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怀才不遇其实是个伪命题!王勃:嗯嗯……-桐话
王勃: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贾谊:你先管好你自己!
明天要上班了呢,悲伤吗?不悲伤,工作是快乐的源泉
上半年的假期都休完了,下一次放假要等到5个月后的国庆节了,悲伤吗?不悲伤,工作是快乐的源泉
今天走路的时候在想:怎么那些古代文人大多都过得不太好呢?后世的盛名大多是后人给的,比如杜甫,比如柳宗元,比如苏轼,比如柳永……当世活着的时候,越活越惨,有的包养靠老严,有的发配在海南,有的永州妻儿逝,有的歌妓帮入殓……当然了,活得再惨也比不过命短。我于是想到了贾谊和王勃,一个活了32,一个活了27,还都是虚岁,说起来李贺也是活了27岁,他们都很有才华,在职场上,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缺点。
今天我想着重写一写贾谊,少写一点王勃,一是因为王勃我写得比较多了,二是因为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就叫王勃,写着写着脑子里会不由得想到他的脸,会影响睡眠。
贾谊是谁?就是西汉写《过秦论》的那个,写《论积贮疏》的那个,就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那个……整个大汉王朝,如果贾谊的才华排第二,我真的不知道谁还能排第一。当我们还在为给领导写一封电子邮件措辞感到苦恼的时候,人家给皇上写得每一封邮件,早都成了后世的文学经典。王勃表示不服气,我九岁就写十卷的《汉书指瑕》了,十四岁就入宫给皇上当家教了,写的文章篇篇爆款,全都100000+,给鸡写的那篇……算了,不提这茬儿了。
当然,贾谊作为一个人物来讨论,被争议,写入诗句的次数,我感觉也是最多的。比起他的文章来,人们有时候来喜欢谈论他这个人本身。包括司马迁,包括王勃,包括李商隐,包括苏轼,包括王安石,包括毛泽东,包括鲁迅……关于怀才不遇这件事儿,评价不一,基本两个结论:
这个兄弟是真的怀才不遇;
这个兄弟心态不好,如果你这叫怀才不遇,我们简直是不运不遇,你可以了,要啥自行车啊?(王安石就是这么想的)
就连王勃说起贾谊来也是: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啥意思?就是说汉文帝还是不错的,不能不算是圣主,待你也算不薄了。
对于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至少是自认为有一定能力有一定才华的人,混迹职场,需要从贾谊和王勃身上学习些什么呢?
【年轻时多些胆量,年长时多些肚量】
贾谊十八岁就可以背诵整本《诗经》,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因为才华进入到宫中,被汉文帝封了博士一职。博士是个什么级别呢?比现在的博士吃香多了,当时的薪俸是六百石,相当于现在厅局级干部的收入。因为贾谊敢于直言,多次对朝政改革大胆提出建议,深得汉文帝喜欢,一年之内连升五级,封到了太中大夫。这个职位的薪资是一千石,相当于副部级或副省级高官,这个时候他的虚岁是二十二岁。你二十二岁的在干什么?当然了,他三十二岁已经挂了。
王勃就更不用说了,六岁就作诗,九岁就出书,十五六岁就因为勇敢地自荐和写爆款文章进了朝廷,未成年就当上了中央公务员,前途不可限量。
那他们后来怎么又都混成了这副样子呢?
