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9年03月26日
飞言情投稿烔炀河人家:文教名门烔炀李-最忆是巢州

烔炀河人家:文教名门烔炀李-最忆是巢州

作者:凌志
(记录口述历史,慎作主观评价)
我在学习母校烔炀小学百年历史的时候,发现抗战胜利后担任校长的李岳林家族颇有故事,就想深究一下。巢湖民间文化人杨礼国大哥知道我这个想法后,今年9月1日领我走访了李岳林子侄李秀文先生。秀文先生给我介绍了不少他们家族以及其父李芝龄的事情,又建议我找他在马鞍山当老师的堂兄李秀中,说他记忆力好,知道的情况多。于是我9月4日一早就独自驱车,赶往马鞍山红艺山庄,拜访了82岁的李秀中老师。

李秀中老师
(一)
秀中老师告诉我,他家祖上在烔炀河镇北老火车站后面的六家滩村,何时从何处迁来不详。他听祖父母说过,曾祖父李省南(生日不详,字号不详)是光绪举人(《烔炀区志》有“著名塾师李福诒〈举人〉”的记载,但不知“福诒”是否就是李省南;我在清末庐州府登科名录中也未查到李省南以及李福诒的名字)。秀中老师记得祖父曾保存着李鸿章与李省南的几封往来书信,但都在文革中烧掉了。据说李鸿章推荐李省南随刘铭传赴台,帮他整理文书,这段历史我也没有查到具体依据。李省南归乡隐居后,于1909年突发心脏病终老,后移葬于桥东李家山。明清时期,烔炀河镇周边包括六家滩在内,有十四个一门李姓聚居的村落,总祠堂就在烔炀河镇的中街上,是当时烔炀河最大最显赫的祠堂,门前有一排光宗耀祖的旗杆石,其中一个就属于李省南举人曹安娜照片。秀中老师至今记得,幼时经常在祠堂门前,骑在旗杆石上玩耍的情景。

远处的村子就是六家滩
李省南早年在庐州府做事,其家室何时从六家滩或者庐州府治合肥搬到烔炀河街上不详。他一生结过两次婚。第一个太太是合肥大户人家女儿朱氏,育有儿女若干,因年代久远,谱牒又在文革中被毁,他们的名号与过往已无从知晓,秀中老师仅记得与其父亲同辈的几位在烔炀河街上生活,一位是在北街开饭店的李增培,还有李增培的一个妹妹在东街口居住,秀中老师称呼她二姥。其实我也喊她二姥,因为她家就在我家西隔壁,她儿子黄世武是我小学同学。一位是在中街开药店(对面是茆天林布店,斜对面是祖复茂糕饼坊)的李楚生。李增培抗战胜利后曾在南京国民党政府做事,解放后回乡在南街澡堂卖筹,景况自不太顺。而李楚生的药店位处中街好市口,生意一直不错。我曾在一份有关烔炀小学校舍的契约上,看到有李楚生与李汉英等的鉴证签名,看来当年李楚生在街上也有些头脸,但他自己以及后代后来的情况如何,就不太清楚了。

老街中药铺(陆家)
李省南在第一个太太去世后,续娶了庐州府驿站站长的女儿徐氏,育有一男三女,一男就是秀中老师的祖父李听秋。三女中一嫁西乡南茆村的茆家,其长子茆天林在烔炀河街上开布店,次子茆松林在南京国民党政府做事,解放后判刑送新疆劳改,后客死六安;其二嫁到柘皋王家,有三儿一女;其三嫁巢城大户孔家九爷吉祥,有子女十人(巢县孔家兄弟姐妹10人,国共两党都有,是个很有故事的家族)。开始秀中老师的曾祖母徐氏带着李听秋他们,跟朱氏的子女一起,都住在烔炀河街上的北闸口附近。后因屡有龃龉,徐氏便与朱氏子女分家,在桥东山上买了一片山地,盖了房子,带着一男三女四个孩子举家搬了过去,这片山后来就被当地人称为李家山。徐老太太1863年生人,一直跟儿孙在李家山生活,直到1944年夏天病逝,享年81岁。

烔炀河老街
(二)
秀中老师的祖父李听秋,字宣诒(贻),生于1891年,属免,卒于1968年,享年78岁。李听秋自幼随父学习,因腿有残疾,人称李瘸胯子。是否考取功名未知,只知其学养深厚,书法极好,在当时的镇上屈指可数。李听秋以自己的学识与名望,平时在镇上做些定纷止争的事宜,也时常为人书写状书。李听秋还会中医术,闲暇时或者有人上门相求时,也为人把脉问诊开方,由李楚生的药店照方抓药,以保证药材的质量。所以,李听秋在烔炀河镇乃至四乡八邻颇有誉声,被尊为一方绅士。李听秋年轻时,曾在北街开过一家酒坊,不知道什么原因,时间不长就关张了。以后就在麒麟桥东李家山居所,种花吟诗,耕读授学,不亦乐乎。

