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8年09月04日
陕西省兴平市收藏大家 【人物春秋】刘久桢:中医文化-四川省老教授协会

收藏大家 【人物春秋】刘久桢:中医文化-四川省老教授协会

刘久桢为四川省老教授协会传统文化研究专委会常务主任
刘久桢:中医文化 收藏大家
高级记者黄基秉

中医主治医师刘久桢
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何泽兵,是四川省老教授协会传统文化研究专委会主任、天府画院执行院长,是著名蜀派留青竹刻传承人和雕刻大师安彦良和,也是丹青高手,他多次向我推荐,抽时间去采访一下成都久桢堂掌门人刘久桢医师。院长力荐,必有道理。戊戌年春节前,我专门安排时间去到坐落在蓉城九里堤西南交通大学南大门对面社区里的“久桢堂”,采访了堂主刘久桢中医主治医师。
令记者意外的是,久桢医师不像一般的巴蜀“郎中”,其仪表堂堂,身高1.82米;身板挺直,气宇轩昂,浓眉大眼,鼻正口方;鼻梁上架着一副黑色方框眼镜,一口流利的略带山东口音的普通话,颇有亲和力,陕西省兴平市浑身散发出一种正能量。
却原来,久桢老师1978年出生于山东烟台,后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移居四川攀枝花,在这座英雄花盛开的城市度过了幼年、童年、少年时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久桢身上便有了英雄树的挺拔,木棉花的红艳,金沙江的激情,“弄弄坪”的精神。(注:“弄弄坪”为周恩来总理当年考察渡口时楚笑笑,选址建设攀钢基地时的口语)
立志中医 传承中医文化
2015年10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刘久桢接受成都地铁传媒采访
早在1954年,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就指出:“重视中医,学习中医,对中医加以研究整理,这将是我们祖国对人类贡献的伟大事业之一。”毛泽东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中国对世界有很大贡献的,我看中医是一项。中医尽管有些道理还说不清,但行之有效就是真理。”
这就是伟人的眼光、伟人的格局、伟人的气魄。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屠呦呦是全球诺贝尔医学奖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邓楚涵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刘久桢接受四川在线采访中医文化和中医古针法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说,得益于屠呦呦等3位科学家的贡献,千百万人得到了对症治疗的药物,这一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他说:“屠呦呦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她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屠呦呦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
这就是中医的神奇,这就是中医对世界人类的贡献,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就是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国的伟大!
中医的历史,可以上朔到先秦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长达1800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基础。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如阴阳、五行、周易、八卦等等,在哲学体系影响下发展出了中医中药学。可以说中医拥有的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其与西方医学最重要的不同点。
当人们开始懂得把从生活中学来的自救知识积累成一套医疗理论的时候,西方原始医学和中国原始医学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样的。有西方“医学之父”之称的希波格拉底指出,自然界由“四元素”组成,即火、气、水、土产生万物的运动变化。
刘久桢为即将出国的大学生讲解中医文化
在中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就概述了天体运行的“阴阳”规律,和地上万物生成的“五行”规律,表现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四元素是朴素的唯物论,五行则是抽象的辩证法,显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先进。
