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造始于唐 定窑瓷:驰名始于北宋-博古通今LYQ
北宋酱釉瓶 1974年江苏省镇江市出土 镇江市博物馆藏
定窑遗址出土的窑变酱釉瓷片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生产白瓷而驰名。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水煮鱼皇后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花脚蚊,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残晋,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张婉茹。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释果宁。
“紫定”是指北宋定窑瓷器中的酱色、褐色釉瓷器。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载:“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定窑酱釉瓷的色调差异很大郑秋泓,窑址出土的酱釉标本中,汪则翰大多数呈较浅的酱黄色,此外还有酱红、紫红、紫色、褐色等,并有大量的窑变现象。这种千差万别的色调,说明定窑早期酱釉瓷的烧造工艺尚不成熟,由此推断,文献中提到的“紫定”应当是指酱釉瓷中色调泛紫的一个品种。
关于定州红瓷,宋代邵伯温在《闻见录》中记载:“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瓮器,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刘智安,乃已”。文献中提到了“定州红瓮器”,后人据此理解为“红瓷”,但由于记载过于简略,无法断定所指的究竟是哪一种瓷器。笔者认为,所谓“定州红瓷”,应当是酱釉瓷中色调偏红的一个品种。
定窑遗址中出土的酱釉瓷胎质洁白坚致,采用正烧法烧制,圈足底部无釉,造型除了碗、盘外,还见有瓶、盒、罐等傅玉斌。上图是江苏省镇江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0年)章泯墓出土的定窑酱釉瓶赵轩莹,小口,板沿,丰肩,下腹内收,圈足。酱釉瓷的釉料配方与黑瓷相似,工艺原理也基本一样,只是烧成温度高于黑瓷。定窑黑瓷在烧造时“越是不完全熔融,其所出黑色越好,若完全熔融便带褐色。但如果铁分过剩,往往会因燃料(碳)中所含硫黄的作用,而使所谓油滴的银星斑现于釉面镰月铃乃。”(叶民《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
从定窑遗址出土酱釉瓷片的断面能够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表面的酱色只占整个釉层厚度中很薄的一小层,下面的釉层仍为黑色。定窑酱釉瓷的窑变丰富多彩,其中尤以“油滴”最为精彩,在酱紫色釉面上布满了圆圆的结晶斑点,其艺术效果完全可以同著名的建窑黑釉油滴相媲美。高考填报志愿参考系统
北宋后期至金代脂肪癌,酱釉瓷的烧造工艺逐渐成熟,北方许多窑场如河北井陉窑,河南修武当阳峪窑、鲁山段店窑,山西太原孟家井窑、浑源窑等都生产酱釉瓷器。此时北方诸窑生产的酱釉瓷釉色稳定,光润明亮夏侯光姬,但胎质多为白种泛灰、白中泛黄色,与北宋酱釉瓷薄而坚致的白胎相比相差甚远骆利群。金代定窑酱釉瓷器中还出现了印花品种,1975年吉林省哲里木盟(今属内蒙古)一处窖藏出土的瓷器中,有三件定窑酱釉印花碗,碗心由六条模印的竖线分隔为六格,每格装饰一组折枝花卉,釉面呈深褐色,凸起的花纹因釉层较薄而呈酱黄色。口部有芒,系采用覆烧法烧制。金代定窑酱釉印花产品胎质较粗,胎色偏灰,釉面光泽欠佳妖夫宠妻,尽管增加了印花装饰,但整体质量远逊于早期。
北宋黑釉描金花卉纹碗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还想看更多这样的好文章吗?
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