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8年10月02日
芭蕾舞学院无空调酷暑斗争指南-中国国家地理

无空调酷暑斗争指南-中国国家地理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终于熬过立秋了
终于要告别可怕的烈日迎来凉爽了
然而,太着急了
处暑还没有来到,秋老虎在等待
空调估计还得多开几天”
靠空调活着的我们简直没有办法想象,没有空调的古人赵楚然,炎炎夏日还不能穿背心短裤,没有冰啤酒、冰淇淋、冰可乐,游泳池,他们都是怎么熬过来的呀东方符斗祭。
诚然,全球气候变化,热岛效应,植被减少这些令个体大感无奈的现象的确会让我们觉得,古时候天气一定没有现在这么热!老天一定是看人类发明了空调,所以调高了气温来惩罚我们。
没有空调之前,气温是否比现在低,学界还没有完全的定论,但是古人消暑有方却是不争的事实。侯阁亭
建房子有诀窍
遍植草木
大树底下好乘凉。再没有什么比让太阳照不到头顶这种最简单有效的物理方法更好的避暑方式了。
芭蕉肥厚,竹林幽静,奇松遮阴,兰芷铺地。庭院深深之处,微风拂过,伴着蝉音鸟鸣。
烈日使足了劲儿,最终也只能在穿过如许绿色之后变成调皮的光斑,给公子小姐们消暑纳凉增添点情趣了。

清代仿仇英西厢记图卷卢六六,描绘了月夜之下,崔莺莺在花园纳凉的情景,绿植成荫,花影摇动。院墙被装饰成一道花墙,见之林书炜,则暑气可消大半。《中华遗产》2016年08期
水流潺潺
就算古人不知道水的比热容比一般固体大所以升温慢,也知道用水降温是一件又有效又风雅的事情。
有条件的在建园子时就引水造湖,或是把亭台楼阁建在水畔江边,呼朋引伴来此避暑。
而科技含量最高的顶配莫过于配有水瀑的殿堂了刘思希。引水道埋在建筑之下,水流推动水车转动,将水洒在大殿屋顶,形成雨落如珠如瀑,即带走燥热穆小龙,又填唯美的意境。

殿旁有柳荫水瀑,凉爽无比。水瀑用水闸控制,可以循环利用,属于当年的高科技《中华遗产》2016年08期
冰肌玉骨
从先秦时起,人们便会在冬天挖冰块储存在地窖中,以备热夏使用。周代“凌人”专门掌管采冰、储冰和用冰,当时藏冰的冰室被称为“凌阴”,可以一直把冬冰储存到夏天,相当于今天的冰窖。用铜器盛冰储物称“冰鉴”,相当于今天的冰箱。
唐以前的冰堪比奢侈品,达官贵人才用得起。唐之后才大有改观,出现了“冰商”、“藏冰户”。宋代的冰政甚至和马政、盐政、茶政一起并列为国家大事,冰可以惠及于民了。

这幅19世纪的水粉彩画灿烂研修医,真实记录了时人凿冰藏冰的景象。在没有制冷设备的古代,人们早已知道用冰消夏的种种诀窍。《中华遗产》2016年08期
有了冰欧阳靖老婆,就有了冰镇果子干、果脯、酸梅汤、杏露,各种讲究的小吃食想来都令人口水直流。
财大气粗的还可以用整块冰凿成冰山,放在厅堂,宴饮时,满堂宾客围冰山而坐,虽然喝得酒酣耳热,也觉得寒气袭人。
穿衣服有讲究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烈日当头之下,袒胸赤膊并不会特别凉快,反而让汗液没有办法很好的蒸发,浑身感到粘腻。加上阳光直射皮肤不仅容易晒伤,还会让体表迅速升温。最后越来越热,再也没衣服可脱恨不得把皮扒下来也解不了暑气。
其实,只要选对质地选对款式,宽袍大袖也可以凉爽宜人。
夏日葛衣
葛鬼谷子说服术,是中国人最早使用的天然纤维织物,它作为夏布的种类比其它织物都要早,人们用藤条捆绑东西,编织篮筐,并从中发现了另一用途:
葛藤在沸水中煮过,它的皮会变软鲁珀特之泪,接着会分离出白色的细丝,以此可以织成布匹,缝制衣裳。