耕读传家
1987年版《烔炀区志》中,收录了李听秋和夏子健自寿诗四首,其三有句云,“我亦十年植桃李,与君情绪却相同”,说明了李听秋有开塾授学之经历。区志辑录的烔炀河名人夏子健五十自寿诗数百首,但没有时间地点等说明性文字。我在其中一首诗中找到了“丁巳归田易已东”句,差强推论时序在1917年之后。此时李听秋当在30岁左右,能参与这种名人的文学游戏,没有一定的身份与名望,也是不现实的。同时该志在教育图表中还列明飞言情投稿,民国十九年(1930年)烔炀区立第二初级小学校长叫李宣诒,想来应该就是李听秋。当时烔炀河镇有三所公立小学并存,一是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长祖树槐(字希古,出生于1890年,曾两度出任烔炀小学校长,担任过巢县劝学所所长和教育局长,编修过巢县志,1940年在四川病逝。我在《文教名门烔炀祖》里有对祖氏家族的历史铺陈),地址在东街后王家坟茔;一是区立第一初等小学,校长杨应箕,地址在唐家嘴村;一是区立第二初等小学,校长李宣诒,地址在北街南头李家祠堂。当然,其时时局变幻不定,学校也是屡有调整,现在已经很难得出一份详实的演变图谱了。但《烔炀区志》在“政党”一章中还有一段明确记载,“1929年,国民党巢县县党部在烔炀河设立区分部,机构设在北街李家祠堂内(烔炀区立第二初级小学所在地),接收新党员入党登记,由小学校长李宣诒(听秋)负责”。几相印证,李听秋的从教经历确实无疑。

不知道中坐者哪位是李听秋?
李听秋20岁左右成亲,妻子生于1889年,属牛,比李听秋大2岁,1975年去世,享年87岁。李听秋育有二男三女。长子李岳龄(林),生于1912年,属鼠;次子李芝龄,生于1914年,属虎。长女李菊林(嫁叶家山叶光海,抗战后叶任烔炀小学教导主任);次女李桂林(嫁烔炀小学老师朱粹道)、三女李蓉林(嫁柘皋秀中老师二姑奶奶的儿子王柏林)。开始李听秋给孩子取名的后一字都是“龄”,后来大家嫌“龄”字笔划太多,有的就简化为“林”了。李听秋在担任区立小学校长之前,应该是在家中设馆授学的,其子李岳林、李芝龄都是自幼随其受学。如果没有设馆授学的经历,估计也难以出任小学校长。抗战爆发后,李听秋便带领全家四处跑反,先是举家迁往洪家疃,包家坊村,后南渡巢湖迁居槐林嘴,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1942年时局平稳些时,李听秋携全家回到桥东李家山。期间,全家人的生活主要靠李听秋行医收入维持。

行医为生
李听秋的家从北街闸口搬到桥东李家山的时间,应该在1909年李省南去世之后、1918年之前。因为我在小学同学叶耀鹏先生提供的叶氏家谱中,看到一篇写叶家山主人叶润础(前附贡生,名克仁字雨正号毓华、润础,别号谷口先生,生于1853年4月,卒年不详,可能是1907年公立烔炀育德初等小学堂首任校长)的叙文,有“寻烔溪过凤桥东至丛峦之阿拜谷口先生”语,此文写于1918年,可见此时叶家已经在此居住了。关于桥东东面的山岗,据传原先都是烔炀河显族祖学儒(如)家族所有。秀中老师的曾祖母是与叶润础家联手,共同以32块银元的代价,从祖家买下东面山东南角、桥东村以东的一片山岗,然后两家均分,一边叫李家山,一边叫叶家山,两家所盖庄园相距不过一二块冲田。也有另外一个说法,说是从鲍姓人家一个大败家子手上买过来的,莫衷一是,只能存疑。李叶两家山场以外的祖家山,由其家雇工何氏人家管理使用。以后究竟祖家是将这片山岗卖与还是赠与何家天是红尘岸,我们不得而知,但那里后来就被称作何家山了。

山水悠闲
如此看来,桥东村以及附近山峦,有当地最早的寺庙(宋淳熙年间观心寺)、文昌宫与社学(明弘治年间),民初以前聚集了祖杨李叶几大文教名门望族,我以为当是烔炀河文脉发祥之地了。

