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9年06月05日
雷阿伦吧红六军团对长征胜利的历史贡献-中华魂网

红六军团对长征胜利的历史贡献-中华魂网


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作为湘赣苏区主力红军,1934年8月,奉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训令,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红六军团在长征中既担负了先遣探路任务,又是后续到达陕甘宁边区会师的后卫部队,其长征的时间最长、走的路也最多,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奉命西征,执行中央红军长征先遣探路任务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是从1934年10月开始的。早在广昌战役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主要领导人就内定实行战略转移,并开始做准备。1934年7月,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已经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为了调动国民党军,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派红七军团和红六军团先后北上西征。目的是要调动“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减轻中央红军反“围剿”的压力。对于这两支部队的行动久保龙彦,周恩来于194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言指出:“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调敌。”这句话是对他们的客观评价,红七军团主要是调敌,红六军团主要是探路。
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给红六军团下达训令,从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进行游击战争,并同在湘西活动的红三军(1931年由红二军团改编)取得联系,配合中央红军的战略行动。训令还明确任弼时为中央代表随队行动。8月12日,成立军团领导机关,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军团政治委员。
红六军团接到指令后,紧张地进行了西征前的准备工作。成立以任弼时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萧克、王震、张子意、李达为委员;并召开政治工作会议进行动员,组织实施了行军、侦察、警戒等方面的教育训练。8月7日,红六军团第17师、第18师(6个团)和红军学校共9700余人,告别苦心经营6年的井冈山,从江西遂川县横石和新江口出发,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8月中旬,到达湖南桂东县寨前圩地区。随经资兴、郴县、桂阳、新田等县,到达湘江以西零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随后再经嘉禾县进入广西北部。9月上旬,在界首地区渡过湘江。9月11日进入湘南城步县境内。10月24日,到达黔东印江县木黄,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胜利会师。
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历时79天,跨越敌境2500多公里,历尽千辛万苦,冲破了绝对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迷离三角,实施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探明了沿途敌人兵力的虚实,查明了地形、道路、民情等,沿途做了大量政治宣传,为中央红军的突围转移提供了有利的群众基础。9月8日,红六军团收到中革军委训令,要求他们放慢行军速度,暂时在城步、绥宁、武冈山地积极行动,牵制更多敌人,与即将突围长征的中央红军配合行动彭映梅。在小水地区,被穷追不舍的湘军袭击,红52团与大部队失去联系,陷入敌军包围,遭敌居高临下猛烈火力射击,伤亡140多人,团长田海青壮烈牺牲,红18师师长龙云被俘,后在长沙英勇就义。10月7日,红六军团进入石阡县,原准备在甘溪休息,由于敌情不明,遭到桂军第19师、第24师伏击。广大指战员浴血奋战,打退敌人多次冲击。此次战斗,红六军团损失严重,伤亡500多人。突围后,红六军团主力又被湘、桂、黔国民党军24个团包围,分割成几块,完全陷入被动局面。之后,部队经过顽强苦战,最后突出重重包围。由于后来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路线基本上是沿着红六军团西征的路线行动的,萧克后来回忆说:“红六军团突围西征,比中央红军早两个月,实际上起到了为中央红军长征进行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发动湘西攻势,配合中央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26日,红三军、红六军团进至川黔交界的酉阳县南腰界召开了庆祝两军会师大会。会上,任弼时宣读了党中央为两军会师发来的贺电,宣布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阿努比斯公寓,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明确红二军团领导班子兼任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统一指挥红二、六军团的行动。接着,部队进行了整编。
