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历史剧《军师联盟》中的古诗文,你怎么评价?-中华诗文学习
杨修在台上潇洒地踱步:“刘公子既然发问,在下就多评几句。当世第一等诗人,为曹司空与其子曹植!司空之诗,古直雄健,甚有悲凉之气,气吞江海,睥睨天下;曹公子之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粲溢古今,卓尔不群。此二君之诗,如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若司空升堂,曹公子入室,如阁下与王粲诸君,可坐于廊庑之间矣!”他一番高论,引得台下人一阵鼓掌叫好之声。
刘桢字公干,建安七子之一,名气没有建安七子中王粲、陈琳那么大,传世的作品也较少。与他同一时期的还有光芒四射的三曹父子。他们风格各异而都能彪炳文学史,因此这段评论确是深知刘桢而可以引为的论的。不过这段话不是杨修所说,也不是编剧所创,基本上是化用自南朝钟嵘的《诗品》,原文主要是评价曹植之诗神采飞扬:
魏陈思王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刘雨凯,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曹植生前曾为陈王,谥号“思”,所以后世经常称他为陈王或陈思王。景阳是张协的字,他与其兄张载、其弟张亢并称“三张”,《诗品》中钟嵘将他的诗定为上品。潘、陆则是分别指潘岳和陆机。不过与《军师联盟》里杨修认为刘桢的诗只能算二等不同,钟嵘认为曹植虽是入室,刘桢却也登堂,差得并不多,而且比张协、潘岳、陆机都要好。所以《诗品》中刘桢的诗也被定为上品。
杨修的评价中提到了曹操、曹植,却没有提到曹丕,一方面是因为一直以来杨修就是站队曹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曹丕的诗本身与父亲和弟弟不论是题材还是风格上都有差异。小说中行文至此,曹丕的志气尚未显露,引用的诗文中还没有他的作品。作者在其后的剧情中用了一首汉代无名氏的作品正式向读者揭开曹丕心中的志向:
“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曹丕言语里的温度又冷了下来。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旁人不说,这其中的荣枯冷暖,公子心中不知吗?”
曹丕叹息一声:“‘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父亲宠爱子建和冲儿,司空府中人人都看得明白,他们或媚我,或惧我爹,人人都不愿对我直说。”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这四句暗示曹丕心中有志却不能申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处境。这首打动了曹丕、让他说出自己青天凌云之志的诗是汉代古辞《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乐府诗选》注这首诗是东汉的古辞,配《饮马长城窟行》的音乐演唱,本身和长城并无关系,主要讲的是思妇和征夫。但诗中“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几句,讲人生的某种理想、某种心绪,每每梦见,却可望而不可即,是极有普世意义的。司马懿教郭照背了后面这几句,暗示曹丕之处境,而熟读古诗的曹丕不可能不知道前面这几句,因此他就知司马懿要同他讲的,正是他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之后司马懿经历种种,半推半就地站队曹丕,这时候出现了一首对《军师联盟》全书而言几乎是具有主题意义的诗:
曹丕道:“我明白,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仿佛沉溺在冰冷的河水中,每一寸骨头都冷。青天在上,黄土在下,但我都够不着。公无渡河,公竟渡河,究竟如何,才能渡过这条河?”
说这句台词的时候,电视剧里的曹丕和司马懿站在雾气朦胧的山水之间,眼前是江水滔滔,身后是前途茫茫,曹丕的这个发问,在这里几乎有了叩问人生终极困境的哲学意味。这首《公无渡河》其实句子非常简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小说中荀彧问曹丕可知这首诗写的什么,曹丕说“是有一狂夫欲渡河,其妻阻止不及,狂夫堕河而死”。传说的情节也大致如此特索洛,据说是朝鲜一个渡头小卒早晨见一个老翁披发提壶,横渡河流。老翁的妻子在后面制止他,但是老翁仍然执意渡河,最后被淹死。他的妻子便用箜篌弹奏了这首歌,然后也投河而死。看起来是一个普通的歌谣,但在之后的情节中屡次提及,贯穿全书始终: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这条河再凶险,我们不是也渡过来了?”
“此河非彼河。”
曹丕握住司马懿的手:“反正我也已经蹚进去了。与其让这股洪流把我们的人生都席卷撕扯进去,不如我们一起,全力以赴,互相扶持,争一次过河的机会。”
司马懿原本固执地向门外走去,听到琴声,又疑惑地站住脚,转身轻声问:“姑娘……你弹的是《公无渡河》唐若昕?”柏灵筠边弹边轻笑:“公无渡河,公竟渡河,这世上能渡过河的,又有几人。妾恭喜中丞大人,逆流而上,平安渡河。”
钟会摇头说道:“圣人?君子?那些话,不是对你我说的六车拳西,听过老师的那首曲子,《公无渡河》吧?我们过了河,上了岸尾关优哉,就再也做不成君子了。我们要比老师的目光更长远!”
