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8年08月17日
英雄联盟演员表留念或悲伤:武冈凌云塔下即将逝去的风景?-水云生文化

留念或悲伤:武冈凌云塔下即将逝去的风景?-水云生文化


武 冈 师 范 余 影

2017年上学期结束后,武冈师范学校正式宣告终止教学,她与湖南邵阳师范学校、邵阳市艺术学校、邵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昔日热闹的校园一片沉寂。入得校门,沿笔直的林荫大道走进去,遇到两位买菜归来的老人坐在凌云塔下的林荫道边歇息纪然冰。他们是该校退休多年的老师。现任老师和学生都走了,唯有他们依然留守在这座依然美丽的校园。

(与武冈师范大门相距约200米的凌云塔)

(凌云塔塔影下歇息的师范退休老师)
1一段令人心酸的逃难历史
武冈师范创办于1936年。是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创建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旗下的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她的前身为国民党省立衡山乡村师范。
1936年,日军逼近,晏阳初和他的平民教育总会同仁被迫离开河北定县南撤至衡山县继续搞实验县,创办了衡山乡村师范学校,注重乡村建设,专门培养乡村小学教师和社会教育人才。由时任平教会社会教育主任汪德亮任校长。
1938年,日军进逼武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被迫迁往武冈,改名为黄埔第二分校。与此同时,衡山乡村师范学校也开始了她的迁徙之旅。首先由衡山迁往衡阳西乡渣江,一年后不得不又迁往新宁县。因为有黄埔军校在武冈,就等于有了一支部队的保护。1941年1月衡山乡村师范学校正式移址武冈。
解放后,1953年改名为湖南省武冈师范学校,面向邵阳全境招生,文革时期学校受损严重。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学校有了新的长足发展。
2000年中师停招后,学校走向转型,形成集普通中学、中专、大专、函授专、本科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办学格局。成为了“邵阳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2001年9月,省教育厅把武冈师范确定为湖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学校”,承担着在职骨干教师脱产培训和成教专、本科学历教育职责。
武冈师范从1941年落户武冈至今办学76年真丝太极服,为湘西南大地培养了三万余名小学教师,优良的办学传统、辉煌的办学历史、突出的办学成果使学校享誉全国。笔者的启蒙老师,小学老师,几乎大多是从武冈师范出来的。而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发展,武冈师范已与其他学校合并,升格为高等专业师范学校,武冈赧水边上的校园即将成为原附小红星小学的校园。
我的母校不是武冈师范,而是与之一墙之隔的武冈三中。那时,课余常常和同学们徜徉在武冈师范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三中毕业后就没有去过武冈师范。一晃二十多年过去,武冈师范的点滴仍然记忆犹新。当时对武冈师范的历史并不了解,一有时间就朝师范校园里跑,我们欣欣然向往着那挨河边矗立的凌云塔,那塔下幽深的林荫道,那宽阔热闹的体育场,那神奇的风琴楼等等。
至今,对武冈师范依然心存一份不是母校却胜似母校难舍难分的情愫。在这个开学季,2017年教师节的上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武冈师范昔日的校园,重履当年青葱少年的脚步。
2一幅隐藏深厚人文的楹联
我忐忑着,心想久别二十多年的武冈师范还是以前的那个模样么。走进大门,眼前的景象让我微微一惊:今天的武冈师范已经今非昔比。
进校门,长长的林荫道笔直延伸到凌云塔脚根。葱茏的树木仅留一线天蓝,斑驳的阳光从塔后斜落,将古塔倩影投射在宽阔而平坦的林荫道上。
沿林荫道往凌云塔方向前去二三十米,左侧有一道小门通往艺术楼。这道门只是象征性的开了一个口子,两侧门柱上镌刻了一幅高深莫测的对联。

