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8年11月07日
金陵十三民俗丨琼崖何处寄乡思,村村宗祠处处诗-海南旅游推广中心

民俗丨琼崖何处寄乡思,村村宗祠处处诗-海南旅游推广中心


宗祠,又称祠堂、宗庙,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自周代起,其规定就甚为清晰,如周代《礼记、王制》有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报告典狱长,庶人祭于寝极品御用闲人。”这种清晰的制度背后的是国人对于礼制的重视,渗透着浓浓的儒家文化基因。
对海口人来说,宗祠不但关乎姓氏与家族的变迁,更是文化根基所系畅晨。

▲梁氏宗祠,吴冠炜 摄
海口现存宗祠数量众多,可谓“四野皆存、无村不有”。无论是地处城中还是位于村落的宗祠,型制各异而又有满是文化牵绊的建筑群,为我们提供了管窥异天途海口传统文化源流与文化基因的韧性的绝好断面。

▲梁氏宗祠,黄光宜李玉祥 摄
我们在感叹岛上的先民对于礼制与文化的礼遇之余,还能透过宗祠的建筑样式、细节等流露出的丝丝线索,去观察其中的文化源流与嬗变过程,揭开其背后家学文化传承的面纱,成就了一场人文与时光穿越之旅。
旅程的第一站,我们来到海南四大文化名村之一的上丹村,探寻声名显赫的唐氏宗祠。

▲吴冠炜 摄
唐氏宗祠既是一座家祠又是荫教后裔的书院。据族谱记载,宗祠由宋末渡琼始祖唐震与其子唐叔肇建,后世经传工业中华。历经几百年,名称从初创时的“攀丹义学书院”更名为“西洲书院”,众多后裔与海南文化名人皆师出其门奇甫倍。

▲李玉祥 摄
矗立于林立高楼之中的唐氏宗祠,主体建筑为三座纵向布置的硬山双坡三开间建筑,“西洲书院”“台阁儒宗”等堂匾高悬。虽周边附属建筑因历代重修而祖制难考,但其格局明显符合大夫三庙的礼制规定。
观其布置方位亦能发现,建筑群的角度与整个村子脉络不同于简单的正南北方向而略偏东南,与村中古树遥相呼应,可以遥想当年应是处于村中入口附近。

▲李玉祥 摄
唐氏以百年书香门第为傲,仅明代就出了6名进士。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官至户部左侍郎的唐胄。唐胄,号西洲,现存最早的海南地方志明正德《琼台志》,便是他主持修纂的。

▲吴冠炜 摄
唐氏宗祠旁有一口古井“竹根泉”藩王的爱奴,井台与周边壝(矮)墙古意盎然,皆由火山石打造。竹根泉为唐胄所凿,井壁的石碑上刻着他亲笔题写的“竹根泉”3字,至今保存完好完美微笑公式。

▲李玉祥 摄
纵观唐氏宗祠,最让人感到不解的终不知车,不是那些规制合于北方抬梁式结构的建筑威海油饼,而是在家祠旁一座五层高的焚帛炉(化纸炉),其样式奇特而又貌似绝非简单的臆造。
带着对唐氏一门诗书立家与竹根泉的遐想申智熏,我们踏上了本次旅行的第二站:新坡镇梁沙村梁氏宗祠。

▲吴冠炜 摄

▲李玉祥 摄
宗祠房屋大多翻新,但传统型制依然保存。最让人感觉有趣的是矗立与家祠主殿之前的的四面开敞的拜亭,这座为祭拜时遮挡风雨而设置的构筑物,为整个宗祠平添了空间层次与仪式感。

▲李玉祥 摄
这种前拜亭后主庙的布置方式并非孤例,在海南与南粤多处可见。探其源流则不难发现,其中综合了来自中原文化中家祠建筑群空间序列中的献殿(祭祀礼仪用)布置方式。其四面开敞而屋顶齐备的建筑样式,既是对于古代源流的回应,又是对于低纬度海洋气候的适应,说明海南家祠文化中强大的地域适应性。