作者看中的,大约就是这首诗、这个故事的背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及又该如何为之的含义。这个问题不仅摆在小说中各个角色的面前,也摆在所有人面前。
只是一开始面对这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司马懿其实是拒绝的。他宁愿自己轧断双腿,也不愿接受曹操的征辟,家人抬着他到曹操府门外:
曹操大笑:“于司空门下驰然高卧,正古歌所谓‘帝力于我何有哉’者乎?”
这句“帝力于我”也是原著小说第四章的标题,出自古歌谣《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传说这首歌谣是在尧的时代,天下太平,百姓相和,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唱出的。虽是普通的句子,歌颂的也是普通的生活,却正是因此才显示出对于“帝力”那种隐隐的藐视。而以日常自然的生活理想对抗来自上层的政治力量,正是当时司马懿的态度。这其中对于“帝力”的小小藐视,又是曹操对司马懿之不敬的暗示。
只是人生并不如意,即使轧断双腿,司马懿还是被逼出仕,不过曹操刻意打压,让他去做了马夫。小说里一起被打压的还有曹丕,他几乎是在被迫的情况下娶了甄宓。甄宓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小说和电视剧中表现的汉末婚俗却颇为新奇:婚礼当天新娘以扇遮面。只是甄宓的扇面写得却并不好:
曹丕上前,轻轻用手按下团扇。甄宓原本含着羞涩,看到曹丕目光中的哀痛,不由一惊:“公子……”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别用团扇,那个写《团扇诗》的女子,下场并不好曲佑良。
在小说里,这是一场注定是悲剧的婚姻,而一开始,作者便以这首《团扇诗》奠定了基调: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首诗《乐府诗集》中记载名为《怨歌行》,相传是班婕妤所作,因为是咏团扇,所以又叫《团扇诗》。班婕妤是赵飞燕时代的妃嫔,在赵氏姐妹入宫之前是汉成帝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她聪明贤惠,不仅懂得诗词歌赋,也十分大气知进退,在她盛宠的时候还有汉成帝要和她同乘一车而被她规劝的故事。只可惜赵氏姐妹入宫后她受到冷落,传说就是这时写了这首《怨歌行》。但诗歌写得好却不一定能重新赢回帝心,班婕妤日渐老去,最后被要求去汉成帝陵园守墓,在那里孤独终老了。这样一个妃子的这样一首诗写在新婚的团扇上,也难怪曹丕觉得不吉。最后果真一语成谶,“恩情中道绝”,甄宓与曹丕半世怨偶,最终都不能达成互相谅解。
也正是这桩婚姻,激化了曹丕和曹植之间的矛盾。小说中对曹植的着墨并不多,但看得出曹子建赤子心肠,只是不适合为君。作者选择了潇洒磅礴的《白马篇》作为他性格的注脚: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黄瀛漩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叛锋,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首诗是曹植的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出现在他为父壮行的场景中,不仅积极昂扬适合远征之人,而且坦率潇洒直言自己的建功之志。曹植心中的少年天真蓬勃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曹植深受曹操疼爱于史有载,曹操本人性格豪迈而极有魄力,自然欣赏这样的儿子。只是他没能庇护曹植一世,英雄也会有暮年,也会走到终点。曹操这个人物在电视剧中演绎得极富魅力,作者也给了很多有匠心的场景和剧情来展现人物,例如曹操暮年时大宴,没有按照一般的套路唱“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大约是太苍凉了,不能给曹操光辉的一生画一个灿烂的结尾,所以作者选择了大气的《短歌行》。这段烈士暮年的戏在书中写得极为动人:
岁月逝,忽如飞,年轻人成长是如此得快,那些属于曹操的峥嵘岁月,将远去了。头顶的半轮明月在湛蓝的天幕上放着幽冷的光。曹操忽然大笑一声,拿过身边将士手中的槊来,边舞边歌。他唱着:“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歌声越来越大,是千万将士在一起合唱,整个洛阳城为之震动。然而曹操忽然身子一晃,长槊落地,被身边的宦官扶住。阶下的万千将士还在继续高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的一生结束在华丽高昂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中,这才是一个壮士的谢幕,一个英雄的句点
不同于父亲和弟弟的开阔爽朗,后来接受禅让、登基为魏文帝的曹丕在题材和风格上都偏于温柔敏感。书中第一首曹丕的诗出自于仰慕他的郭照之口:
司马懿一愣:“她不同意?”
