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8年08月03日
风云之风云必胜红军长征中毛泽东领袖地位的初步确定-诗画天地

红军长征中毛泽东领袖地位的初步确定-诗画天地
↑点击上方“诗画天地”免费订阅本刊


中央红军长征为毛泽东提供给了一次充分施展其领袖才能的机会。在同“左”倾领导集团、国民党反动派和张国焘的激烈斗争中,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了起来。

一从通道会议到黎平会议代嫁狂妾,毛泽东的卓越才能初显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的既定战略方针是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lol王越,以期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临武一线。这时,蒋介石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对此,蒋介石于1934年11月17日发布《湘水以西地域剿匪计划大纲》,妄图阻止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师。他任命湘军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300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和军委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血的事实宝石td迷宫,宣告了“左”倾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12月11日,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县城。12日李孟元,中革军委临时决定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李德、博古认为“我们依靠二军团的根据地,再加上贺龙和萧克的部队,就可以在广阔的区域向敌人进攻,并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创建一大片苏区。”
毛泽东极力说服博古等主要领导人,建议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他说:“应该放弃在长江以南同二军团一起建立苏区的意图,向四川进军,去和四方面军会师。”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但李德、博古仍坚持与二、六军团会合原定计划。这次会议虽然通过了毛泽东的建议,但由于中央领导层中意见不统一,故未能对战略转移的大方向作出决定赛文加。虽然没有就战略方针的转变问题取得一致意见,但促进了这个问题的解决,从而为尔后黎平会议决策红军战略计划转变,作了必要的准备。
1934年12月15日,中央红军占领黎平。18日,党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会议讨论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丁嘉力。主持会议的周恩来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与会大多数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若姜简介。

黎平会议会址
黎平会议
最后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终于被党中央采纳,避免了陷入重围的危险,使红军争取了主动。黎平会议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战略转变的关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二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核心领导地位
以博(古)、李(德)为核心的最高“三人团”事实上成了“左倾”领导集团贯彻自己政略、战略的最得力工具。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三人团”的指挥失误已暴露无遗。当时摆在党和红军面前的是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如果继续按博古、李德的意图办事,必然会招致更大的失败,而只有及时地撤换他们,中国革命才有新生的希望,“左倾”领导集团是一个有着国际背景的宗派主义群体,它在党内的统治达四年之久,不仅影响力深,而且波及面广,绝不肯轻易地交出权力。要把它的核心人物从最高位置上拉下来,必定引起一场尖锐的党内斗争。在当时,毛泽东同志是最有资格、最有能力领导这场斗争的人桐姨,此前他已与“左倾”路线作过长期的斗争,经验丰富,熟知其危害性。更重要的是他在红军指战员中,尤其是中下层干部中拥有广泛的支持,并极富号召力。他们曾追随他取得过数次反“围剿”的胜利,因而一直信服他的军政经验和才干。机遇与重任同在,在撤换旧领导的同时,势必引出建立新领导的问题。历史在毛泽东面前展现出这样一种前景,他有可能重新获得早先失去的大权。长征出发前后,毛泽东便双管齐下地组织起这场斗争。为了将红军指战员对博古、李德“瞎指挥”的感性不满,提高到理性的反思,“他不顾行军的纪律,一会儿呆在这个军团,一会儿呆在那个军团,目的无非是劝诱军团和师的指挥员和政委接受他思想。”李德的这些指责之词,正好成了毛泽东在长征过程中积极教育和发动干部、群众的生动写照。另一方面,毛泽东又着力在中央领导层中寻找自己的同盟者。
王(稼祥)、张(闻天)的转变,使决策层内的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毛泽东已不再是孤掌难鸣了。湘江惨败以后,周恩来“对军事错误开始有此认识”,并“接受毛主席的意见”。这样,形势便有了根本的转折:周恩来在党内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在军内是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委,其权力、地位在当时仅次于博、李:他的转变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在这危难时刻,全党、全军渴望有一个人,有一个主张,既冷静又明智,能够指出一条脱离绝境的出路。这个主张就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发言,他不仅要求解除导致作战失败的领导人的职务,还提出了一种走向胜利的新战略:会上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大多数政治局成员和军队指挥员站在毛泽东一边,少数人坚持原来的军事路线,还有些人持观望态度。