一个人年少成名、脱颖而出往往要靠一些胆量,而年长之时能够通达,往往要看他的肚量,尤其是在逆境、歹运时的胆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抗压能力。
因为汉文帝在周勃、灌婴这些功臣面前,有些事儿还是摆不平的,换句话说还不到摆平的时候,于是就派贾谊去长沙下几年基层,供职锻炼一下,多大点事儿?放在苏轼苏大胡子那里这算事儿吗?(还是算的,苏轼刚开始被贬也自杀的两回,死来死去都没有死成,于是后来就越来越豁达了,贬到海南都感觉自己除了没有海南户口,完全就是个海南人了。)
下基层期间,过湘江时就想到了屈原,哭哭啼啼地写了一篇《吊屈原赋》,这篇文章的影响很不好。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这是在拿屈原自比,对皇上有怨气,但你把汉文帝比作楚怀王,也就是汉文帝心大,不然早把他也扔江里去了。
屋子里飞进个猫头鹰就要写一篇《鵩鸟赋》,又隐喻了几遍朝廷。早就跟你说过了这年头不要乱写作文,更不要乱写跟鸟相关的作文,很容易被跨省抓捕的,不信你看王勃给鸡写的那篇,出大事儿了吧。
【不作死,就真的不会死】
一个人选偶像是很重要的,你要选身心灵都成熟健康的,不然你就跟着不学好,你就会很作。
贾谊把屈原当偶像,然后屈原因为楚怀王死了,自己就跳江自杀了。然后在贾谊长沙供职结束二次回京供职的时候,因为梁王坠马死了自己也郁郁寡欢,认为自己应该像偶像一样去自杀,然后绝食五日,于是果然就死了。
贾谊作死的事儿还挺多,第一桩的就是搞改革。
汉朝才建立了没多久,你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上来就建议汉文帝多项改革,包括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文帝心想你还是年轻啊,你这不是作死嘛,虽然条条说得都在理儿,但这个世界上,在理儿的事多去了,也不想想历朝历代搞改革的有几个有好下场的?一个没有,除了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商鞅被车裂了,吴起被万箭穿心了,王安石把官整没了。于是文帝说自己的德还不够,只采纳了一个法制度。但老臣们不干了,这小子留下去早晚得出事儿啊。
王勃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篇《檄英王鸡》里面字里行间都行走着我们年轻时傻逼的影子。沛王和英王要斗鸡,你帮着沛王写一篇文章讨伐英王的鸡,真有才啊。关键你读一遍这篇文章,文采斐然,可与《滕王阁序》相提并论。但你还是年轻啊,唐朝李渊是靠篡位弄来的皇位,李世民也是,到了高宗李治刚安稳了几年,你给两个王子斗鸡煽风点火,这不是作死么?然后就把李治赶出宫去了。
再去看看杨修,再去看看孔融,再去看看自己,好好打工,认真工作,别作。
【让别人感到舒服,是最大的本事】
与其说贾谊这一生怀才不遇,我更愿意承认是贾谊的性格有致命的弱点,很难共事,杠精气质,很难使人感到舒服。
仔细去看会发现,反对贾谊的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都不是小人。
周勃、灌婴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带兵打仗,平定诸吕之乱;东阳侯、冯敬也是朝中大将,抵御匈奴,战死沙场。他们说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意思就是说他年少没有经验陈丽峰,总是纸上谈兵,权力欲又强,会把很多事搞乱的。这些人都是朝中重臣,敢言敢做的实力派。
其实正是他们的“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这句话道出了贾谊悲剧的原因。神乐心眼
聪明、有才,且屡遇贵人的他肯定自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很想做出一番成绩出来。所以他被汉文帝任命为太中大夫后便想一展宏图,要““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这是多么重大的事情啊,岂是一个二十多岁的人所能做的,这种改革背后牵扯到多少人的利益,也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人所想不到的。
汉文帝让他长沙供职期间,他也抑郁寡欢,又觉得长沙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长,整天唉声叹气,总是抱怨。
既爱抬扛,又爱抱怨,还不阳光,怎么可能让人舒服地与其共事?
【怀才不遇是个伪命题】
刘长卿去长沙,过贾谊宅,亦写:“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秋草无人,寒林日斜,想想凄凉,汉文帝作为有道之君“恩犹薄”,何况无道之君?
当然,也有不以为然的。如苏轼,特地写了《贾谊论》,言辞毫不留情面:“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 言下之意,人生哪有不遇到坎坷的,一不重用就哭哭啼啼自残至此,空有志向才华,没有气量见识耳!这种话大概也只有苏轼这种命运多舛而又旷达乐观的人才敢评论吧。
后来王安石也写过一首“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贾生啊,文帝待你不薄啊,想想自古多少位及公卿之人的建言都被废除了,你的好歹还施行了点呢,你还要啥自行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