖北两省五、六个县的民众;尤其是1970年“三线建设”以后,祭奠“红军老祖”的人流中,既有经过组织的扫墓团体,也有自发而来的香客,范围涉及20多个省区,最远的已经到了新疆、内蒙,可谓盛况空前,无与伦比。在与红军乡毗邻的农户家中,有的家神窑供奉有“红军老祖”的“神位”;镇安茅坪、湖北郧西郭家沟等地的庙堂上还供有身着灰军装、头戴八角帽的红军塑像;郧西县东川口洋遇洞古庙的正殿,不仅塑有红军坐像,并改其庙名为“红军老祖”庙(见《陕南日报》1949年8月25日第二版《红军老祖的由来》)。此皆足以说明,广大人民群众是多么热爱、怀念红军;在他们的心目中,红军是救星,更是神灵!近有研究文章认为,红军老祖墓是一处“现代神仙崇拜场所,是道教‘功德成神’理论的最新解读。共产党宣传和推行无神论,但他们中的杰出人物却被老百姓奉为神灵……他们生前为民众作出了贡献,死后成为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只要坚持奉行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人人皆可成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道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樊光春《旬阳太极城建设的文化内涵管窥》,载《太极城文化研究》,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无疑是对当今社会红军老祖信仰的肯定与礼赞。
从1976至1981年,陕西省文化文物行政部门先后拨付经费建成红军烈士纪念碑1座(高10.5米)袁婧怡,碑文为原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师长陈先瑞亲笔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台基165.6平方米,碑身及台基均用石块砌筑;陈列室(展厅)5间,面积115.6平方米,布置有反映红军光辉业绩的照片及绘画版面;接待室及职工办公、生活用房1座6间,砖混结构。纪念馆总占地16亩,已全部绿化成林。1999年以来省文物局和县人民政府又拨付经费,维修了红军烈士墓坟丘,拓宽了墓前场地;新修了通向纪念碑、纪念馆和烈士墓的混凝土台阶、路面;绘制了红军故事连环画册,在内部出版发行;利用社会赞助资金新建了心愿亭,以碑刻的形式仿制、翻刻了红军标语、口号、歌谣以及领导人题词碑百余块。征集红军遗物13件,图片、照片30多张。日常工作以安全管理和负责接待参观为主。开放时间不甚固定,年接待参观约10万余人次,其中以祭拜“红军老祖”的香客和开展入队、入团、入党宣誓及其他活动的团体居多。
距红军镇政府1公里处的碾子沟,有一座双人合葬墓,占地面积约220平方米,座东南向西北,三面被两座高山环围,形如圈椅。山上林木茂盛,野花绽放;沟水清澈见底,终年流淌不绝。坟前原树有一墓碑,圆首方趺,高55厘米,宽33厘米,题为“民国得道八路军故医官之墓”;1999年重修墓丘,将原有墓丘包裹其中奥嘉·方达,重竖墓碑,原墓碑已作为珍贵文物收藏在红军纪念馆。
在社会教育方面,旬阳县红军纪念馆利用本馆优势,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坚持不懈的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馆内展陈的文献、资料、照片、革命历史文物,侯璎珏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及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丰富素材本是后山人,也是广大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红军纪念馆受到社会关注,也获得一些荣誉称号。1996年7月被旬阳县文教局命名为“旬阳县中小学德育基地”、2000年6月被共青团陕西省委命名为“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2004年10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10月被中共陕西省纪委陕西省监察厅命名为“陕西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3月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称号,是陕南首屈一指的红色旅游景区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红军的足迹、红军歌谣和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这是红军镇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每年的清明节、“五一”、“八一”等重要节日,当地群众纷纷前来“红军纪念馆”扫墓,悼念“红军老祖”。2009年对外免费开放,4年以来,参观总人数在40万以上。充分发挥了纪念馆的教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新规划的纪念馆位于包括“红军老祖”墓在内的碾子沟口精锐家园,占地4公顷,按设计公司编制的修建性详规组织实施,总投资逾千万元。主要建筑项目有停车场、入口广场、红军餐馆、旅游用品商店、公园、纪念碑、土炮台、展览馆、红军老祖雕塑、祭奠广场、忠骨亭等。2010年12月,纪念馆园区建设主体工程顺利竣工,举行竣工典礼。 2011年1月,纪念馆新建馆舍的陈列布展工程,通过现场验收。该工程由西安亚特展览有限公司施工项目部承建,布置四个展厅,依次有:综合馆(光辉的历程),兵器馆(难忘的战斗),生活馆(军民鱼水情),史料馆(红色的记忆)。以其再现当年红军艰苦卓绝、英勇奋斗的历史场景。
旬阳县是安康市首批划定为革命根据地的“老区”县。红二十五军和七十四师创建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其中旬阳苏区面积逾一千平方公里九爷吉祥。1935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六),红二十五军在攻克镇安县城之后楚奇楚童,由郧西庙川首次到达旬阳潘家河、双河口;2月12日又由镇安茅坪街经公馆河抵达小河口街。此后五、六路游击师陆续在县境东北、北部、西北部地区进行革命活动;红二十五军和鄂陕特委又秘密派遣廖珠发、方兴智等工作人员深入旬阳江北一带,配合部队开辟和加强地方工作,很快建立起潘家河苏维埃区政府、小河口苏维埃政府以及潘家、卷棚、三岔河、双焦、龙家河、五龙沟、洛河、水泉坪、桐木等9个乡苏维埃政府,开辟出以旬阳潘家河、郧西二天门、镇安茅坪为核心的南部根据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旬阳苏区的范围几乎包括了汉江以北的整个地区。在开辟和保卫旬阳苏区的斗争中,有10位红军指战员和23位苏区干部英勇献身,留下了名闻遐迩的“红军老祖”墓及其传说。1991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将旬阳县潘家河等32个乡、360个村委会、面积1125平方公里划为革命老根据地范围,享受革命老区有关待遇。
红军 纪念馆所在地,因其保存有红军烈士墓(俗称“红军老祖”墓)和十分珍贵的红军标语,故将原丰积乡更名红军乡,是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乡政府(今名红军镇)。
岁月悠悠。九龙山青了又黄、枯了又绿;潘家河水起水落,流走了多少顽石流沙。可是,“红军老祖”的事迹愈传愈远,在陕南、湖北郧西的千山万水间回荡,红军精神与红军镇山水共存,永放光芒!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