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20年09月04日
神伞奇侠阿里生命的高地 精神的内涵 阿里-军旅怀念

阿里生命的高地 精神的内涵 阿里-军旅怀念

提醒:点上方↑“军旅怀念”即可免费订阅本刊。
《 军旅怀念 》陪伴您的每一天


生命的高地 精神的内涵--评杜文娟长篇非虚构《阿里 阿里》常晓军 杨娟我一直是向往阿里的,并且一直努力向阿里走近。我知道这条路很遥远很艰险,不但要有区别于常人的胆量,还要有坚韧的精神来支撑。阿里于我,最早听说是在二十年前当兵的路途上,一起入伍进藏的战友刚下飞机就兵分两路,一路朝拉萨,一路奔阿里。从那时起,阿里就隐约留存在我脑海中成为梦想。

因为阿里,让我感觉到杜文娟关于西藏的文字总是秀美中带着一股子刚强,就和高原的风一样。当然我也有着怀疑,面对无边苍穹、无边旷野,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应用灵秀的笔来描述眼前这种朴素、生命和信念。读着读着,心中便更多的不安起来。那一刻,这种无法安放的心灵让我如醉如痴沉迷于这片古老荒凉的土地。才明白作者竟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看点,通过历史和现实的交融,徐徐展现着自然的神奇、民族的风情及社会的变迁。正如作者记述的那样:“没有世俗,没有喧嚣,甚至没有人烟。世界屋脊上、西藏无人区,众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众多籍籍无名的人,演绎世间最美的生死。”。这是多么可怕的静寂,又是多么诡秘的繁华?面对着这些人世间最美的生死命题,杜文娟没有退缩,相反是全身投入全程体验和挑战了生命的极限,品味了非同寻常的经历,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本来意义的穿越。

说到穿越,杜文娟在《阿里 阿里》中说“除过西藏,不知道还能去什么地方”。的确,为了西藏,她先后数次来到西藏,甚至主动要求到西藏定点深入生活。面对路途上的寂寞和寒冷,面对故事中的险象环生和坚强无畏,我以为她最终是为寻找到心中的那份爱,一种发乎于心的对高原的执著、探究和追寻。无法想象,弱女子的杜文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要上高原的想法,只身背着简单的行囊,和范春歌一样行走在感动与一次次的泪流满面中。面对这片深爱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她又是如何笔记下心灵的启迪?《阿里 阿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载着读者的思绪行过一座座超过 五千米的高峰。是行走还是放弃?是泪水拂面还是兴奋开怀?也许杜文娟骨子里天性充满了行走的性情,注定了她一颗爱怜的心要四处奔波。于是不论是阿里高原还是重灾区汶川,她都不离不弃手中那支笔,任其花开自由地记录所见所闻所想所悟。

在阿里,那壮美的雪山圣湖,不纯粹是风景,也是苦难的开始。为了种树,援藏干部,措勤县科技副县长杨保团每天不停地琢磨,他到阿里后最大愿望便是养树。当他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养活了两株一米多高的红柳,一株被羊吃掉,一株被男人们的尿水烧死,他们以为尿水可以使柳树更加肥硕。以至于十多年后的现在,已经回到内地的杨保团面对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却仍然难以忘怀那两株早夭的红柳。一个小小的愿望竟然会让人牵挂如此久,这不得不让人深思高原精神内涵中的境界与追求。也让世界第三极的阿里,拥有了一个真实而不为人所知的,并生动地存在着。

如果说存在是艰难的穿越,那么《阿里 阿里》终极目的还是要对雪域高原上的生命意义进行一次深层次的探寻。作者笔下那生命禁区中与大自然不屈抗争的高原军人,那些与青藏、川藏、新藏三条生命线生死与共的武警交通部队官兵。他们常年以大山为伍,同星月为伴,把青春和希望融进了路基。他们的出现和存在如同绿色装扮着迢迢天路,渲染着绵延、荒芜的雪域高原。给悲壮的雪色增添了一分难得的生机。杜文娟面对高原刻板、单调和无比的沉寂,凝神静气对心灵进行了一次拷问和关怀。在这种意义上,她的文字已经超出了通常泛泛的描述,相反却在文字的空间中展现出了一种博大的胸怀与悲悯。这或许才是社会作家的要义所在。尤其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阿里阿里》这本书的出版,更如同一抹破土而出的嫩绿,让我们在面对渺小生命的同时,不由要关注和热爱生活。

不难想象在《用20万个长头去梦中的地方》一文中,那用长头丈量精神的信徒,他的内心一定是超乎常人的虔诚和平静。若不然,又怎么能够额头破了仍然不停前行;膝盖烂了,照旧膜拜着苍天厚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他在大昭寺前竟然磕了20多万个长头。难道只是简单地为圆一个虔诚的梦想么?如果说虔诚,全国各地的援藏干部和常年驻扎在高原的军人,他们在“老西藏”精神的驱使下,克服着常人无法忍受的艰苦,笑着生活。在《什么人在保佑你》一文中,主人公不仅要面对心肺脾肝等器官的肿大,还得面对长期两地分居的寂寞。边防站政委格列结婚八年来,妻子先后怀孕六次,五次流产。好不容易产下一个男孩,却在这个恶劣的环境中只生存了三天。是啊,高原缺氧不缺精神,政委为了自己钟情的事业放弃了家庭,而那个可怜的孩子却正是因为高原缺医少药,死在了他的怀抱中。

