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语文在高中课堂的无痕绽放-一池萍绿
无痕语文在高中课堂的无痕绽放
——联合课程初探纪实
初见“联合课程”是2016年9月在海门永隆小学举办的南通李凤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上。那是以奥运会自行车选手的脸谱头盔为课程引线,由语文、美术、体育分两个学段开设了消息阅读和撰写、脸谱绘制、合作比赛等课堂。初印象即为课程内容的开发与整合是需要捕捉和创新的,学习本无所谓年级与学科,出发点是基于学生成长的需求,化教学于无痕武安教师吧,在游戏中实现知识的汲取和素养的濡养。
我认为,所谓“联合课程”不只是教学内容的联合开发,还可以是教学活动及形式的联合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学科指向特别明确高野健一。有专家说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从本学科教材上去挖掘其他学科的特质。我认为很难,倒不如结合生活实际,在地域、时事,飘流甚或学校个性文化上,在人文、艺术和科学各领域去开掘,寻找共同关注对象,开掘共同主题吴映蝶,同时寻找本学科知识兴奋点。比如关于青花瓷,关于奥运脸谱,关于蓝印花布;关于吕四号子、海门山歌;关于张謇故居、水绘园,关于濠河、狼山等等等等。每一个对象背后都会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到的一些东西,只要加以整合,就可以成为“联合课程”的一个教学内容就是要香恋。
关键的是在教学活动的联合组织上郑承镇,她应该不是几个学科的简单叠加或粘合,她需要多个学科老师集体备课,需要教师间的知识结构整合。然后,可以由一名教师主导学生活动、学习,这当然需要该教师既要体现主体学科的特点亚辛·拉尼娅,也要呈现其他学科的知识或活动方式。这对教师的个人素养要求极高,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多元更新的要求。也可以有多师上场,但是这里的衔接和课堂的目标呈现必须凸显出一个完整性魔法异界游,学科界限不能太分明,力求“无痕”。这对学科间教师的配合度要求极高,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顺畅地进行学科知识跨越和无缝对接大学自习曲。
我期待这样的尝试陈怀仁。
2017年11月,机会来了。南通市江海诗会在汇龙中学举办,我大胆地提出语文学科与多学科尝试整合。在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配合下,我设计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合,尝试多师组织课堂。在备课磨课过程中和同事既体会到了创新的兴奋,也体验了成功与挫败的跌宕。好在活动结束官风宝气,除了获得观摩者和领导的好评,更是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是语文与地理学科整合。
我们确定的课题是“从沙地出发”。由地理郭方强老师和语文黄萍萍老师分别从学科特质出发了解家乡启东,发掘沙地文化元素,寻找选择带有沙地印记的意象,创作沙地恋歌郑松标。
我们从风行的启东版《成都》导入,交流各自对沙地启东的感受和印象。姜柔伊恰好地理老师是外地教师,以新启东人的眼光交流了他对启东的初印象及体验的改变。学生欣喜于家乡的美好及发展。回到歌词,让学生找出富有沙地特质的意象,一个个充满各自生活记忆的物象触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让学生体会从物像到意象的距离,再从地理及文化角度挖掘具有沙地特质的物象,创作属于自己的家乡恋歌。学生从最早记录启东的《浮生六记》中的文字开始,从外地人眼中的美好启东开始,逐步了解启东的三水交汇、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文化多样合抱木装修网。地理和语文老师相机引导,分别从学科特点带领学生搜寻挖掘沙地特色的港闸文化、海洋文化、饮食文化,甚至方言等文化元素,创作的激情以及对家乡那份热爱可触可感。
二是语文与音乐的整合。
语文蔡海燕老师和音乐陆莺燕老师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为课题,感受离别诗、送别歌及两者的融合之美文山睡懒觉。尝试创作简单的古风送别诗,并用朗诵或歌唱的方式表达情感。语文老师从《阳关三叠》导入,通过朗诵、音乐欣赏,体会诗与歌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通过意象和场景的赏析耿萨,结合押韵表大全,创作自己的送别古诗,朗诵或配《阳关三叠》演唱。音乐老师就送别诗歌的抒情悠缓的节奏和旋律特点,体会别样滋味。课后布置学生欣赏《梁祝》《孔雀东南飞》《胡笳十八拍》《走西口》《渡口》《白桦林《干杯赖校族,朋友》,完善自己创作的古诗。
三是语文与美术的整合。
美术顾光辉老师通过让学生搜集有关中国画的理论知识及“四君子”等有象征意义的图片资料,了解中国画作品“四君子”的笔墨情趣,理解起艺术形象包含的意蕴及文化内涵。他由杜甫的《丹青引赠曹霸将军》来激发兴趣,他通过展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展示以诗词歌赋为题材的中国最早的人物画天衣无缝造句,体会从求真写实到个体情感的表达之进步。古诗兴盛奠定中国绘画独有的艺术面貌,文人画中的个体情感和理想意趣。展示王冕的《墨梅图》郑思肖的《墨兰图》,体会作品特点,结合作品所题写的诗歌朗诵讲解,理解领会文人画。欣赏徐渭的《墨葡萄图》,讲述徐渭的不同人生境遇,理解他如何借助绘画抒情达意。欣赏查慎行 《次实君溪边步月韵》,体会以诗句立意的书画创作。欣赏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讲述白石老人与老舍先生的故事,以此阐明“士人之画妙而不必求工”的妙处。欣赏宋徽宗诗、书、画结合的作品和诗句,并以此引导学生创作“深山藏古寺”立意的创作构思练习。一节诗、书、画结合的欣赏课,让学生了解了文人画表达个体情感以“寄情寓志”的特点,体会了作品中意趣品德、爱国情感、人文关怀。
四是语文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由英语水平较高的语文袁芬花老师以“撑一支长篙,溯双语诗意”为题体会中英诗歌的韵味及中英诗歌互译的尝试。从陆游的《钗头凤》和叶芝的《当你老了》的中英互译,体会中英文诗歌各自的韵味及翻译原则。并让学生尝试翻译诗歌,与名家、与同学的翻译进行比较,体会优劣。
四堂课,激起了学生对于学科联合的学习兴趣,也让执教老师体会到了学科整合的丰富与创新。两个老师的联合组织更让学生惊喜于老师的和谐合作与共生。对家乡的新认知与恋歌创作,送别诗与歌的欣赏与创作,文人画的欣赏与创作,中英诗歌的欣赏与创作除了课堂内容的出人意料,更让学生看到了教师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挖掘了平时触手可及却常忽视的课程素材,也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和行动。
在实践中,学科联合中的主次,多师联合的站位,教学内容的优化村官修仙记,教学目的的设置等,还有很多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
顺性、和谐、共生是我们课堂的追求。在新课程引领下,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课程的开发和创新,是新时期教师的智慧与素养所在。李凤老师的“无痕语文”“看似无意却有意、看似无招却有招”,正是追求在生态化情境中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教育的教学方式,追求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生成知识,涵养智慧,锻造精神。如果教育还有灵魂和追求,我想就应该是文本、知识之外的生活、生命的点燃和唤醒,而这就应该是突破学科界限的广角的课程联合,此路悠悠,而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