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9年03月31日
鱻民族风情-乳源瑶族概况-发现乳源

民族风情|乳源瑶族概况-发现乳源
.bizsvr_0 {margin: 5px auto;width: 60%;overflow: hidden;} .bizsvr_1 {white-space: normal;text-align: justify;text-indent: 2em;} .bizsvr_2 {font-size: 14px;} .bizsvr_36 {text-indent: 2em;} .bizsvr_41 {font-size: 12px;color: rgb(136, 136, 136);}

乳源瑶族自称“勉”(读上声),属瑶族三个主要支系中的盘瑶支,史籍称过山瑶。又曾以原乳源瑶族妇女戴板于首,称板瑶。(清《乳源县志》)以原曲江县瑶族即今乳源游溪等的瑶族妇女髻贯竹箭,称箭瑶。(清《皇清职贡图》)他们脱离游耕农业比较早,所保留的古老文化习俗延续至今。本县对瑶族的称呼,则以其居住地点和服饰不同而分别称之为“东边瑶”与“西边瑶”。 “东边瑶”又有“深山瑶”与“浅山瑶”之分。瑶族本身也曾以此互称。
《南越杂记》阐述广东瑶族的祖先为“古长沙、黔中五溪之蛮。鱻”粤北秦汉时属长沙郡,其间居住的夷人称为“长沙蛮”。
南北朝时,“梁大同中(538~541)徐度随始兴太守肖介赴郡,时诸峒瑶僚屡出剽掠,境内大扰,介令度帅师讨之。”(康熙《广东通志》卷十九)当时,乳源属曲江,为始兴郡地。
《隋书·地理志》载:“长沙郡又杂有夷蜓,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澧阳、衡山、熙平皆同焉。”隋熙平郡,领广东北部连阳诸县。
乳源与连阳紧接,崇山相连,北邻湖南宜章谭泽睿,南界英德。《读史方舆纪要》云:“广东乳源县北有平头隘,又有黄金峒隘,皆路出宜章。又西北有月坪、杉木角隘,路通阳山。《图说》:县境有高车、坪址、青石、深庄等十四隘,中间若黄公岭、沿沙隘与跳石、高车俱瑶民错杂”张家骏。从邻境已有“莫徭”居住神魂召唤师,分析其接壤情况,可见隋唐时乳源可能有瑶族先民居住。
《宋史·蛮夷列传》载:“庆历三年(1043)桂阳监蛮瑶内寇重生幸福攻略,诏发兵捕击之。蛮瑶者,居山谷间,其山自衡州常宁县,属于桂阳之郴、连、贺、韶四州,环行千余里,蛮居其中,不事赋役,谓之瑶人”。
南宋时韶州府属之曲江、乐昌、乳源及英德,不但有瑶族居住,而且数量相当多,因而设有专门管理瑶族事务的官员。据《韶州府志·顾孺履传》载:“淳 四年(1244),以朝奉大夫权知英德。淳 五年峒瑶煽乱,远近骚然,孺履廉其情,密檄慑瑶庐陵肖宗远开诚招抚,瑶即其来款,孺履悉绥之”。
乳源于宋乾道三年(1167)划曲江县西境乐昌县南境之地而置县,时境内已有瑶族居住,明周夔《乳源县重修庙堂记》云:“乳源广韶属邑也,咽喉交广,唇齿湘江,宋乾道三年始分曲江、乐昌四都鄙封之,然地多长山邃谷,伏窜蛮瑶,版图之民仅千余户”。
清康熙二年(1663年)修《乳源县志》载:“瑶人一种,惟盘姓八十余户为真瑶,皆盘瓠之裔,别姓亦八十余户,总计有黄茶山瑶,内外西山瑶,小水瑶,大东山瑶,乌石瑶,月坪瑶,赤溪水瑶,牛婆洞瑶。其为黄茶、大东、赤溪瑶命曰板瑶,采山为生者。无板命曰民瑶,或耕山或耕亩,耕山者花麻不赋,耕亩者田粮户口与齐民同。慑之有瑶总,岁时一谒县官,(明)正德中,曲江油溪山(今游溪镇)瑶诱引为盗,本府(韶州府)通判莫相令其瑶总自擒斩之,后获宁息阿茹茉妮。至今原设瑶总甲,编入册籍。”这里记述明代乳源瑶族的一些情况,并指出封建王朝在瑶族中进行统治的基层设置瑶总、瑶甲。
除文献的记载外,有关瑶族的来源陈怡凡,有以下几种传说:
一说来自湖广。《瑶族原稿》:寅卯二年佤邦联合军,速泰二岁,遍地洪水,天下无人。有胡蜞兄妹二人乘一大胡芦(有说藏在一大西瓜内)漂浮,得以幸免。水平后,不见一人,路遇乌龟云赚官网,乌龟说,天下无人,彭小盛 你二人可配为一双夫妻前妻闹翻天,可传子孙。后生十二姓,先居湖广七宝山头,子孙逐渐增多,在七宝山上因年成不好,疾病流行,人丁不得平安。十二姓子孙商量移居高州石碉山,后来人丁不兴旺。十二姓商量移居,当时议定由十二姓中赵法章、盘林二郎、邓养一郎浮舟过海经广东查看李代学,见土地丰富拾人牙慧造句,耕种也熟马尿烧。回转高州后告知瑶族子孙,在戊寅年七月初八三更深夜带领十二姓子孙乘船过海,当时有六姓船翻在海里,其他六姓看此情况,即跑去船头起香祷告,请神保佑,因此天气转变,一路顺风顺雨,经过十三天来到广东六笛沙坝上岸,过州入县傅斯铭,流乡过界,随乡进岭,随水入湾,大家到达狗子山头。后又搬至桃源洞,住不多时又搬至福建媒田上街,因疾病流行,又带子孙到韶州曲江县一带,入公坑茅坪来住,接继香烟至今。(《韶边瑶族自治县成立纪念刊》)乌坑村赵姓瑶民自言其祖来自湖南江华。