麒麟桥(飞凤桥)东通山径
(三)
秀中老师的父亲李岳林,生于1912年,卒于1958年,享年47岁。李岳林自幼跟随父亲李听秋读家塾,其曾祖母徐氏亦时常教授李岳林诗文历史。后在镇上小学读书,初中考入巢县初中学堂,高中考入合肥省立第六中学。高中毕业后,李岳林回到烔炀河家中,可能陆续在相关小学任教,并娶妻生子,直到抗日战争爆发。结婚成家的时间不详,但可推算约在1933年前后。秀中老师的母亲(生于1911年,属猪,卒于1960年,享年49岁)是唐家嘴村大户杨仲虎之女,家境较富裕滕旋。杨仲虎时在含山县任教,其弟杨叔青曾任唐嘴国民中心小学校长。李听秋带领全家跑反的时候,李岳林的妻子就没有跟着跑,而是回到娘家唐家嘴生活。李岳林与杨氏婚后育有4男2女,长女李秀兰1934年出生,长子李秀中出生于1937年。次子李秀岑3岁天花夭折,三子李秀君读初中时病故,小女李秀娴1944年生,1960年母亲在桥东去世后被秀中老师迁往马鞍山,四子李秀峰现在烔炀河街上生活。

源远流长
李家跑反结束后的1943年至1945年,李岳林从事什么工作不详,估计还是在乡授学吧。抗战结束后,李岳林于1945年秋出任烔炀中心小学校长。《烔炀区志》有一段记载,“抗战胜利后,烔炀一度又成立国民党区分部,烔炀小学校长李岳林任区分部书记(机构设在东街王家坟烔炀小学内)”,此间开过区分部会议,筹措学校和区党部经费。1946年底,因与镇长程绍裘(1946年11月-1947年4月在任,解放后被镇压)关系不和,李岳林遂辞职并赴任唐嘴小学校长。1947年秋,李岳林应黄麓师范附小校长翟宗元邀请,出任附小教导主任。1948年冬,烔炀河解放,李岳林回家赋闲大半年。1949年秋,合肥县私立巢湖中学更名为皖北区私立肥东崇实初级中学,应校长戴汉生邀请,李岳林出任教导主任。1952年秋,私立崇实中学改为公办肥东县第二初级中学,李岳林被调入肥东县第一中学任普通教师,这时的一中在梁园镇,梁园镇当时是肥东县政府所在地。1956年肥东第一初级中学改为梁园中学,李岳林继续在梁园中学任教。

烔炀小学新校
李岳林在烔炀小学当校长期间,经区长李英明介绍加入了国民党,还一度担任区分部书记,而且可能兼任过镇公所文教股长(区志“政权机构设置与人事更迭”: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烔炀镇公所成立,设经济、警卫、民政、文教四股……,文教股长照例由中心小学校长兼任)。但李岳林一直从教,并无劣迹。1957年、1958年的反右和肃反运动中,李岳林并未被划定右派,学校和政府也没有对其历史予以任何定性。但李岳林自己老是因这段历史问题而心存恐惧,寝食不安,于1958年4月某日,独自从梁园跑回巢县,在龟山附近投入巢湖自尽。虽当时被湖中渔民救起,但送往县医院后,还是不治身亡。其时李岳林的三子李秀君随父在梁园上小学三年级sqtxfw,知悉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从梁园步行百余里回到烔炀河。不难想像,一个10岁的孩子,一路上要吃多少苦,受多少罪。

私立崇实中学
(四)
李岳林的弟弟李芝龄,别号景云,生于1914年,卒于1986年,享年73岁。李芝龄自幼随父家学,后在街上读小学,中学在什么地方读的不清楚,曾经在王家坟烔炀小学任教。李听秋还曾经让李芝龄到运漕镇,帮其巢县三姑父孔家的生意管账,抗战爆发时才回到烔炀河家中。秀中老师记得,祖父李听秋1938年带领大家跑反时,父亲李岳林和二叔李芝龄都是跟着家人一起跑的。

黄浦18期同学录
在槐林嘴寄居期间,二叔李芝龄没再回烔炀河,而是直接从槐林去了四川成都,报考了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俗称黄浦军校),1941年11月25日被录取入伍,成为第18期第二总队学员,时年25岁。1943年10月8日,李芝龄从黄浦军校毕业,初始分配在什么地方不清楚。李芝龄的儿子秀文先生记得父亲曾跟他提起过,黄浦毕业后,李芝龄报名加入了中国青年远征军,在赴缅抗战途中因部队减员严重,从边境返回。后来李芝龄在国民党青年军207师师部任作战参谋,抗战胜利后,1945年12月随207师进入东北。

