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结尾如何,都有故事可说-予声嘹亮
感谢您有意无意的停留,予声嘹亮希望您可以驻足几秒,读完全篇
1丹彤的话
为什么写猫的故事呢?因为喜欢。
为什么长大了还写猫呢?因为喜欢的太深啦。
人写的东西,本该还是落在人身上的,可我却偏觉得,我笔下的故事,只有猫这样有灵性的小家伙才演绎得出来。这样的生灵,方应了一句话“任是无情也动人”。
.
都有故事可说
世上从没有没来由的喜欢,它偏偏又有极任性而没道理的缘分。
我的生活该要有它的参与,不容许它的缺席。这样一个毛茸茸的小朋友早就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唐翔千,有时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它胡仙仙,它也静静地看着我,于是我变成了溺在它眼中波光粼粼的一分子。我总觉得跟着它敏捷的步子走下去,便能带着我走到流年倥偬的另一头,身边却一直能有这样一个小家伙的陪伴。
有时候说起这个总是很残忍的,无论你对什么人或事有再深厚的感情,总有分道扬镳的一天,更别提是生死两隔。和任何生命产生无距离的感情都是不明智的选择,你们总有被迫分离的一天,所以这可能就是最开始我想写点什么的初衷吧。让某些记忆深处的珍贵能在笔尖留下片刻的永恒,多年之后重新回看,无论是付之一笑或痛哭流涕,都会成为未来终究归于沉寂的生活中的一线光。
说是后记,本应该是为我的这部作品做上最后的注解。但平心而论,我实在无法对我的作品给出一个实实在在的界定。它实在是太不成熟、太过仓促,但却因为我的年龄,受到了限度之外的宽容。我是一边写着一边学着如何写作,这样说起实在有些不负责任,但我却必须承认,我的文字中其实远没有完完全全属于我自己独特的写作印记。在完成第一部作品之前我没想过它会被这么多人看到,在完成第二部作品之后我想明白了我到底要给哪些人看到。我想这就是写作给予我的吧。它陪伴了我的成长,见证了我的童稚,也留下了我的回忆。所以,谢谢读到这篇作品的你们赵晗煎熬,你们除了这个故事以外在里面还读到的,是这些文字里承载着的一个人的成长与童年凶鸟猎食图谱。
成长教会我了太多东西。魏明从一开始笨拙的在键盘上手忙脚乱的寻找着字母的小学生,到后来能熟稔地把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作为一种习惯与乐趣的中学生,时间带给了我身份的转变;从年少不知愁滋味,到明白光阴的脚步不会为我而停下,我学会了不再惧怕时间的匆匆老去,因为我与它并肩同行;明白了生活中总有些必然,总有些避无可避,会和很多人甜蜜的交错过,也会和很多事永远的擦肩......学会了对出现在我生活中所有的人与事说谢谢,更要谢谢你们为我无意或主动的停留,或许你们都能在我的文字中找到自己模模糊糊的轮廓。即使你是我远隔万年的星星,但或许未来某个夜晚,你的光也会穿过一整个宇宙降临我的屋顶。
(滑动阅读心形内容)
要谢谢的人太多,我相信你们能感应到的。
谢谢你们不介意心里多载一份重量,谢谢过往的起起落落成为绳索,于是我们参与了彼此的生活。
最后最后,谢谢所有度过这本书的人。谢谢你们来过我的梦。谢谢你们拥抱过我的岛屿。
愿此后无论结尾如何,都有故事可以说
“世上从没有没来由的喜欢,但偏偏又有极任性而没道理的缘分。”
“无论你对什么人或事有再深厚的感情,总有分道扬镳的一天,更别提是生死两隔。”
特别喜欢这两句话陛陛陛下。
第一句让我想到自己和播音主持之间的缘分。还记得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天龙之大醉侠,我在朋友圈报喜,写到:2006——2016追了播主十年,终于追到手。为什么追、是怎么追的,可能已无法再去详尽的描述,但说来说去,还是要绕到偶像李思思的身上,一绕到这儿,就又有一肚子话想讲。