▲李玉祥 摄
同处新坡镇的文山村周氏宗祠,其村南面为溪水环绕金陵十三,村口大榕树之西便是宗祠坐落之处,是堪称教科书般的布局冢越博隆。

▲吴冠炜 摄
大榕树与祠堂坐西北而朝东南踞高处,向南俯瞰整个略成钟形的村口围场。围场对面就是与附近南渡江几乎形态相似的水塘,整个村的主路从榕树与宗祠中间穿过,是典型的通过景观与公共建筑的布置而调整村落空间形态的例子。整个村落因此呈扇形横亘在池塘与背后小山坡之间,构成完整的依山傍水的传统布局形态。

▲李玉祥 摄
周氏宗祠是我们本次之旅所见的型制最为完整的宗祠。东南角入口处的墙垣式大门庄重而不逾矩,两侧墙上对联嵌入墙面线脚。经轴线转折而二进居中的过厅上,榜书对联“太史家风 濂溪世泽”与周氏宗祠匾额映入眼帘,暗喻其家世以儒家文化与宋明理学立身的家学文化。

▲李玉祥 摄
宗祠建筑呈现出完整的三进四合院样式。屋顶坡度舒展,正脊两端微微起翘,做法工整之余不失弹性,带有明显的宋明风味,可直溯两宋的法式做法。正堂三间四柱抬梁式做法,做工严谨薄幸苏鎏,构件尺度比其它屋宇略大,明显来自北方木构传统。正殿(屋)匾额为“庆观堂”三个大字,三间四柱平面两厢齐备,居中则是颇有细节的砖石贡台,上面周氏宗族排位罗列。

▲李玉祥 摄
整个建筑群砖石混用,粉墙黛瓦。石材多为海口地区常见的火山石,制作精良而不失地域适应性,甚至许多屋宇山墙的排水天沟都以火山石制作奕车人。整个建筑舒展大气,质朴而庄重,观之确实能感受其耕读立家的醇厚家风。


▲李玉祥 摄
再三回望之后,我们驱车前往许氏宗祠。许氏宗祠位于秀英区东山镇大坡村,具有近400年的历史,始祖许模祖曾任琼州通判一职历奇山庄。

▲吴冠炜 摄
整个建筑群除去与前述周氏整体布局相似特点之外,其建筑样式是其突出特点。所有建筑的重要室外构件与立柱由火山石制作,构造严谨而雕刻精美。

▲吴冠炜 摄
屋顶采用传统的剪边手法(小青瓦屋面琉璃瓦勾边),山墙形态丰富,常见于岭南地区的观音兜与双坡人字形硬山山墙并用,垂脊装饰丰富的深灰色瓦构件与粉墙对比鲜明,正脊乍一看很像闽南粤东地区广泛流传的剪瓷堆雕,实际则为火山石雕而彩画粉饰,表现出饶有趣味的地域性。同时其中的草花龙装饰题材又点出其家学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深厚渊源。

▲吴冠炜 摄

▲吴冠炜 摄
旅途的最后一站,是火山口附近的儒宗村祠堂赵贵和。夕阳西下,温暖的阳光从儒宗村祠堂仅留的祠堂正屋山墙缝隙中撒在室内,造成这种堪称梦幻光效的正是当地特殊的火山岩石材搭建的缝隙。室内供桌上密密麻麻的牌位仿佛在昭示这个村悠远的历史。

▲李玉祥 摄
正是在这附近十仙庆寿,我们在古村落三卿村看到了前述颇为疑惑的焚帛炉的原型。在三卿村标志性建筑安华楼旁,一座六边形三层楼阁式塔样式的焚帛炉静立角落陆钧彦淼淼。其型制与岭南地区(广东、福建)数量众多的古塔相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楼阁式古塔的样式在上述地区多坐落于海边、江口,古代时既能远眺观景,更有航海导航之功能。海口众多祠堂出现这种样式的焚帛炉,笔者以为也是当年修建祠堂的先民们饱含回望家乡,不忘宗室之意。

▲李玉祥 摄
海口各处的宗祠,无不渗透着家族传统的深厚渊源与因地制宜的灵活性。游走其中,我们不但能够感受到时光变迁中的家学文化,更让人深有感慨的其背后的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演变,点滴之间,不难体察到传统文化可塑性与韧性之强悍。

▲李玉祥 摄
来源:全景传播
本文图文版权归“海口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杂志及“那一座城”共同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全景传播”联系。
编辑:海南省旅游推广中心
如需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
关注“海南省旅游推广中心”,
发现海南最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