遵义会议(油画)
会议最后做出四项决定
(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汗颜时刻,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会后决定,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仔细分析以上的四项决定便可发现:
会议尽管推翻了以博古、李德为首的旧领导,但是却并未立即确立以毛泽东为首的新领导,军权转入了周恩来手中,他由原“三人团”中的“参谋长”晋升为新的“总司令”,党权则未作交代,十几天后才决定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可见,接过大权的实际上是周恩来和张闻天,而不是毛泽东,这多半是因为在会议召开前,前二者一直都是后者的上级。虽然周、张已成为毛的同盟者,但是这和毛泽东亲自掌权,毕竟不是一回事。风云之风云必胜即使如此,毛泽东还是进入了政治局的核心,做周恩来的“帮助者”,使他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当时当务之急的军事决策。
1935年1月,在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第三次“左”倾路线,开始了毛泽东对全党的领导。为什么说此会开始了毛泽东对全党的领导?因为党的领导人张闻天、周恩来都非常尊重毛泽东的意见:从指导思想上讲,毛泽东的主张和建议成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决策。在党的决策中张宏民简历,他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黄依琳。因此,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事实上开始形成。又因为当时党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是军事工作,军事斗争是最大的政治,是覆盖全党一切工作的核心工作,毛泽东参与了军事工作的领导,实际就是对全党工作的领导,毛泽东在全党的领袖地位事实上开始形成。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最萌同居关系,佯攻贵阳,进逼昆明,巧渡金沙江,摆脱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老千生涯日记,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
随着毛泽东军事才能的展现和长征的胜利,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进一步提升。1935年8月,沙窝中央政治局会议重新调整中央常委的分工,决定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毛泽东成为党在军事方面的主要领导人。中共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组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实际就是中央军委),毛泽东任主席。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改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系仍为主席刘奕呈,成为名副其实的党在军事工作方面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形成,在20世纪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其关键性的起点和重要的基础就是长征。这是长征期间党的建设的最大成就薛伯寿。党的成熟,关键是党的领导核心的成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成熟。
其后,红军与近30万国民党部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搏斗。敌我力量如此悬殊,致于红军似乎在劫难逃。除了红军以外,参加长征的还有党的上层机构干部,以及几乎所有的军政领导人。“倘若红军全军覆没,党也将被消灭,纵然不是永远消失,至少在多年内难以恢复。吴必胜”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毛泽东没有辜负人们对他以往显示出来的作为优秀军事战略家能力的信赖和期待。在他的统帅下,久已弃置的运动战再次出现了,红军“声东击西,大踏步地机动作战,不断地调动敌人”,时而全军佯动,肘而进选奇兵,时而迂回转圈,时而将计就计争霸太平洋,东西纵横千里,南北往返数次,彻底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从赤水之滨至金沙江畔,再到大渡河边,红军好几次陷入了几乎完全失败的境地,但每一次却都奇迹般地绝处逢生。四渡赤水之战,精采纷呈,后来被称之为毛泽东一生的“得意之笔”:虽然不能将它完全归功于毛泽东个人,但他无疑在其中起了最主要的作用。5月初红军抢渡金沙江成功,终于跳出敌军的铁壁合围。随后,又在会理召开政治局会议,与会者“深感毛泽东同志在军事指挥艺术上运用之妙,他确实才思过人”。通过与外部敌人的较量,毛泽东在内部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原先有些人对他的歧见也平息下去。他在党和中央红军中的地位,至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三在与张国焘的斗争中,毛泽东成为了党和红军的“主帅”
在军事形势略微好转之后,毛泽东开始面临另一场更为艰巨的党内斗争。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张国焘分裂分子,不顾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经过8个多月长途行军和战争消耗的客观事实,自恃自己领导的四方面军枪多人多,政治野心和军阀思想膨胀,企图以枪指挥党,窃夺党的最高领导杈。他提出“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而拒不执行中央北上的方针,要求由他担任军委主席,并给以“独断决行”的大权。毛泽东与中共中央识破了张国焘的阴谋妖夫宠妻,拒绝其无理要求;继而又与他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后取得了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的重大胜利。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
张国焘不仅对毛泽东个人,而且对整个中央领导机构的权威发出了挑战。双方在领导权和长征落脚点两个原则问题上,长期争执不下,从1935年6月26日的两河口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会师后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夺取甘南,以创造川陕甘根据地)到1935年9月12日政治局在四川俄界召开的俄界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改变了在陕甘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确定用游击战争来打通国际联系,创建新根据地的战略方针,这对于克服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与军阀主义,保证党中央北上方针的贯彻实施,有着重大的意义。)约七次会议,并最终导致9月初两支主力红军的分裂。在这场斗争中,毛泽东、中央红军、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包括以前的左倾领导人)自始至终坚定地站在一起,团结得像一支部队,毛泽东成了这支部队的代言人。
在党中央与张国焘的斗争中,毛泽东逐渐担当起“主帅”的角色。当时,周恩来正身患重病,王稼祥也是伤痛缠身,事关党、红军命运的千钧重担几乎全部落在毛泽东肩上。为避免红军陷入自相残杀的可怕泥潭,1935年9月10日,他毅然率中央直属队及一、二军团单独北上,至今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张国焘发出过“武力解决中央”的密电,但从彭德怀向毛泽东建议“扣押人质”这一点上看,双方的确已接近于剑拔弩张的地步。这样,毛泽东单独北上的举措,便不失为快刀斩乱麻的良策。在这里他再一次表现出超人的胆略和魄力。
通过与张国焘的斗争,毛泽东在中央内部的主导作用,已从军事领域扩展到党内事务。这一点在长征的最后阶段,主要体现在俄界会议对张国焘的政治处理、榜罗镇会议对长征落脚点的选择和瓦窑堡会议对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上:虽然此时毛泽东仍未出任党和红军的最高职务,但谁都认可他这个“实际主事人”,1935年10月19日,他率领的那部分红军到达了长征的终点—陕北吴起镇:随毛泽东北上的红军仅一万多人,跟张国焘南下的不下五六万人:但实力与结局正相反,前者在陕北站稳了脚,而后者始终未能在川康打开局面。在长征落脚点的选择上,毛泽东显然比张国焘富有远见,因为他把这种选择紧紧地与国内外政治大势联系在一起,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侵略我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人、红军此时面临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在全国的抗日运动中打先锋,成为抗战的领导力量和坚强支柱,反之,如果继续局限于内战(尽管是被迫的),则既不利于得到人民的支持,也无助于保存和壮大红军。

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1936年7月,南下受挫的四方面军折返北上。同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陕甘地区成了全国红军的大本营。
注:作者为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副调研员
来自黄土情谊联合会

现代诗3-5首;古韵8-10首;专辑原创首发
专辑文本+作者简介+照片;三种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978227900@qq.com
主编微信:sstt500609;写留言投稿
↓↓↓点击原文非凡卡盟,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