辽沈战役(网络图片)
1946年10月2日,李芝龄从师部下到驻扎在西丰县城的工兵团公干,正赶上当晚东北民主联军三纵九师突击攻城,李芝龄躲藏在城里老百姓家中侥幸逃脱。当时207师被授权统领抚顺一切武装,抚顺煤矿也被207师接管。李芝龄回到师部后,被派往抚顺矿务局,负责联系矿业警察所(后改为矿警总队)。沈阳告急时,207师被抽去布防,李芝龄亦随之离开抚顺。此时李芝龄父亲李听秋连连写信,要求李芝龄脱离国民党,回家乡生活,李芝龄便于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前寻机离开东北,在南京表弟茆长林处作短暂停留后,回到烔炀河家中。

抚顺露天煤矿
李芝龄约在1937年前后成家,妻子姜家礼是肥西三河人。二人育有一子二女,长女于1939年出生。李芝龄的妻子没有跟着一起跑反,而是带着女儿在三河镇娘家生活,李芝龄则在长女出生不久就离开槐林嘴,立志投笔从戎抗日。儿子李秀文和小女儿都是李芝龄从东北回来烔炀河后出生的,小女于1960年困难时期在桥东村饿死。李芝龄从东北回来后,生活来源无着落徐琼霜。1950年黄麓师范办了一个教师速成班沙娜拉之剑,毕业后可分配工作,李芝龄便与表弟孔繁镕一起报考了这个速成班,一年后毕业。李芝龄因急于工作养家,被分到来安县水口镇小学任教;孔繁镕则考入安徽省师范学院,后分配到武汉汉口一中任教。1955年肃反时,来安县对李芝龄的历史问题作了一个结论,给予行政降级处分,不作刑事处理。但到1957年反右时,李芝龄还是被旧账新算打成右派,随后又以历史反革命罪判刑15年,送花凉亭水库工地劳改,后转入白湖农场服刑,直到1973年刑满释放,回到烔炀河,在桥东村种菜为生。

来安县水口中学
李芝龄被判刑后,也正是“共产风”兴起的时候,李家山李家的住房随即被没收,作为烔炀供销合作社的南货业的农场和养殖史太龙场,李家人被赶到桥东村杨家寄居。叶家山的庄园命运也一样。1960年底,毛主席提出“要坚决退赔,刹住共产风”,李家山和叶家山也陆续退还给了李家和叶家。后来公社化逐渐稳定,李家和叶家人住在山上,跟桥东村生产队劳动作息难以同步,于是两家便陆续下山。叶家是1968年拆了山上的房子,到桥东村东王庙和节孝祠旧址(井前)盖了几间屋子居住;李家是1969年拆了山上的房子,也在东王庙和节孝祠旧址(井后)处盖房住了下来,直到现在。

拆了老屋盖新房
桥东的观心寺以及文昌宫、社学“明嘉靖年间废”;东王庙建于康熙47年,节孝祠可能建于清末,1950年政府组织人员拆了东王庙、节孝祠,以及附近的几所祠堂,在北头岗建了新的烔炀小学,原来的王家坟茔烔炀小学房屋,归还给李寿康和李仁全家了,我在《烔炀小学百年校址钩沉》中,有详细的考证。

屡毁屡建
1980年,秀文先生的姐姐找到来安县有关部门,要求给父亲平反。来安县方面说李芝龄还活着?怎么不早点来找。其实李芝龄早就知道纠正冤假错案的事,但他已经心灰意冷,不想折腾了。经过子女们的努力,来安方面给李芝龄错划右派和判刑都予以平反纠正,恢复了教师身份,办理了退休手续。李芝龄病故的时候,学校来人到桥东处理后事,秀文家人等向学校提出解决秀文先生的工作问题。县里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将秀文先生录用为职工,但将他分到来安县最边远艰苦的兴农中学食堂。后来,秀文先生辗转托人,从来安县调到巢湖油泵油嘴厂。现在秀文先生已经退休,老俩口居住在巢城,生活安静而又闲适。

花开花落
(五)