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天、算、农、医是发展较早,且内容丰富、自成完整体系的传统文明。而在四者中,中医又是唯一未被近代西方科学所取代桐华作品集,在民众生活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者。
1998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一次沙龙交流会上,一位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医学者谈到,源自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中医正被西方医学界所诟病,西方医学界人士甚至表示,中医西用的水平已经超过中国水平,更有一些西方人士叫嚣中医的始祖在西方……这一番言论对于参会的许多中医药大学学生来说,或许就是一场茶余饭后的谈资,左耳进、右耳出,会后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然而这番言论却激怒并改变了一个大学生的人生轨迹,这个人就是正值大学三年级的针灸专业学生刘久桢宿青平。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一位要好的同班同学腹泻不止,刘久桢便尝试根据自己所学的中医药知识给同学配药服用,竟然神奇地止住了同学的腹泻。小试牛刀,初获成功,自此以后,久桢更加喜爱中医学,立志要当一名优秀的中医师,重振中医世家的美名。
刘久桢接受央视10台《中医文化传承大师》栏目采访
1995年,高考上线后,刘久桢果断地填报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并顺利进入中医药大学的针灸专业。现存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原为18卷,其中9卷名为《素问》,另外9卷自唐代以后名为《灵枢》,而汉晋时被称为《针经》,乃专门阐述针灸的传世巨作。《黄帝内经》将针灸所用的针分为9大类,而刘久桢的名字“久桢” 竟然神奇地与其谐音,这在后来还演绎出不少趣事来。
上大学时,老师讲课说到“黄帝从南方来,带 9 针……”,同学们就转过头去,看着他笑,因他个子高,总是坐在教室后排。久桢并不记得父母给他取名的用意,他风趣地说或许这就是天意吧,冥冥之中自有上天安排要他从事中医。
不忘初心 收藏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商友世界,中医文化藏品自然丰富多样。但这些藏品大多散落于中医郎中手里或平民百姓家里,要搜集起来,困难可想而知。1998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读大三的刘九桢同学,萌发了收藏中医文化的初心,因为从他爷爷一辈往前,三代行医,算得上是中医药世家。受祖上中医药世家家风之熏陶,耳濡目染,久桢自小便喜欢听大人们讲中医的故事,阅读中医方面的书籍。
五年寒窗苦读,奠定针灸基础。2000年大学毕业后,刘久桢先后在多家公立大医院的针灸科室工作。大医院条件虽好,但按部就班,周而复始,让久桢感觉总不痛快,而条条款款的束缚更让他感到憋闷。“一天, 一个农民大爷来看病,其实杏林纪事,稍有常识的医生都知道问题在哪儿,并不需要繁文缛节的例行检查就可以施治,但是……”,他欲言又止。于是,崇尚自由更崇尚理想的他从大医院辞职了,心甘情愿在社区开办了属于自己的针灸诊所——“久桢堂”。开始之时,生意清淡。因为很多病员看到久桢的名字,以为是一位老中医,但见到本人后,发现医生竟然如此年轻,俨然一个帅哥,基本都会将信将疑。但是扎实的针灸基本功以及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让很多病员在他手下针到病除,逐渐地,久桢的名气开始不胫而走、声名远播。
中医文化藏品
中医文化藏品
实际上,在“医生越老越吃香”的传统观念依然占据着民众思想的社会环境下,从医学院校科班出身的医生,大多数都进入了公立的大医院,而不会选择过早创业,即使要创业,往往也会等到退休或者在年龄较大时而为之。相对而言,年轻的刘久桢无疑具备了相当的胆识与魄力。
于是年轻的久桢医师一面行医,一面收藏中医文化,二者相得益彰,光阴荏苒,竟坚持了二十个春夏秋冬桂平人才网,至今乐此不疲。久桢说,应该感谢读大三时那个海归医学者对自己的“启蒙”,是海归医学者的话激怒并改变了刘久桢,点燃了一个风华正茂的中医药大学学子收藏中医文化的初心。“尽管国外在中医运用上追你好辛苦, 可能比我们高明, 但中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中医文化怎么可能是源起于外国?无耻至极啊!”血气方刚的久桢怒火中烧,他想做点什么,以示回击。
从小就喜爱收藏的久桢(以前收藏钱币), 立即想到了收藏中医文化方面的藏品,只有收藏和保留并传承中医历史文化,才能留下中医是属于我们泱泱中华的铁证。但是如何着手中医文化收藏,与刚开始收藏的人一样,久桢也是两眼一抹黑。路是人走出来的,办法总比困难多。聪明的久桢立即想到了参观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并向老中医老教授们请教,启发收藏思路。很快,在久桢心中构建起了收藏框架——中医器械、中医善本、中医文史三大体系。
