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9年01月05日
马尔代夫沉没繁华都市清静圣地——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黄金屋

繁华都市清静圣地——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黄金屋


石破天惊——从石头到石刻展厅(西厅)
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刻
东汉元兴元年(105)造。幽州书佐秦君墓阙石刻共计17件,其中包括神道双柱、雕螭双础、阙顶、柱形构件等。双柱通高225厘米,残柱高207厘米。柱额隶书题“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残柱上端镌刻《乌还哺母》文,并有浮雕螭虎, 平雕青龙、朱雀、门吏等,它的出现是汉代厚葬风俗的一个明证,阳刻的柱额为后世篆刻的楷模,柱铭《乌还哺母》开启了北京地区碑刻之先河。1964年石景山区老山出土。
翼兽
唐(618-907)。高140、长79、宽70厘米。圆雕手法、三角形躯、半兽半鸮,前爪似兽,后爪为鸮,鼓腹蹲踞,颔下胡须,披发于后,身生双翼,1982年出土于丰台区王佐乡刘太庄,专家推测为史思明墓神道石像生。该唐代石翼兽为迄今为止,为北京地区年代最久,墓主等级最高的石雕。
北魏太和造像 (复制品)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造,又称“阎惠端造像”。通高225厘米。背屏式、高浮雕,主尊释迦摩尼为“等身像”高165厘米。正面雕一佛二菩萨狮狮虎,背面雕化佛124尊,下部是题记及捐资人名,佛螺发跣足,施无畏触地印。两侧胁侍菩萨高仅50厘米,衬托主尊高大。原有着彩,今以剥蚀殆尽。造像原在海淀区车耳营,1998年失窃,半年后追回,已被损坏,修复后,先后在石刻馆与首博展陈。
武周造像
唐武周时期(690-705)。高70、宽46、厚18.5厘米。正面剔地开龛,龛内起凸雕一佛二僧二菩萨,佛踞金刚座上,身披袈裟右袒,施无畏与愿印。高肉髻,方颐广额,宽肩窄背。阿南迦叶、观音普贤、足凳莲台、侍立两侧。佛菩萨项带背光。下部雕二狮护法。左右侧及背面镌刻题记,文中多有则天造字,如“国”、“年”、“月”、“日”等。征集自河北。
着彩真武像
元(1271-1368)。残通高167、肩宽76、厚93厘米。坐姿,展红绫头部断缺,披发及腰,右腿盘曲,跣足踏地,身着道袍,右手仗剑拄地。像背腰处有铭文,元代年款。山子座璞玉惊华,座前浮雕、海水江崖和龟蛇缠绕的玄武形象。原有彩绘大部脱落。1998年,西直门立交桥东南国二招宾馆出土。该石像为北京地区迄今发现的带有纪年的道教造像,弥足珍贵。
妇人启门石雕
金(1115-1234)。高150、宽50厘米。该石刻系用剔地起凸手法将传统的妇女掩门图案表现出来的佳作。门楼四阿顶,雕瓦垄正脊两侧雕鸱吻张绛雪,檐下饰斗拱三朵,一斗三升,对开大门四抹,菱花窗,有妇女推门半掩,似有所望,柱顶蚂蚱头,鼓墩式柱础,此物系明城墙填充之物,为墓葬内玄宫后壁石雕。
佟国维夫妇墓坊石额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白色大理石质地。高60、宽339、厚28厘米。系清初重臣、国戚佟国维与其夫人何奢礼氏园寝石牌坊的横额。正背面以同样形式镌刻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榜书大字,阳面“仁善谨恪”,阴面榜书“宿德壼范”。双面居中上部钤印“康熙御笔之宝”,两侧以纵向平雕缠枝纹为界栏。八个大字是分别对佟国维与夫人的概况的评论。此坊原在朝阳区佟家坟,上世纪50年代征集到文物工作队,后转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铁笔传神——透过刀锋看笔锋(东厅)
