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9年03月13日
顺丰王卫毛主席身边的一对金童玉女曾经在凌源教育局结为伉丽,如今……-牛河梁微导航

毛主席身边的一对金童玉女曾经在凌源教育局结为伉丽,如今……-牛河梁微导航
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回到了离别32年的家乡韶山,并在次日与当地的少先队员们一起合拍了一张照片。毛主席一左一右偎依着一男一女两个少先队员,他们像吃了蜜糖一般,笑得甜极了。小姑娘叫彭淑清,小男孩叫蒋含宇,他们代表韶山小学向前来视察的毛主席献上鲜花和佩戴红领巾。14岁的蒋含宇是韶山小学少先队大队长书袋网,彭淑清是大队委员。

蒋含宇后来饱含深情地回忆说:“我从自己脖子上取下红领巾,踮着脚尖给主席戴上。主席和蔼地问我:‘真的把红领巾送给我啦?’还幽默地说:‘我现在又年轻了,变成少先队员了!’”
彭淑清又补充道:“那是我们这一生最幸福的日子。特别是我们送给主席的那束鲜花,是我们一大清早在韶山冲采摘的,献给主席时还带着露水呢!那代表了我们对主席最崇敬、最纯洁的感情。”
他们不仅是一双幸运的“金童玉女”,而且凑巧在12年后喜结连理,永结同心苟乃鹏。正是毛主席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1963年蒋、彭两人从韶山学校毕业以后,分别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石油学院(今石油大学)。由于这段经历,两人关系日益密切,大学毕业前他们已成为一对恋人,1971年两人正式结为夫妻。
婚后,他们每逢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都要回韶山纪念毛主席,到目前已坚持了40多年。
正是著名摄影家侯波捕捉到了这一感人的瞬间。1992年,当侯波知道她在韶山拍摄的这张经典照片的主人翁,如今生活在江西并且幸福地喜结连理,非常高兴。
此年7月1日,蒋含宇敲响了侯波家的门,侯波高兴得合不拢嘴。蒋含宇要走了,她拿出丝巾、被面及1959年他们夫妇和毛主席的合影,作为一个“红娘”捎给他们家的礼物。一幅照片撮合一桩美好姻缘,侯波从心眼里高兴。
自此,蒋含宇夫妇一去北京,必去看望侯波这位“红娘”。
蒋含宇现在是中石化江西分公司负责人之一,而彭淑清则已经退休。
一张毛主席与少年儿童合影成就一对幸运伉俪
(说不尽的毛泽东) 毛主席回到离别32年的韶山,和少先队员们一起拍了一张照片,毛主席脖子上系着一条红领巾。这张被诗人臧克家称之为“仿佛听出声音”的照片,曾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后被选入小学课本。毛主席逝世时,全国各地,随处可见这幅经典照片。谁也不曾想到,这张照片成就了一双美好姻缘——偎依在毛主席身旁一左一右的男孩、女孩,永结同心,被重庆一书法家称为:“中国第一幸运伉俪。”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少先队里高大的人,笑的风要把人身撼动,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峥嵘岁月”成过去,故乡山河一片新,斗争历史作背景,方才知道这笑意深。……
这是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题照诗《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被诗人称为“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的照片,是毛主席1959年阔别故乡——韶山32年后,与韶山学校师生的合影照片。照片上,毛主席一左一右偎依着一男一女两个少先队员,他们像吃了蜜糖一般,笑得甜极了。
小姑娘叫彭淑清,小男孩叫蒋含宇,他们不仅是一双幸运的“金童玉女”,而且12年后,喜结连理,永结同心,被重庆一书法家称为几千年来第一幸运伉俪。
经典照片的前前后后
40年前,蒋含宇还是个天真烂熳的少年郎,彭淑清也是个扎着羊角小辫、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两人都出生于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冲的小村里。
也许是韶山的人杰地灵,也许是他们孜孜不倦努力学习的结果,两人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14岁的蒋含宇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彭淑清担任少先队大队委员。