当代需人才大目老师,正望着岣嵝峰七十二般云气;自家定功课,莫等他清凉寺一百八下钟声。
这幅对联出现在这里,似乎有点莫名其妙,武冈没有岣嵝峰,也无清凉寺,其实是与武冈师范的历史有着深远的联系。它出自清末湖南著名学者吴獬之手,清光绪十九年(1893),士绅公在衡山县城北琵琶洲创建了一座名研经书院的学堂。吴獬被聘为这里的主事先生,他写下了这幅对联以庆祝纪念书院的诞生。而这所书院正是“省立衡山乡村师范学校”的前身。衡山乡村师范学校在衡山只存在了两年,因日军的逼近而被迫转移,几经周折最后在武冈落脚。
这幅对联道出了研经书院的创办目的和办学特色,显然透露出清末民初改良主义者革命思想的光芒,给人一种十足的正能量感。这幅对联出现在这里姬发的老婆,还是对武冈师范这块土地上原有的历史人文一种呼唤和深切怀念。因为1941年以前,这里曾是旧文昌宫的遗址。
古时,文昌宫是供奉和纪念文昌帝君的地方,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这里位于古城武冈东郊,交通方便;正对云山七十二峰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美景,又有三座古塔和东塔寺的陪衬。
东塔寺旁有明末抗清忠臣傅作霖墓,1941年7月,武冈县忠烈祠在傅作霖墓前落成,县城各界举行隆重的“阵亡将士牌位”入祠仪式。这里不仅文风振兴,原本就是一处文化人汇聚的场所,而且是英灵的栖息地,正义凛然、浩气长存的居所。
选择在这里兴建师范学校,也许是上天的旨意。

(图为武冈师范教学大楼)
武冈师范还注重对国学等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教学楼大门两侧分别镌刻“问远”“曰迩”两字。此四字出自扬子法言·问明卷,与“四书五经”《中庸》中的一句警世名言:“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意思相近,要想致远务必从近处开始;这和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有异曲同工之妙米冈宽纯。在这里也突出告诫学生们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安心学习,扎根乡村之意。

(图为镌刻有武冈师范校训的校园假山小景)
“厚生立学 厚德树人” 是武冈师范的校训,蕴涵了办学宗旨、办学特色,也体现着治校理念、治校方针。厚生,体现了晏阳初创校时“民为邦本”、改造乡村的教育思想。厚德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要求教师以德育人,二是要求学生德才兼备。武冈师范是乡村教师的摇篮,师生只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不辜负研经书院的初衷,不辜负教育的使命。

(图为武冈师范校园中心公园)
3一位永远坐在这里的百岁老人

(坐落在武冈师范校园内的晏阳初塑像)
1941年,湖南省立衡山乡村师范学校落成,正当黄埔军校二分校主任李明灏协助刘公武治理武冈卓有成效之年,他们创办的《战斗日报》和《武冈月刊》给整个武冈带来勃勃生机,让武冈以及周边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武冈人民抗日情绪高涨,师范校园也在革命主义思想的熏陶下,表现出催人奋进的一面:
“云山耸翠,
资水流长,
天然的佳境是我们理想的教育乡。
我们生活在田园里,操练场,
是农夫幽灵蛞蝓,是士兵,
也是改造社会的健将。
我们的武器有笔杆,有枪杆,更有锄杆,
三杆齐下,勿怠勿荒,筑成巩固的国防,
继往开来,转弱为强。
救国的责任,一双铁肩尽堪当。”
这是当年乡村师范师生天天必唱的校歌,据说此歌词为在此任教的著名诗人艾青所填,确切反映了当年的师范校园整体精神风貌。歌词也体现出了晏阳初先生的民本教育思想。他认为要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提升国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团结力。并以公民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提升公民的公民意识、自主意识、自律意识、自尊意识,从而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

(武冈师范校园内晏阳初先生座右铭手迹)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晏阳初先生的座右铭,而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是他培养适用人才改造社会的特点所在郑秋萍,也正顺应了研经书院改良主义的初衷。其实是一种敢于推翻封建残余传统思维革命精神的绽放。笔杆,枪杆,锄杆,杆杆有力,救国救民,铁肩来担当。当年师范毕业出来的学生们胡寅寅,大多成为农村扫盲运动、抗日宣传的积极分子,为全面抗战和武冈、邵阳等县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尽管晏阳初先生没有来过武冈,就连该校的首任校长汪德亮先生也没有,但是后来的学校领导者却一直坚守先生的民本教育思想,要求学生们扎根山乡、敬业求实,品学兼优,为人师表,献身教育……,营造了闻名遐迩的优良校风。为纪念和弘扬晏阳初先生,当局在此塑造了先生的雕像,留下他的音容笑貌,赋予了这座延续了七十多年的乡村师范学校灵魂。
4一座以诗人的名字命名的亭