“她说不找到弟弟,不想谈论婚嫁。阿照少年时经历的惨痛太多了,有时候我也猜不出她的心思。我看到她写的一首诗风平浪静造句,似乎心里有什么人。‘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
司马懿惊坐起来:“那是五官中郎将的诗??”
郭照吟的这首诗叫《清河作》:
方舟戏长水,湛澹自浮沉。弦歌发中流,悲响有余音。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
《军师联盟》中的曹操与曹丕
曹丕的诗经常用女子的口吻,写的也有很多是爱情题材,风格更缠绵敏感,常有悲音。虽与父亲、弟弟相比显得软弱些,但他文笔清丽,在文章、书信中就十分有优势。他的《典论·论文》是存世的第一篇文论,是所有中文系古代文学批评方向的学生必读必背篇目。其文辞藻华丽、概括精准而理论清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是名句,在小说中一再被提起。其实曹丕的信也写得极好,更见其性情和文笔,小说中引了《与朝歌令吴质书》,字字清圆:
马车缓缓驶进了后园。夏夜朗月清风,静谧宜人。曹丕身子虚弱,郭照小心翼翼地为他裹上一件披风。曹丕淡笑:“朕是怎么写的来着?‘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宾从无声锁阳茶,清风夜起??’后边是什么,朕记不清了……”
郭照流着泪背诵:“……‘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全文如下:
五月二十八日,丕白:季重无恙?途路虽局,官守有限,愿言之怀,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
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弛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宾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
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意和暖,众果具繁。时驾而游,北遵河曲,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今遣骑到邺,故使枉道相过。行矣自爱,丕白。
季重是吴质的字,第一段致以问候,说事务缠身,但仍是思念朋友,又担心频频去信反倒使居官偏僻的吴质有看信回信之劳。第二段怀念往昔的日子,当年逍遥自在,弹棋六博(都是当时盛行的游戏),高谈阔论,日子舒心,连哀筝听起来都十分顺耳。大家一起东南西北的游玩,吃着泉水中的各种香甜瓜果,白日游玩完毕,夜晚还要秉烛而游,明月朗朗,大家一起坐车游赏后园。清风夜起,大家都不说话,只听见笳的声音幽幽传来朱玲亿。忽然从那欢乐中感觉到了悲哀,我对大家说,这样的快乐恐怕很难长久。大家都深以为然。而今天果然分别,天各一方,更有阮瑀已经去世,每每想到,都不知何时才能再见。第三段则是讲到现在,风渐渐地暖了,树木都渐渐长了枝叶,现在也常坐车去游玩,有侍从鸣笳开道降妖罗汉,有文学之士坐在车后,只是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或许因为总是乐极感哀情,心中伤感抑郁,曹丕在英年而去世。《军师联盟》中更侧重曹丕作为君王的一面,逝世的场景主要也是托孤的政治家行为。不过在他临终的这个场景中,还有一点点的温情,那就是他与郭照的感情。
小说中,和对甄宓的逐渐猜忌以致最终不可挽回不同,曹丕与郭照(即郭皇后)贯穿始终的是 “忧来思君不可忘”。年轻时郭照不顾姐姐的反对,毅然跳下墙头与曹丕同去就是因为这句诗:
郭照疑惑地拿起筷子,剥开蒸鱼,鱼腹中有一根竹简。她轻声念着:“忧来思君不可忘??”然后震惊地抬起头,“他的诗!”
临终时曹丕念的也是这句诗:
曹丕轻轻伸手,握住郭照的手:“忧来……思君……不可忘……”
这首诗名叫《燕歌行》,是组诗中的一首,在文学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作品。不仅仅是因为情思婉转,细腻多情,而且因为它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的,最早的诗都是四言、六言、五言和杂言,七言诗出现得最晚),所以意义重大。而这首诗呢,其实是这样的:
秋风萧瑟天气凉,针孔摄像头哪里有卖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可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是的,这还是一首女子视角的诗。不过小说中提取的这句“忧来思君不可忘”的确深情绵邈,细想都可回味。作为曹丕生前念的最后一句诗,与曹操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相比,更像曹丕的风格,也格外的温情脉脉。
微信号搜索:中华诗文学习;主编微信:shiwenxuexi
来稿请投:shiwenxuexi@163.com
欢迎读者朋友以个人名义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用于商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