“当暑理絺服”,图为《诗经名物图解》所画的葛藤。《中华遗产》2016年08期
葛,又分为粗葛和细葛,粗葛名“綌”,细葛称“絺”,絺是葛布的上品。南方自古制作细葛技艺精湛,越王勾践为讨好吴王夫差,不仅送美女,也送细葛作为礼物。
麻布
能与葛分庭抗礼的便是麻了,六朝之后易白首,麻变得很重要,品种也多,事实上苎麻纤维的脱胶,比葛纤维加工更复杂,但首先是技艺的发展继室难为,其次许楚涵,现实的经济原因是,葛一年只能收割一次,而苎麻可以收割三次。

浏阳夏布的原料为苎麻,是提取苎麻的植物纤维而生产的织物。浏阳夏布柔软轻薄,透气性良好,适合制作夏日衣物,但是工序繁琐,因此十分珍惜。《中华遗产》2016年08期摄影/曹有涛
除了吸水快干,散热性好之外,夏布的原料苎麻纤维对于多种菌类有抑制效果,可防腐、防霉、防菌,天然卫生。
罗纱
在古人对夏衣织物的轻、透、薄的执着追求下,罗与纱的粉墨登场成了必然。他们都是纯蚕丝织物,贵重而令人浮想联翩。芭蕾舞学院
罗的原意是指捕鸟的网,罗织物表面具有纱空眼,来指称这种透孔的织物倒是相当合适的。
纱则是更加细密轻盈的织物,细者称为绡,穿上有“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飘飘如仙人的姿态。

知道你们想看美女穿薄纱飘然若仙图,特此献上描绘北齐文士的《校书图》。正在紧张工作、校对文书的文人们身着薄如蝉翼的“透视装”,场景不要太美。《中华遗产》2016年08期
摇扇子有学问
热了怎么办?搧扇子啊!作为酷暑斗争的古今不二法门,如果手边没有扇子,我们甚至可以用衣服搧,用书搧王宗景,用手搧,用帽子搧。。。这仿佛已经是作为一个人的本能动作手代木史织。
但是,你可知摇扇子虽然简单,但是怎么摇法那可是大有讲究。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透露你的秘密。
口诀在此:“文胸武肚轿裤裆,瞎目媒肩奶肚旁,道领青袖役半扇,书臀农背秃光郎。”

《中华遗产》2016年08期
“文胸武肚”,是说文人墨客喜好风雅,再热也得“hold住腔调”。持一把折扇在胸前,轻摇慢搧,方显风度。
而好勇争胜的武夫顾不得这些,个性豪爽的他们,搧起扇子来猛而快,一般多搧腹部。
至于轿夫,则因为职业的关系,双腿内侧特别容易出汗,停下来歇息时,总爱搧搧裤裆凉快凉快。
盲人搧风冲着眼,媒婆搧风冲着肩。富贵人家的奶妈既担心给小少爷捂出痱子,又怕扇子搧多了小孩腹背受凉,只好往腿肚子上搧。
出家的道士和尚,道袍僧衣裹得严实,大领口是全身上下唯一能通风的部位。擅作书画的文人又称“青士”,挥毫之余搧搧袖筒,颇有点“两袖清风身欲飘”的意思。
“役半扇”就有些可怜了,那些给高门大户当仆役的,成天候在主人身侧,只能借着给主子搧扇的机会月宫绿,偷偷地“留”一半风给自己。
至于最后一句,“书臀农背”好理解,“秃光郎”嘛,头顶烈日,裸露的头皮必定酷热难忍,往头上搧风的习惯就是这么养成的吧。
—— 本文部分选自《中华遗产》2016年08期 ——
撰文/柳馥?摄影/动脉影 等
编辑/郭婷 图片编辑/吴西羽

各种解暑的方式,你觉得你最喜欢哪一种?
你还知道什么不用空调不用电的纳凉之法?
更多精彩 别错过
南极你怎么了|濒危文字|后羿之城|文身的来源
中国龙是条什么龙|方言|横断山脉|古建防雨
全球大迁都|可可西里|最治愈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