或许这就人生吧?困惑的让人不知如何面对?欲哭无泪的伤悲并没有让这位军人倒下,他接着又出现在自己的工作职位上。也许军人的使命注定了此生要付出太多的代价,但这就是军人的真正价值。杜文娟在《阿里 阿里》一书中幻化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感受这些故事,正是这些交错变换的真实、在强烈震撼着内心的同时,悄然催生着每个人不断去认识、感受生命和学会真爱的过程。面对逝去的生命,而真爱就是除了悚然感知生命的短暂和渺小外,还要用心珍惜有爱的每一天。作为陕西文学院的首届签约作家,可以说,杜文娟关于西藏的系列创作是成功的。此前,她虽然陆续发表过一系列的西藏作品,如《走向珠穆朗玛》、《西藏归来》、《相约拉萨》、《在雅鲁藏布江歌唱》、《邂逅纳木错》、《我把一朵鞋花丢在了拉萨》等等,但《阿里 阿里》,一改她此前的文风,融入了更多的社会阅历和人际感动在其中,也让高原的风将杜文娟渐渐磨砺成为让人无法想象的强者。几次高原的行程不是简单的表现,必须是要用生命作为挑战的资本。所有这些,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于西藏高地阿里的心灵探究和精神的净化。

阿里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阿里让女人离开。可是不论是以往还是现在,神伞奇侠阿里时时处处都可以见到女人们的飒爽英姿。第一批进藏的女军人王君植,饱受历史折磨,但她终不悔其志,用忠诚书写了一曲大爱之歌;女县长扎西措姆,为动员藏区的孩子们上学接受教育,一次次走进牧民的帐篷劝说。用自信展现出真诚的笑容,表现了第二家乡故土家园般浓厚的爱恋。杜文娟也来了,并且通过一点一滴的真实纪录,诠释了不同结局背后所隐涵的真爱。

在《转山,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中所提及的王惠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西藏精神的真实解读。他先支边,后援藏,主动到阿里工作20多年。这位像对待感冒一样对待死亡,像对待死亡一样对待苦难的铁人,最终身患多种高原疾病。这些他都不后悔,也不害怕,却就在真正要读懂阿里、读懂西藏的时候,因为身体原因,再也不能上高原而老泪纵横。在场的好多人都哭了,夹杂着风沙,说不清楚是激动还是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最本真的状态,也是西藏生活的真实状态。王惠生虽然失去的太多,但他终归是幸运的。上勤养护和保通新藏公路叶城到萨嘎段的黄帅为了完成任务,严重高原反应的情况下硬是完成了上级交付的任务,结果把生命却交给了亘古高原。每年都有年轻的战士长眠在这里,军医张科说起这些往事时,总是悔恨自己没有能力挽救活生生的生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战友死去。


没有悲壮就没有人生,没有人生就没有历史。苍岩峭壁,忠冢重重。在筑路官兵倒下的地方,有着太多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姬云飞,时刻撞击着读者的心扉,促使着读者用心去感触、去发现、去解读。《阿里 阿里》一书中充满着太多生命中最爱的东西,就仿佛一朵朵小花灿然开放。虽然有血,虽然有泪,但终会因为爱改变所有。作者力求表现出高原的爱,但何尝不是想写出当下社会中各种渐远的情感呢?生活化的故事读起来轻松,可面对文字下的堆堆随处可见的白骨时又会做何感想呢?黑压压的乌鸦吞噬腐尸烂肉的惨景绝非只是令人毛骨悚然?那用了45天从叶城终于到达阿里的焦增刚,那在戈壁滩上迷了路,失踪70个小时的刁晓军,那面对牧民拔出腰刀威胁的赵新华,他们每个人几乎都有着故事。可谁不是舍家弃子坚守在这里。从这层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情感的回归,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情绪和表现,一种爱的升华。从而让读者的灵魂在高原引起地震般震颤的同时,必然会从中领悟到生命的最高价值之所在。

从阿里的故事中走出,心灵渐然平稳,恍若受到了最为神圣的洗礼。回头看去,当下这个红男绿女的社会,实在敬佩那些能够在阿里生活、生存的人。他们无疑是放弃了心中太多的重负,一步一步用信念和精神支撑着活着的勇气。我也知道,杜文娟用笔写下这些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炫耀自己阿里的所见所闻,也不是想通过阿里的种种苦难来表现自己的不同,而是想通过这一个人的故事,拉近与地球最近的这座城市的距离。阿里,或许这在我们世俗的眼里,并不能称之为城市,但它毕竟是真实于此的。其实再想想,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感动我们的是故事中那一双双皲裂的手,赫赤朴实的脸,和无比真诚的心。

“正是因为这些伟大而普通的阿里人,我一次次被感动,一次次泪流满面。我知道,自己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果说以前不清楚为什么写作,那么,现在已经非常明确,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青藏高原,了解西藏,支持阿里,书写和讴歌为西藏边陲带来吉祥如意的人们,是我目前最大的责任和担当”。抬眼望去,山巅上那些猎猎飘动的经幡,分明就是对生存于斯的人类敬仰和召唤。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常晓军 杨娟。
—— 传递 正能量,拒绝 冷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