起初妈妈是央视《挑战主持人》栏目的忠实观众,我只是随她看了一眼,没想到这一看便让李思思走入我的视线,那年2005年人类合约,十年已过,早已请进生命温翠萍。当时妈妈介绍说:“你看这个姐姐是北大毕业的,会跳舞会写诗,能说会道长得还漂亮。”我问:“北大是什么?”妈妈说:“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懵懵懂懂,我记住了李思思,记下了北大,梦想的种子在那个时候就悄无声息萌芽了,只是连我自己都还不知道。2006年思思参加主持人大赛,一年时间,过五关斩六将,总决赛第四场,李美熹她居然进到了淘汰赛,舞台上的她哭了,电视机前的我跟她一起流泪了,怕极了。终是挺进了最后一场总决赛,领导一个个宣布,欢迎下列选手加盟中央电视台,隔着荧屏看着最后的六位选手互相拥抱祝贺,那成功的光芒铭刻在我脑海中。告别了选手的身份,思思从参加《挑战主持人》开始主持挑战,想来这应该是梦想正式萌芽的时候。
之后,语言口才班、播音主持培训班、少儿主持培训班……倒是上过不少南国英雄传,以为自己一直在追逐播音主持专业,只是也没有人能告诉我这中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只能自己永远以初学者的姿态,一点点探索刘婉君。至此,我想我寻得答案了,我们之间,不正是这样“任性而又没道理的缘分”么。
第二句话不恰恰道明了常常在生活中上演的“曲终人散”的事实吗。我又想起了姥姥日耳曼英雄。有多深的爱,就有多痛的离别吧。她离世的时候我只有五岁,并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更不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没有忘记,那天幼儿园放学,照例回到姥爷家,家里却大变了样,到处都是白色,人也多了起来,我一头扎进姥姥的房间,和往常一样打算待在床边陪她玩了,然而并没有看到床上熟悉的身影。随后被大人们领进靠门的屋子,稀里糊涂随姐姐一起磕三个头,直到从地上站起来我都还在问:“姥姥呢?姥姥去哪儿了?”
……
这一切就都变成回忆了蜀山飞仙。五年的时光,一生的记忆郭雪姣。抹不去,忘不掉,放不下。都说时间是治愈一切最好的良药,可有些情感,只能随时间流逝愈来愈浓烈。只好默默祈求,来梦里看看我吧张镇新。我很想您。
2002年,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敢在妈妈面前去提她的妈妈。晚上和妈妈躺在床上,说着说着她会哭起来,许是孩子和母亲之间天生具有的联结感应,我也跟着哭。只是当时我并不懂。并不能理解“姥姥走了”“姥姥去了”是什么意思,更想不到此后彼此只有通过照片才能见面广末奈绪。这座思念的桥,从地面架起,直到无穷尽的天际,“总有分道扬镳的一天”,不过我想,即便逃不过“剧终人散”,也该认真的用心的去爱吧,至少在有生之年,彼此拥有过这份爱。曾有这样一位老人如此宠溺自己,今天她的后辈时刻怀念着她,便也足矣下课了要雄起。
论写作,作者说:写作陪伴了她的成长,见证了她的童稚,也留下了她的回忆。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可是在读了这一篇后记之后,忽然顿感惭愧,同时有些惊讶。惊讶于这本书的作者,她只是一名中学生,连高中都还未读,文笔却如此绝妙,我忍不住想要驻足久留,游荡在她的故事中;惭愧于一直以来亲朋都以“文笔好”相赞,的确,写作于我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及时抒怀,是爱好是习惯,长此以往,在告别了中学写作课堂之后,以为自己已经“出师”,丢掉了很多的写作技法,而不是像这位小作者一样“一边写着一边学着如何写作”。
读到她的作品之后,自叹不如。我应该向她学习。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去到她的家中。客厅中有一整面墙大小的书柜,还有一间屋子也堆满了各类书籍,如此充满书香墨香的家庭徐子琪,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年纪尚小的作者,对,和我相比,她好小,一个小妹妹,能够在创作道路上思考行走,也不是什么怪事吧犀利网。
我好喜欢那种氛围。
事实上,这本书的作者,只是一名中学生,而这本《黑白交锋》,已是她的第二本著作。第一本书《猫之女》,是她十岁时的作品马伊莉。
此刻无比期待,这本书的印刷成品。
往期精彩回顾
那年青涩那年好
替我们热爱生命的点点星光
独行,人生的修行
Nice meeting you
因爱而生,为爱而梦
【予·荐读】杨绛《我们仨》
平凡中的伟大,憧憬中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