“平则门”石额
明洪武六年(1373)五月。石额榜书横题“平则门”三字,左侧小字题“洪武六年五月”。匾为嵌墙横石,高83、宽127厘米。征集于海淀区祁家豁子某教育机构内,1987年北京文物研究所拨交。元大都城西南门曰“平则”,明初原名“平则门”仍保留,正统四年(1439)更名“阜成门”。
孙中山先生奉安纪念碑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立。汉白玉石质,方尖碑式,通高183、上边长22、下边长31厘米。碑阳题“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奉安纪念碑”,碑阴题“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立”。“奉安碑”当时有多通,此碑原在颐和园东宫门牌楼西北侧立。
王时邕墓志
唐会昌五年(845)志主终于燕都坊之私第,次年卜葬于蓟县南十五里广宁乡鲁村东一里之原。志盖高64、宽65厘米,志底边长61厘米。盖篆“王公墓志”,首题“唐故幽州节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太原王公墓志铭并序”,贾暄撰文,李方素书丹。志盖背面为《释迦牟尼画像赞并序》残碑,系武宗灭佛的见证。1985年丰台区槐房乡六必居酱菜园基建工地出土。
黑舍里氏圹志
清康熙甲寅(1674)年卒,次年四月葬于“德胜门外之新阡”。志碑形,螭首方须弥座,带须弥式副座。通高98、宽28、厚9厘米。额篆“墓志铭”,首题“清故淑女黑舍里氏圹志铭”,沈荃撰文并书丹,冯济源篆额,刘源填硃。志两面布字,汉文与满文。1962年海淀区索家坟出土。黑舍里氏是索尼的孙女、索额图之女,教徒,死时仅7岁,法名“众圣保”。马尔代夫沉没
针灸穴位碑残石
北宋天圣三年(1025)。高200、残宽52、厚27厘米。王惟一刻石。残石上下分五栏,栏与栏之间,以平雕缠枝纹相隔界,右边残断。首行“际五”,左侧末书“伏人长七尺五寸”,系《针灸腧穴都数篇》刻石残件,青石质地。原为开封大相国寺针灸石壁堂之物,后为北京明城墙填充物,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地铁工程出土。
室外碑区
御制重修正觉寺碑(西侧)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冬十一月。碑螭首,首身高295、宽93、厚31厘米;龟趺高89、宽99、长219厘米。额篆“御制”,首题“重修正觉寺碑文”。清高宗弘历御制。碑文满、汉文合璧,记载乾隆二十六年重修正觉寺的情况。正觉寺即真觉寺,俗称五塔寺。此碑在正觉寺内金刚宝座塔西南侧立。
显亲王富绶石享堂(西侧)
清康熙十四年(1675)。汉白玉质地,石仿木结构,高230、长340、宽340厘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间间以龙柱相隔,计有12根盘龙柱、18扇仿木石门。盝顶式屋面,檐下飞、椽错落,椽头饰花卉,封护檐饰如意卷边。须弥座式台基,仰覆莲、束腰处云龙纹,最下部饰圭角云纹。该石享堂系清初八大铁帽子王和硕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第三子显悫亲王富寿墓葬石刻。1970年左右玛丽莲玉凤,朝阳区架松村肃王坟出土。1987年征集叶江帆。
御制广宁门外石道碑(东侧)