一说来自福建。从福建来的,有茶坪、东田村赵姓,荒洞村盘姓。据东坪镇茶坪村赵德金(此人辈份较高)谈该村历史来源时说:最初是十二姓自福建过海来到广东,中途翻船死了六姓,尚存盘、赵、邓、李、冯、王等六姓。姓赵的在汉区的路上病死,其妻包好骨灰带着三个儿子进瑶山,来到游溪中心洞地方,忽然刮来一阵风把骨灰吹落在地,其妻就在中心洞砌了一座坟(现在中心洞仍存有一个坟,据说葬的是茶坪瑶胞的祖先)。后来大儿子赵秦一郎迁到大寮坑,三儿子赵俊三郎住到新涧下(柳坑一带)五胡录,赵松二郎仍住中心洞。赵松二郎后来生了几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以胜公”迁到茶坪定居下来。(据中科院民研所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调查材料)
一说是土著入瑶山居住而为瑶族。《清曲江县志》载:“瑶人盘姓,古盘瓠之裔,别种有赵、冯、唐、邓等姓,系以土著隶于瑶者,俱居县西北境,幽溪、列溪、西山、草田坪、柳坑、水源宫、薯良坑、大料坑诸峒”。
据调查,现游溪镇子背村邓姓,确是从汉区桂头黄甫岗搬进柳坑再搬到子背的。其祖先坟墓在桂头乌鸦塘附近,每年清明节时,子背邓姓瑶胞与黄甫岗邓姓汉人一起祭祖,子背村邓姓搬迁路线的几个居住点是:黄甫岗——柳坑——天堂山——子背。
薯莨坑冯姓瑶族,是从曲江东七乡镬村汉区搬进去的。县城附近大东山兰厂邝姓瑶族,与城内邝姓汉族同祭一祖坟,在今县城示范农场附近的邝家寮。据说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934),明王朝残酷镇压以邝友明为首的农民起义尹北琛,“调大军剿戮,腊岭西南凡为乱者悉平之,时杀戮者多,致荒民田二百五十三顷七十亩。”(清《乳源县志》)起义失败后,残存者逃入大东山与瑶族结合,繁衍传嗣。
县内现居瑶山的各姓瑶族,相传至今均在20代左右,一方面可能失于记载,另方面可能因历代战乱、天灾人祸等原因,原先在此居住的瑶族迁走他乡(如迁往广西兴安县之清水江,最后迁到了临桂县)。现在境内的这些瑶族是后搬来的。如原住散坑的李姓瑶族因天花病流行搬走他乡,现赵姓瑶族是以后搬来的。所以文献虽记载很久以前就有瑶族居住,但现今的瑶族家谱却只二十余代。再有的原因可能是明洪武二十七年大肆杀戮之后,原居住的瑶族星散,土地大量荒芜,“后招民承种,湖广、江西、汀漳(属福建)之民皆占籍于乳”。(清《乳源县志》现有瑶族亦于此时而来,有的来自湖广,也有的来自福建。
乳源整个瑶区除少部分被南水水库分隔之外,相连在一起的瑶山介于东经113。8′至113。24′,北纬24。4′至25。23′之间。总面积424平方千米。瑶族的村寨就分布在群山中的山头、山腰、山峒、山窝之间,高度一般都在海拔500米以上,个别村寨位于海拔1000多米。瑶族村寨一般是以家庭为基础,以姓氏宗族聚居而组成,村落大小不一,大的村寨上百户,小的村寨只有2~3户陈晴漪。
历史上乳源瑶区分属3个县管辖,瑶族人民分布在乳源县24坑,曲江县24坑,乐昌县28寨,坑者盖因其村寨位于山坑而得名。1963年划到一起,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瑶区分设东坪、游溪、必背3个公社,是瑶族的主要聚居地。瑶族还有散居在汉区侯公渡公社大东的坳头村,龙南公社方武的蓝厂、大坑村、龙溪的海岱一、二村。自治县成立时共有瑶族人口901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43%。
目前叶庆均,我县有必背、游溪、东坪三个瑶区镇,有 20 个瑶族行政村,182 个瑶族自然村,瑶族农村人口有17958人,其中迁移出平原区的瑶族群众有89 个村,5100多人。截止2011年 ,有海内外瑶族人口达400万人,其中,中国约290万人、越南80万人、泰国12万人、美国5万多人、老挝5万人,还有一些居住在法国、加拿大、瑞典、缅甸等国家。
来源 | 乳源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