红二、六军团会师时,中央红军已经冲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撤离江西苏区,开始向西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湘、桂两省国民党军主力调往湘南,参加围堵中央红军,湘西地区兵力薄弱,仅有新编第34师等部。红二、六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的行动,并创建新苏区,在任弼时、贺龙等率领下,于10月28日从黔东南腰界地区出发,向湘西地区发动了攻势。11月7日,一举袭占湘西重镇永顺县城,取得了湘西攻势的初步胜利。11月13日,国民党军新编第34师3个旅,逼近永顺城。红二、六军团领导人决定,采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作战方针,在运动战中将其歼灭。11月13日10时,红二、六军团主动撤出永顺城,向北撤退。敌人误认为红军怯战,便大军压境,加紧跟追。红二、六军团在县城北45公里处的十万坪地区设伏,并以一小部分兵力诱敌深入。11月16日下午,新编第34师两个旅进入伏击圈,红二、六军团立即从侧翼和正面向敌人发起猛烈冲击。顿时,整个十万坪谷地成了一片火海。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歼其大部,并乘胜追击,在龙家寨附近歼灭另一个旅大部,共俘国民党军旅参谋长以下2000余人,缴枪2200余支。11月18日,红军重占永顺城。
11月23日,中革军委电示红二、六军团:“我西方军(即中央红军)已过潇水,正向全州上游急进中。你们应该利用最近几次胜利及湘西北敌情的空虚,坚决深入到湖南的中部及西部行动,并积极协助我西方军。”贺龙和任弼时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和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挥师北上,继续发动湘西攻势。至下旬,占领了大庸(今张家界(000430,股吧))、桑植等县城及附近地区。12月初,红二、六团主力进袭沅陵未克,即沿沅江东下,12月16日,在桃源以北浯溪河歼独立第34旅1个团又2个营张艺媛,并乘胜占领桃源县城,后又围攻常德。此时,中央红军已经进入贵州东南部。12月18日雷阿伦吧,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作出决定,改变了原定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要求红二、六军团目前应留在常德、桃源及西北地域积极活动,以迟滞湘军向中央红军前进。为此,红二、六军团退出常德、桃源地区,向慈利、黄市、二坊坪、龙潭河开进。12月26日,在黄市、溪口歼敌一部,占领慈利县城。12月30日退出慈利县城,返回大庸、永顺休整。
红二、六军团在历时两个月的湘西攻势中,共击溃国民党军15个团,歼灭近5个团,控制了永顺、大庸、桑植县的大部和龙山、保靖、桃源、慈利、常德等县的一部,并在部分县建立人民政权和地方武装,为开辟和发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这一胜利,迫使国民党军从"追剿"中央红军的湘军中抽出3个师、由江西抽出一个师驰援湘西,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行动。”
开创湘鄂川黔根据地,策应中央红军北上
由于湘西攻势的顺利展开,红军除巩固已经占领的大庸、永顺、桑植3县外,还先后占领了龙山、保靖、慈利等县的一部分地区,扩大了新的根据地。一块以永顺、大庸、龙山、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苏区基本形成。这里是湖南、湖北、四川、贵州4省的边界地区,国民党的统治较弱,群众基础较好。在战略上,这里是进攻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的侧背,革命战争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威胁湘鄂国民党军阀统治的中心长沙和武汉,有效地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1934年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临时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和湘鄂川黔军区成立。12月1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作出了《创建湘鄂川黔边苏维埃新根据地任务》的决议,提出了建党建政、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地方武装、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壮大主力红军等各项任务。到12月底,除原有的黔东特区和鄂川边独立团地区的革命政权外,先后在永保县(永顺县大部和保靖县酉水以北部分地区)、郭亮县(永顺东北部)、桑植、大庸等县建立了县、区、乡党的委员会和政权组织,成立了龙山县临时县委和县革命委员会。随着各级党组织和革命政权的建立,在根据地内开始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并取得了较大成果。
在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同时,为了壮大主力红军,省委提出在3个月内扩大红军主力1.2万名新战士的任务。于是,在前方后方,党政军民中迅速掀起了一个扩大红军的热潮。到1935年1月中旬,红军主力成倍扩大,并新组建了第11、第17、第50等3个团,地方武装也得到了很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根据地内有游击大队(支队)36个,游击分队、中队200多个,共计1万余人。此外,还先后成立了慈利、大庸、永保、郭亮等县独立团(营)等武装队伍,并在省军区下建立了两个军分区,指挥各县革命武装。
经过艰苦创业,到1935年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区域,东起慈利县溪口,西至永顺洗车河窦唯烧车,东西长200余公里,北至桑植北,南到永顺石提溪,南北宽120余公里,人口约50万,共建立了9个县级政权、51个区级政权、230个乡级政权。与此同时,共青团、工会、贫农会、反帝拥苏同盟等群众组织广泛建立,在团结群众、支援根据地建设和革命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红二、六军团也在不断战斗中迅速发展壮大,达到3个师12个团约2万人,其中红六军团由7000人发展到1万人。湘鄂川黔根据地建成新苏区后,成为这个时期长江南岸苏维埃运动的重要战略区域。