清雍正九年(1731)七月一日立。碑螭首龟趺,下铺海墁。首身高500、宽183、厚64厘米,龟趺长374、宽192、高144厘米。额篆“御制”,首题“广宁门外石道碑文”。清世宗胤禛御制,碑文满汉合璧。碑文记载了广宁门外至小井村修铺石道一千五百丈工程事。碑原址在丰台区广安门外小井村。“广宁门”旧称“彰仪门”,后因避道光皇帝讳“旻宁”改称“广安门”。
耶稣会士白晋墓碑(东侧)
清雍正八年(1730)。碑螭首,碑首身高200、宽83、厚36厘米。额刻“十”字及莲花,碑身居中大字“耶稣会士白公之墓”,碑文汉文、拉丁文合璧。
白晋,法国人,是第一批法国来华耶稣会士。清雍正八年(1730)卒于都城。
傅恒宗祠碑(东侧)
清乾隆十四年(1749)。碑螭首龟趺,下承海漫,阳、阴边框均浮雕云龙纹,两侧高浮雕蛟龙出水。通高590、宽148、厚59厘米。额篆“敕建”。碑文满汉文合璧,记傅恒在大小金川战役中的功绩,朝廷为此追封并建宗祠。原在东城区景山东街东口路北,1986年征集。傅恒,字春如,孝贤纯皇后弟,《清史稿》有传。
乾隆幸翰林院诗刻石(东侧)
清乾隆九年(1744)十月。四幅屏式刻石,均高216、厚44厘米,宽99至104厘米不等。清高宗弘历御笔诗四首,首行题“幸翰林院赐大学士等宴因便阅贡院乃知云路鹏程诚不易也得诗四首”。碑原立于贡院内,清光绪(1871-1908)年间移至西城区教育部街,1986年征集。
晏公祠石殿(塔北面)
明正德七年(1512)孟秋制。歇山顶大脊剑靶吻,垂脊、戗脊,象眼、檐口饰沟滴、方椽。高210、宽180、进深140厘米。晏公祠石殿,又名“道统香火殿”,石仿木结构,一间。下部整雕须弥座式殿基。两侧山墙一雕龙马、河图,一雕洛龟、洛书,配文字。晏公祠为明太监晏宏所建,初名“古圣庙”,此殿系其附属建筑地藏殿前之物。晏公祠在海淀区万安山。
金刚宝座
明朝永乐年间,印度高僧向永乐皇帝进贡了五尊金佛和金刚宝座塔的图纸规式,永乐皇帝封他为大国师,赐予金印,并特地为他修建了真觉寺。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寺内的金刚宝座塔用砖、汉白玉石和青白石砌筑竣工。主体建筑分为宝座与五座小塔两部分:宝座最下层是须弥座纪家盈,建在一个平面为长方形的台基之上。从须弥座至宝座顶共有五层,每层四周刻有佛龛,每个龛内刻坐佛一尊,统计1561个;五座小塔建在宝座顶部的台面上,中央为一大塔,四角各建一密檐式小塔。在中央大塔的塔座南面须弥座正中间,刻有浮雕佛足石,多少年来被善男信女抚摸得熠熠生辉。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为了给他母亲祝寿,曾两次重修真觉寺,堪称真觉寺的鼎盛时期。清末,一场大火将寺院殿堂烧毁,唯有金刚宝座得以保存。
金刚宝座以中国传统雕造技法,遍饰宗教题材雕刻,内容有狮子、大象、马、孔雀和金翅鸟,还有天王、降龙与伏虎罗汉、菩萨、三牌、八宝、金刚杵、菩提树等。所有雕刻形象神态逼真,技法生动,塔身还遍刻丰富的梵文和藏文颂词,是目前国内同类型塔中历史悠久、雕刻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石塔之一黑腕泽法,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巨大石雕艺术品。
金刚宝座是真觉寺内的核心建筑,成化九年(1473)建成,为明代砖石结构、无梁殿的典范之作。它的造型仿古印度佛陀迦耶大菩提大塔式,南北长18.6米,东西宽15.7米,通高7.7米。外形为四方台型蛇王波后,顶部比基部收进约半米,既稳固又庄重。南北立面各辟有一个券门。其建筑外形可分作下层宝座和上层五塔两部分。进入宝座南门,有一方形过室,顶部有蟠龙藻井。塔室中央竖立着方形塔柱,塔柱四方各设佛龛,塔室高穹顶,过室两侧各设石阶四十四级,藏在东西两面的墙体之内,蜗旋而上可达宝座顶的琉璃罩亭。顶平为台,分布五座高达两丈的密檐小塔、琉璃罩亭,历时五百余年,坚固不摧,被誉为北京古建筑中运用结构力学的典范之作。