1959年6月25日下午5点多钟,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把蒋含宇、彭淑清叫到大队部,告诉两人:“有个重要首长要来咱们韶山学校,学校经认真研究,指定你们两个代表韶山少年儿童给首长献花。”辅导员还特意嘱咐身为学校迎宾团团长的蒋含宇,让他给首长赠送红领巾。
“重要首长会是谁呢?”蒋含宇、彭淑清两人想。看着辅导员喜不自胜的表情,他们想这儿是主席的故乡,又是杨开慧办私塾的地方吴云洋,肯定是毛主席要来韶山学校了。
想起毛主席,两人就激动不已。
按照辅导员的安排,他们像两只欢快的小鹿奔回大队部准备去了。哪儿的花最香最艳?反手给主席戴红领巾,怎样才能更熟练?蒋含宇不停地练习,彭淑清四处寻找鲜艳的花儿。

全校700多名师生,指定他们两人给主席敬献鲜花,戴红领巾,这是何等的幸福和荣耀,由于过于激动,两人一夜没睡。
26日上午,毛主席从他的旧居向着韶山学校方向来了。
韶山学校师生听说了,全校师生夹道欢迎。蒋含宇、彭淑清怕花蔫了,一直没摘,他们打算把最艳的鲜花敬献给主席,听说毛主席来了,彭淑清放下饭碗(正在吃饭),跑到校园花圃中采来夹竹桃、月季红扎成两束。
等主席在人群中穿行,离学校越来越近,眼看着主席即将走上通往学校的儿童桥,彭淑清、蒋含宇像两只雀跃的小鸟飞到主席面前,把两束带着露珠、满含韶山人民爱戴的鲜花献给了毛主席。

接过鲜花,闻着故乡的芬芳,主席微笑着问他们:“几岁了?上几年级?”
蒋含宇、彭淑清告诉老人家,他们14岁了,刚上初中二年级。
沿坡而上,主席一左一右亲切地拥着两个孩子,一一与学校的师生握手。
站在韶山学校的大门口,凝视着自己亲手题写的校名,主席感慨道:“学校变样了。”
主席与教师们边走边聊,兴趣盎然,人们簇拥着主席走到小学至初中的斜坡上——主席要与全校师生在此合影。蒋含宇从容解下自己鲜红的红领巾,敬献给毛主席,帮他佩戴在胸前。
主席高兴地问:“你这红领巾还要不?”
蒋含宇爽快地说:“送给您老人家了。”
主席开怀大笑:“我现在变年轻了,成了少先队员啦。”
掌声雷动,全校师生开心地笑出声来。
毛主席的摄影秘书,我国著名摄影家侯波,捕捉到这感人的瞬间,轻按快门,“咔嚓”—一幅“仿佛听出声音”的场面被定格啦。
很快,这幅“能听出声音”的照片被《人民日报》刊发,这幅照片被许多报纸、画报刊用,后来又被选编在小学课本中。
照片作媒,两人喜结连理彭淑清、蒋含宇两个偎在毛主席身旁的“金童玉女”,暗暗下定决心更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毛主席老人家的期望,将来考上北京的大学,“呆在”主席的“身边”。
后来韶山学校停办中学,两人又因学习优异被送到湘潭市一中。在湘潭市一中读书,两人同一年级,虽然不在一个班里,但他们你赶我超,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始终都是班委会和团支部委员。

蒋含宇热心为大家服务,办事积极认真,在彭淑清的心目中,始终有着良好的印象。彭淑清学习优秀,一个女孩子在工作上、学习上一点不服输的上进心,很让蒋含宇折服。两人一起从韶山冲出来,工作上相互支持,学习上相互鼓励,加上同为毛主席身边的“金童玉女”共同有着进北京的奋斗目标,两人成了难得的一对好朋友。
1963年,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没有靠任何政治资本,蒋含宇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彭淑清考入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攻读炼油机械。
两人终于圆了北京求学梦。他们那一届韶山学校出来的学生,仅有几个人考取大学,两人能够凭优异学习成绩跨进北京高校的大门,应该说与那幅经典照片不无关系,是它给了他们不尽的力量去学习、去拼搏。

大学生活是忙碌而充实的,尽管两人功课都很繁重,但老乡、同窗、好友的浓浓真情,却使两人越走越近。朦朦胧胧中,两人都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心里有什么事都想和对方诉说。那个年月虽然不如现在开放、浪漫,但大学生活的自由愉快,又为两人提供了许多相聚的机会。日积月累,一种极美好的情愫,在两人心目中日渐清晰——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他们相恋了。
1968年,5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蒋含宇、彭淑清均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并且都分配到辽宁省工作。蒋含宇先在辽宁省凌源县农村劳动锻炼了一段时间,随后被调往县教育局任干事;彭淑清被分配到锦西石油五厂,成了一名石油战线的科技新兵。
虽然同省,可两人工作地点相距200多公里,由于路途遥远,只能靠鸿雁传书,诉说着相互的思念。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扑在工作上,从学校毕业分到辽宁到结婚,两年半的时间,他们才见了3次面。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相恋了四五年时间,两人决定把恋爱情感绾个结,好好过那种牛郎织女般的相思生活。