但是收藏这条路并不好走,能坚持走下去,既要付出体力,又要付出财力,需要收藏者自己和家人具有奉献精神。起初,久桢是从收藏一些丹药瓶开始,由于不懂行情,他曾花 800元收购了一个普通的丹药瓶,请教老师后方知其收藏价值并不高,交了不少学费后,慢慢才开始懂得行情,中医文化收藏方走入正轨。
2003年,久桢打听到一位藏家手里有一部中医古籍文献,查看后确定为真品。为将此真品收为自己的藏品,久桢花了三个月时间去与藏家品茶、饮酒、聊天、交朋友削板军霸,俗话说,心诚石头也会开花,最后感动了藏家,以几千元价格收入囊中。2009年倪介祥,久桢的一个病员来治疗时说起,他家有一个药罐子,是“同仁老铺”专门定制的,为收藏这个药罐子,久桢免收了该病员几十次的针灸康复治疗费,最后该病员将此药罐送给了久桢医师。
作为一名中医科班毕业的大学生,久桢的中医文化收藏是在节衣缩食的情况下进行的,凭着对中医文化的执着,不惜花费许多精力和金钱,硬是靠个人的力量,将传统中医文化的体系逐步收藏起来。“他收藏东西很大方,而且只收不卖,有时候家里经济很紧张,他仍然一意孤行坚持收购。本来嫁一个医生想日子好过些,没想到同时也嫁给了一个收藏家,也管不住他对收藏狂热的心。 ”久桢的爱人唐女士平静而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如果不是收藏中医文化,我家的日子可以过得很舒坦。”刘久桢说。他看见好的中医藏品,即使口袋钱不够,也会想到使用分期付款的办法购买。由于久桢收藏的执着和大量的收藏,成都收藏圈的人也信任他,同意分期付款。而一些圈内人士见他如此真诚,也会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卖给他一些中医藏品,比如蒋福元、孔路原等人就曾给予过他很大的帮助。当然也有一些商人知道他的爱好,而故意卖高价给他。尽管如此,久桢也无怨无悔。
中医丹药瓶藏品
记者环顾刘久桢的家,映入眼帘的几乎全部是琳琅满目的各式中医藏品。墙壁上挂着清代明堂针灸全图等数幅清代针灸挂图;沙发左手边的案桌上排满了各式中医器械:包括旧石器时代的石针(别看是石头制成的,却锋利无比,用力一划,数张报纸顿时被划破); 新石期时代出土于沙漠的骨针(别看看起来像木头, 实际乃象牙制成);以及铁针,铜针等;唐朝的骨梳,唐代的药杵;宋朝的陶瓷制药郎中像、瓷盏; 清代的金银针、药匙、丹药瓶等;沙发右首靠窗平台上排满了古籍善本、药秤等。沙发对面的桌子上,居中的是一尊明代木制药王孙思邈坐虎针龙的塑像。久桢告诉记者,这是他从云南购得的一尊宝物。相传唐代名医孙思邈曾经从老虎口中拔出骨针,为苍龙针灸治病,为感恩,此后龙虎便成为药王的座驾。
桌子上则放满了丹药瓶,有明代的也有清代的。久桢拿起一个丹药瓶给记者解释:“你看这是一个清代的春药瓶,瓶正反两面分别绘制了精美的男女交合图,这也算是比较珍贵的丹药瓶了。” 他又拿起一个歪嘴的丹药瓶,告诉记者这也算是罕见的形态了。
桌子左边则放满了中医文史类的纸品,比如民间药方,医药广告等。如今刘久桢所收藏的中医器械数量达到 500 余件邓洪军,套书 100多套,残书 200 多本,文史类 1000 多件。其中器皿类有700多件,最早的有史前文化时期的;广告、处方签7000余件,最早的出自元代。由于藏品众多,久桢便分散存放在父母家、亲戚家、朋友家,自己家里也有不少藏品。
为了圆梦 中医就是生活
20年来,刘久桢参加工作和后来自己开中医诊所挣来的钱三分之二都用在了中医文化收藏上,前后相继投入了近200万元。久桢说,看到一些同学和朋友挣了不少钱后,购别墅、买豪车、出国旅游、高消费时,自己一点都不羡慕,不忘初心,默默收藏,怀揣理想,自得其乐。久桢一边行医,悬壶济世;一边收藏,为着理想。久桢说,收藏中医文化,既丰富了自己的中医历史文化知识马吉亮,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格局,启发了行医思路,又提高了针灸治疗水平。
刘久桢讲授养生文化
刘久桢在成都市收藏协会讲解中医文化
刘久桢将中医古籍上的知识,运用到现在的临床治疗中,比如古代的一些针法,古代的一些膏药配方,不少已经失传,从典籍中整理出来,学习研究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发扬光大,为当代患者治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久桢认为,中医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中医。人类离不开医生,中国人离不开中医。在实践中,久桢发现,不少老中医,实际把脉问诊还行,但说起中医文化,却知之甚少蔡甲。一般老百姓,对传统中医文化则知道得更少。久桢收藏中医文化的目的,就是要让国人乃至外国人认识中医的魅力,知道中医的伟大。
刘久桢的理想是建一个中医博物馆或者养生馆来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中医文化,如果不能实现,那么他将捐出所有的藏品,回馈给社会。作为天府之国私人传统中医文化收藏第一人,其精神难能可贵山黄鳝,其事迹可圈可点,其功德高尚无量。久桢已经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中医文化收藏的漫漫征途,二十年如一日,永远在路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记者深信,有志者,事竟成,久桢的梦,一定会成真!


图文编辑 | 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