五方佛祖
据佛经载,金刚界有五部,由金刚界五佛即五智所成的如来所辖,按其方位分别是:中佛大日如来,法界体性智所成,狮子王座;东佛阿閦如来,大圆镜智所成,象王座;南佛宝生如来,平等性智所成,马王座;西佛无量寿如来,妙观察智所成,孔雀王座;北佛不空成就如来,成所智所成,大鹏金翅鸟王座。
胪欢荟景
《胪欢荟景册》故宫旧藏,设色绢本。画开八面,每开宽135厘米、高83厘米。各页分景点描绘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为崇庆皇太后庆七十万寿时,在朝廷选定的八个庆寿地点的庆祝场景。每页右上角为乾隆皇帝墨书题名,并均钤以“乾隆御笔”之印。八幅画分别为:“慈宁燕喜”、“万国来朝”、“合璧联珠”、 “寿宇同游”、 “釐延千梵”“香林千衲”、“回人献伎” 、“九老作朋”。画作兼工带写,以工为主,颇具界画特点。建筑中规中矩,场面大气恢弘,强调透视关系,人物千姿百态,色彩以赭红青绿为主。其中,“釐延千梵”图就是描绘在大正觉寺上千名喇嘛为皇太后诵无量寿经的场景。
建筑技术
真觉寺金刚宝座的造型是仿古印度佛陀迦耶大菩提大塔式,在建筑上却采用了明朝初年始用于宫殿、寺庙的砖石拱券结构的建筑技术,未用中国传统的大木结构作法。在塔身装饰中还使用大量中式建筑的屋面、檐椽、瓦当、沟头滴水和一斗三升斗拱等,做成仿木石雕形式。清代在宝座平顶上又添建了纯中式的琉璃罩亭,强化了建筑的中式传统意味。
装饰艺术
金刚宝座表面除装饰有天王、力士等法相魏千雅,法轮、金刚杵等法器外,还装饰着宝相花、佛八宝以及《吉祥海赞》藏文和梵文经咒等。在宝座的南北两面,每面有佛像86尊,东西两面每面有佛像109尊,佛龛之间以花瓶式柱子相隔。这些装饰石雕,已极高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了宝座的庄严高贵。
文物文献
金刚宝座的历史,始终伴随着真觉寺的历史艳妓貂蝉。古典文献中的大量史料同样不容忽略。清代于敏中所作《日下旧闻考》、缪荃孙《光绪顺天府志》等,都对真觉寺有记载。真觉寺遗址出土的《钱义墓志》、西北角密檐塔内出土的香泥小塔、塔心柱、舍利、以及御制重修正觉寺碑、民国时期的五塔寺金刚宝座修缮刻石等,都是真觉寺金刚宝座历史发展的重要史料。
密檐五塔
宝座之上有五座密檐小塔,中塔13层,四角的小塔各11层。五座小塔的塔座、塔身、塔刹遍饰雕刻,塔刹由仰莲、相轮、华盖、宝珠构成;塔身每层均刻有佛像,龛龛相连;塔座每面开龛刻佛像一尊,边雕饰菩萨、菩提树等尤以中塔须弥座南面正中刻佛足印及佛八宝最为精美。五小塔以中、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五个方位布局,塔内中心木上以朱砂书写梵文经咒,并装藏相应舍利等佛宝。






























































































































































图片来源:侯楠山

转载请联系黄金屋,需标明来源及ID。
黄金屋投稿邮箱:2019845266@qq.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也欢迎广大网友加入黄金屋QQ群:527352602,我们将定期发布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相关新闻,组织相关活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