唐嘴村头
秀中老师从小是跟着曾祖母和祖父识字学习的,父亲李岳林出任校长时,秀中老师已经9岁,就直接进了烔炀小学就读三年级,当时的同学有叶宗祥、祖华浩、祖华新、祖华萱、凌华堂、凌华英,还有高年级的张家林、花业松,等等。父亲到唐嘴小学后,秀中老师也跟随上学,与共产党游击大队长李刚的大儿子李惠民同学。李刚的两个儿子都在唐嘴小学秘密上学,学校的老师同学都主动保护他们,没有一个人向国民党告发。
1947年秋李岳林到黄麓师范后,李秀中老师跟到黄麓师范,在附小读小学六年级。1950年又去父亲任教的崇实中学读初中,1953年夏毕业于改制的肥东二中。随后,秀中老师考取黄麓师范,当时的校长是何谦堂。秀中老师记得,他在黄麓师范读二年级的时候,张治中在曾希圣陪同下,在黄麓师范里面住了三天,当时的路不通车,他们都是坐轿子被抬来抬去,还有部队站岗放哨皇家童养媳。

早年的秀中老师
1956年夏,秀中老师从黄麓师范毕业,当时巢县属于芜湖专区,毕业生由专区人事局分配,秀中老师被分配到当涂县解放街小学。接到通知后,秀中老师赶到芜湖专区人事局,要求分到马鞍山,理由是有同学分在马鞍山,而且马鞍山离南京近韦帅望,家里有亲戚在南京,好照应。接待秀中老师的是陈姓科员,他说他们研究一下,让秀中老师回招待所等候通知。到第三天,陈科员通知秀中老师,说同意将他重新分配到马鞍山小学。秀中老师从烔炀河来芜湖时带了4块钱,早就花光了,跟陈科员一说,陈科员让他打条子,从局里借了8块钱。秀中老师拿到钱后,随即打了5毛钱火车票,坐着闷罐子火车,兴高采烈地到马鞍山小学报到去了。

黄麓师范毕业证
马鞍山小学当时是马鞍山市最大的小学,有教职工80多人,秀中老师被安排教六年级语文。1958年4月秀中老师父亲李岳林溺亡,秀中老师及时如实地把情况向学校做了汇报,结果被调整到远离市区的霍里小学。1959年秋,市里成立向山师范,秀中老师被调去教初一语文。两年后向山师范撤销,秀中老师又被调到花山小学,带六年级班主任,教语文,也代理过小学校长。后来花山小学设立初中部,学校也改名为韶山学校,秀中老师被改教初三语文,带班主任,一直干到1975年3月调到市12中。

学校的建制名称总是改来改去
秀中老师的元配当时在烔炀河小高村,1976年3月因肺结核病去世。1977年春,秀中老师回烔炀河把两个女儿的户口转来了马鞍山。因为12中离家较远,秀中老师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很不方便,经打报告要求,秀中老师就被调到离家较近的14中。14中与8中合并,成为安工大附中,几经调整后,老14中又改为8中。1997年,从教40多年的秀中老师在8中光荣退休。

安工附中
秀中老师现在的老伴陈淑华,出生于1948年,是1963年秀中老师在花山小学任教时的学生,对秀中老师比较了解。淑华大姐一直在市环卫部门工作,前老伴因病去世,有一男二女三个孩子。1984年,秀中老师与淑华大姐结合,两个家庭组合成一个家庭恶魔养殖者,在淑华大姐的操持下,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秀中老师也被淑华大姐照顾得无微不至。现在他们的孩子早已自立,秀中老师老俩口相濡以沫,晚年生活过得怡然自如,其乐融融。

秀中老师的书房一角
秀中老师从教40余年任桂珍,虽然因父亲历史事件受到错误对待,但他一辈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得到了同行的尊重、学生的拥戴和党和政府的肯定,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多次被选为金家庄区、花山区人大、政协委员,以及区纪委监察局的特邀监察员。我将本文初稿传给秀中老师审阅的时候,秀中老师激动地赋诗一首,让老伴用微信发给了我,可以看作是秀中老师对自己从教生涯的概括总结:校园耕耘四十载,酸甜苦辣我自知。喜看桃梨千株树,花开便是欣慰时。

秀中老师政协委员证件
虽然我主张客观记录历史,一般不作主观评价,但最后还是忍不住想说两句。秀中老师家族的历史,实际上折射着烔炀河乃至国家的社会历史变迁。无论是李省南那一代的古代知识分子,还是李听秋、李岳林、李芝龄这样的近代知识分子,他们都有一腔报国的志向与热血,历史的局限,并不能抹去他们为之探索奋斗的痕迹。至于一辈子献身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秀中老师,以及一辈子奉公守法本分做事的秀文先生,就是大众百姓的代表与缩影,他们的生活轨迹也同样不能抹去。一切都是历史,一切都值得铭记。

历史印迹(烔炀河当铺门楣)
戊戌狗年八月初四,2018年9月13日,星期四,于合肥三孝口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Ψ一阵微微的巢湖风……Ψ
忆巢州CHAOZHOU
WELCOME TO OUR C.H.
I HOPE YOU LIK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