湘鄂川黔苏区的快速发展,震撼了湘鄂两省国民党的统治。1935年2月,国民党军调集80多个团的兵力,采取分进合击,攻堵结合的战法,组织对湘鄂川黔苏区的“围剿”。苏区军民根据中革军委“决战防御而不是单纯防御,是运动战而不是阵地战”的指示,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的统一指挥下,转战湘鄂川黔苏区,展开反“围剿”斗争,相继取得了陈家河、桃子溪、中堡、板栗园等著名战斗的胜利,活捉国民党军纵队司令以下8000余人。至8月,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围剿”,巩固了苏区。蔡轩正《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这样记述:“这次反"围剿",红军根据情况变化,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经半年多作战,歼灭湘鄂两省国民党军大量兵力,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实行战略转移,最后完成长征任务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令蒋介石震惊不已。这时,中央红军已经胜利突破强大敌军的围堵,渡过金沙江、大渡河,进入川西北的懋功(今小金),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湘鄂川黔根据地便成了长江以南唯一一块规模较大的主要根据地,蒋介石把它视为心腹大患。1935年10月,调集130个团,约20万的兵力,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战略,从北起宜昌,南至黔阳(今洪江市),东自南昌,西至毕节的广大地区,向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新的更大规模的“围剿”。
1935年11月4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在桑植刘家坪召开会议,研究反“围剿”问题。会议认为,眼前强敌逼近郭跳跳,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供给也很困难,原地坚持已不可能。会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突破敌人的围攻线,转向湘黔边,在广大无堡垒地带和敌人进行运动战,争取在黔东创建新的根据地贾云哲微博。11月18日,红二、六军团正式下达了突围命令。19日晚,军团主力1.7万余人告别了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了艰苦的战略转移。20日,红六军团在大庸和溪口间的澧水北岸张家湾附近突破敌人防御,渡过澧水,又急行军75公里,于21日晚奔袭沅江渡口洞庭溪,渡过了沅江。随后,红军兵分两路我掌华娱,至1936年1月12日占领黔东的石阡、江口地区完齿猪。1月20日,红二、六军团放弃在石阡、江口地区创建苏区的计划,继续向西挺进王筱翠。2月2日渡过乌江上游鸭池河,进占黔西县城,接着于黔西大定(今大方)、毕节地区进行群众工作。
1936年2月下旬,红二、六军团向安顺地区转移,因敌人已在前方布下重兵,遂改向乌蒙山北麓前进。3月2日至29日,红二、六军团在威宁、镇雄、昭通、彝良一带的乌蒙山区进行了千里大迂回,与10倍于己的敌人展开回旋战,并在以则河、得章坝等战斗中给敌以沉重打击。之后,两军团迅速转兵云南。在向滇黔边转移过程中,针对敌人多路逼近,迂回包围的实际,红二、六军团组织部队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南,与追剿的国民党军展开回旋战,搞得敌人晕头转向。1936年3月30日,根据中革军委指示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红二、六军团决定放弃在滇黔边创建根据地的方针,渡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31日,红六军团撤离盘县,向北转移。在取得六甲阻击战胜利后,4月25日至28日,红二、六军团分别从云南省西北部的石鼓、巨甸两地渡过金沙江,向北挺进,接连翻越几座大雪山,于7月2日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合后,红二、六军团根据中革军委的电令组成红二方面军,并将红32军(原红一方面军第9军团)编入,成为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组成的方面军。两部会师后,张国焘继续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红六军团领导进行了坚决抵制,王震坚定地说:“我们这个部队是井冈山的,是毛主席领导成长的,不能反毛。”7月11日,红二方面军由甘孜的东谷出发,开始北上,在红四方面军左纵队之后跟进郑佳君,穿越茫茫草地,于8月初到达班佑、包座地区。8月间红二方面军进入甘南,之后,发动成(县)徽(县)两(当)康(县)凤(县)略(阳)战役,于10月22日,冲破国民党军拦截,到达静宁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完成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任务。从1935年10月19日,红二、六军团主力告别湘鄂川黔根据地,到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红六军团的长征,又历时11个月,行程8000余公里,转战湘、黔、滇、康、川、青、甘、陕8骆伟科省,进行大小战斗近百次,攻克城市30余座。
在历时两年多的长征中,红六军团指战员怀着坚定的革命理念,发扬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机智灵活,顽强拼搏,战胜了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经受了自然界各种艰难险阻的严峻考验,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最终夺取了长征的伟大胜利。1936年11月,毛泽东在陕西保安会见红二、四方面军部分领导时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付出了大代价,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
红六军团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第120师359旅,解放战争时期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后随王震进军新疆,成为新疆军区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这支英雄的红军部队担负起卫国戍边的伟大任务,始终牢记职责使命,传承长征精神,忠实履行戍边维稳使命,为西部边疆的稳定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备注:作者单位为新疆军区政治工作部编研室)
来源:「范进军 李朴 李海生」;值班编辑:陈龙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