(图为著名诗人艾青写给武冈师范的题字)
当年大宋绯闻录,艾青与阳向阳等一批进步教师是衡山乡村师范的主要教员,他随衡山乡村师范辗转到武冈以后,被武冈赧水河畔三塔一线的“象外奇观”所陶醉,他常登凌云塔上,看资水悠悠,观云山巍巍。他与塔窗外的流云对话英雄联盟演员表,向天空倾吐炽烈的心声。国难当头,诗人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这里,他诗情亢奋,诗如泉涌,连续写出了《向太阳》、《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黎明的通知》、《旷野》等激情长诗和不少短诗。鼓舞和激励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参与抗战斗争。
艾青在武冈只呆不到一年时间,不久就随一批文艺界人士去了重庆,投入更激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他在重庆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后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峰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集。
1986年,学校派许新民老师到北京看望诗人艾青。他依然记得在武冈的情景,得知武冈师范发展的很好、培养了大量乡村师资人才,他甚为高兴,为学校题写了“桃李满天下”五个大字,以为勉励。
艾青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激情四射的爱国主义战士,他用笔杆、蕉取正义和豪情,挥洒光亮,成为数代人理想的明灯。作为师范的老师,他是“以德树人”的标榜,为了纪念和弘扬艾青的革命精神,学校在校园中将他的题字镌刻在花园的石壁上,还修建了一座金黄色的小亭豪门囚情,也许是全国唯一以诗人的名字命名的亭子,可谓武冈一道独特的近代人文景观。

(图为为纪念著名诗人艾青而修建的“艾青亭”)
5一棵为一栋琴楼而生的树
武冈师范艺术楼西端为独特的琴楼,她的独特,在于五边形的设计。每层设有22间琴房,每间4平方米左右,可安放两台风琴,每间房有独立的窗户,窗户外墙都有隔音墙跺凸出,可减少彼此间的干扰。整栋楼共五层,同时可供220名学生练琴。可以想象,两百余台风琴同时演奏不同的曲子是多么令人震撼的事!然而,这栋环形的建筑中间只有不足百平米的空地,一棵高大的银杏树独立其中。
在我的记忆中,这棵银杏树在20年前就是这个样子。她枝繁叶茂,整个树冠遮蔽了这栋筒子楼的上空。现在,她的绿冠已高出六层楼,总高度估计超过30米。不知道这栋楼建于何时,想必这棵树在建楼之前就已在此生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或许,与她相隔不足200米的凌云塔也不过如此之高。
无数个热爱音乐的花季少年从她脚下出出进进,她们在这里勤练演奏技艺,将银杏树的叶子连同心底的秘密收藏在笔记簿中。她用孤独的成长告诉学生们学会坚守和奉献。她们一个个成长为乡村老师,用她们的知识和技艺给贫穷落后的山村儿童带去欢乐和七彩阳光。

(图为设计独特的武冈师范艺术楼)

(图为武冈师范艺术楼琴楼环绕的银杏树)
小学三年级,我从天鹅白云村小转入水浸坪中心小学。我们班的班主任邓环球老师就是音乐老师,她演奏风琴的动作非常娴熟,邓老师人长得漂亮,也很温柔,她演奏的曲子优美动听,一到我班上音乐课的时间,往往让我们激动万分。
学校仅有一台风琴,储世新每天在各班之间轮回使用。我们一周只有两节音乐课,自告奋勇抢着去别班抬风琴成了一件十分荣耀之事。我们喜欢风琴里飞扬而出的音符,跟着邓老师唱歌,那是多么幸福快乐之事!我们喜欢风琴,在老师偶尔走出教室的当儿,我们会围上风琴,踩的踩,弹的弹,虽然都是乱弹一通,却快乐无比。

(图为武冈师范琴楼中的老风琴)
那时,我们不知道也不去关心老师是哪里毕业的,只晓得老师和我们在一起也是快乐和幸福的。她教我们唱歌,用风琴伴奏,大家看着她的眼睛,越唱的响亮,唱的整齐,她的眼睛里就泛起特别欣喜的光亮。后来才知道,老师是武冈师范的毕业生,肯定在这里练过几年的风琴。邓老师受过老银杏树无言的教诲,我们也是她间接的受益者。她跟那个静静坐在校园里的石像老人晏阳初先生一样,永远守望着这片静静的校园。
现在,武冈师范毕业的人分布五湖四海,正真的桃李满天下,而学校却正式停办了,对武冈师范心存感恩的人们,再不到美丽的校园去走走、看看,大抵以后就难有找回当年感觉的机会了,莫不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还等什么呢?

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侵权必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晋嫣吧,异议,合作
联系微信:yunshige2014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