大喜的日子订在1971年的元月。没房、没床,彭淑清从锦西来到蒋含宇的单位凌源县教育局,利用一个军人家属探亲的空当,借这位军人的家暂作新房。彭淑清一双新单鞋、蒋含宇一双新棉布鞋,外加一床新床单、一个新枕头,这就是他们新婚的全部家当。
新婚日,凌源县教育革委会组长张庆春和副组长迟兆繁等领导在会议室主持仪式,花生、糖果一散,彭淑清就成了蒋含宇的新娘了。
苦难岁月也不给主席抹黑
蜜月没过完,彭淑清就惦记着厂里的工作返回锦西,9月份,湖北省荆门炼油厂筹建,需要从全国各地抽调技术力量,彭淑清不顾几个月身孕,毅然报名参加。如果此事成行,两个人一个辽宁,一个湖北,从此,将真的天各一方。蒋含宇单位领导想把她调到凌源县。可那儿没有石油,党培养自己上大学五年,这样岂不是让国家白白遭受损失,自己也白白搭上五年的青春?彭淑清未予答应。她单位的领导认为蒋含宇是学政治的,到哪儿都可以,可以调过来。

荆门炼油厂的职工,一大批是部队复员战士,彭淑清是作为一部分技术骨干调来的,这儿原是一片荒野,没有厂房、没有宿舍史前育儿计划,没有道路,甚至连买菜都要到三四里外去买,住的是芦席搭成的干打垒(上面芦席下边是黄土搭的房子)。
彭淑清由于路上奔波,儿子早产。孩子刚满40天,彭淑清就抱着刚满月的孩子,提着小木箱,带着母亲赶往工地报到流氓公爵。

彭淑清不愿因个人生活拖单位后腿,可是来到工地,单位连芦席棚都没有了。领导给她暂时安排到招待所,单位领导很感动,但是考虑到她的情况,丈夫又不在身边,一个人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孩子,就劝她:“鉴于你目前情况,干脆回湖南休产假牵牛星李剑,我们工资给您照发。”
她与蒋含宇都曾表示,戴帆决不能辜负主席的厚望,领导的好心,被她拒绝。第二年5月份,蒋含宇才从辽宁调到荆门。
在身边没有丈夫的日子里,彭淑清拖老带小,硬是撑了过来。有几次元神真仙,雪花飘飞,芦席棚被寒风吹掉,开了天窗,她和母亲自己动手将房修好。这段极为艰苦的日子,彭淑清从没感到过苦,诉说过累。在他们心里,国家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后来九江要建炼油厂(今日的九江石化总厂),他们又服从需要来到九江。
举案齐眉,一个美满幸福家庭
夫妻在一起的日子是幸福、平静的。两人的老家都在湖南农村,双方父母亲都健在。早些年,工资不多,他们每月总要从紧巴的生活中抽出些钱寄给家里,后来,他们又常常把双亲接来住一段日子。
有着在毛主席身边“金童玉女”的荣耀,蒋含宇和彭淑清却从不张扬成学迅,从不以此作为资本,去谋取个人私利。毛主席与他们合影的照片及底版,他们一直珍藏在相册里,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这张照片铺天盖地覆盖了全国,人们才知道,这对“金童玉女”原来就在他们身边。

蒋含宇在九江炼油厂先后担任教育科干事、副科长,该厂成立教育中心,被任命为主任。他一边工作,一边潜心职工教育研究,他和同事合作编著的《职工教育常用词典》曾获中国石化总公司职工教育优秀成果奖;与他人合作编写的《思想修养》一书被江西省电大指定为必修教材。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并被授予中国石化总公司职工教育先进工作者和江西省新时期职工教育优秀管理者称号方步亭原型。1991年调任石化总厂党委任宣传部长,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先后撰写论文30多篇,其中多篇被评为省、市、石化系统优秀论文;1997年他又以最高票数当选为总厂党委委员并兼任组织部长,两年多过去了,他的工作得到广大职工干部一致肯定。
彭淑清是位技术人才,她的工作成绩不逊于丈夫。作为石化总厂设计部一名高工,多年来潜心钻研,除完成该厂设备设计、改造等大量工作外,还担任几位大学毕业生的导师,为培养青年科技人员尽心尽责。
他们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儿子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分配到广东顺德市邮电局从事计算机通讯工作;女儿中学毕业后在九江石化总厂职工学校任打字员,两个孩子都努力进取,蒋含宇夫妻都十分满意。
爸爸在厂里也是个权力不小的官,尽管做事公正廉洁,女儿还要经常提醒爸爸:“咱可不要做违法的事啊!”
在这个幸福的家里,蒋含宇、彭淑清夫妻俩有个默契的分工。妻子彭淑清对蒋含宇说:“你学政治,从政,你就往外多跑点;我搞技术,多负责家里朴韶拉。”蒋含宇由于工作关系,整日忙得没个礼拜天,妻子理解,把个家收拾得干净整洁,一尘不染,连做饭、干家务都不让他插手。他们家被厂里评为“五好家庭”,夫妻俩举案齐眉,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第一伉俪与他们的媒人情结
作为摄影家侯波来说,数十年过去了顺丰王卫,极想知道,她作品中的人物如今怎么样了。1992年,当她知道她在韶山拍摄的那张经典作品中的两个主人翁,如今在江西并且幸福地喜结连理,非常高兴,她很希望能再次见到照片中的两个孩子。经过辗转打听终于找到了蒋含宇、彭淑清的确切地址。实际上蒋含宇、彭淑清多年来也在打听,她这位红娘的下落姚金玲。
1992年7月1日,蒋含宇敲响了侯波家的门。“都长这么大了”,侯波把他让进屋里,感慨道。弹指间33年过去了龙鳞甲防弹衣,在她心目中,他们总还是很小很小的孩子,侯波高兴得合不拢嘴。
蒋含宇落座后,她忙不迭地问这问那,语重心长地告诉蒋含宇:“你们一定要给毛主席争气,你们不仅要对得起韶山儿童,也要对得起全国少年儿童”。
蒋含宇要走了,她拿出丝巾、被面及1959年他们夫妇和毛主席的合影,作为一个红娘捎给“小彭”和他们家的礼物。一幅照片,撮合一桩美好姻缘,侯波从心眼里高兴。
自此,他们一去北京必看望这位红娘。
蒋含宇、彭淑清应该有两个媒人,一个是摄影家侯波,另一个则是毛主席了。从有了那段与主席合影的光荣历史,蒋含宇夫妇一心痴迷上有关毛主席的书籍、画册、字画的收集,凡是与毛泽东主席有关的,他们都一一买回珍藏。目前他们已收集到全国各界名流包括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儿媳韶华、孙儿毛新宇给他们的题字题诗。许多人称赞他们的千年良缘,摄影家吕厚民送他们一幅条幅,题为:“幸福时刻,结成良缘”;重庆书法家杨昌永称他们为:“春秋数度,蒋彭喜结连理,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第一对幸运伉俪”。
与凌源红色收藏家的经典故事
如今,两人也成了红色收藏家。从90年代开始他们便专注于红色收藏。几十年来,他们收藏了40多个国家出版的毛主席语录、38个国家出版的毛主席纪念邮票、还有与毛主席相关的文献、名人书信、题词等2000多件藏品。就在2013年12月8日,安徽首届百年证章收藏展在蚌埠开展,两千多枚各个时期制作的证章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红色收藏爱好者,这其中就包括年近古稀的蒋含宇、彭淑清夫妇。50多年过去了,当这对“金童玉女”一起回忆这段难忘的经历时,他们也成了观众们争相合影的明星。
两人的结合成为一段传奇佳话,不过在蒋含宇和彭淑清看来,与主席合影是缘分,最后走到一起并能一起走过漫长的岁月却需要互相的理解和包容。“当年毛主席对我们说“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好学生”,这句话激励了我们一生。我们一直在工作中努力,生活中包容,不能给毛主席丢脸。 ”
对于二人的结合,当时有人是这样形容的:经典照片为媒,成就中国第一幸运伉俪。而每每提起毛主席这个月老,夫妻二人都面露笑容,说最感谢的便是他。在结婚之后,他们每逢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都会回韶山纪念毛主席,到目前为止,已经坚持了4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