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9年03月22日
郑码民国女人为了收藏居然这么疯狂!-收藏揭秘

民国女人为了收藏居然这么疯狂!-收藏揭秘爱的幸运曲奇
点击上方“收藏揭秘”蓝字,直接免费关注。精彩内容,石乃文每天13:00如期与您分享!


她们曾有辉煌财富,
她们的手摸过无数珍宝,
她们的眼也鉴赏过艺术的极美。
她们的爱,与艺术永存!
民国,以其政治动荡、文化激荡而话题丛生。

很多人对民国时期的有钱太太们可能是这样的印象:
比老公、抽大烟、喝老酒、打麻将……
其实,民国太太们大多出身名门,优雅的仪态、聪慧的头脑、温润的内心才是真正耀眼的亮点。

她们不仅身怀数艺黄湄媚,能文能画,而且大多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
除了她们绝佳的书画作品,还有她们的收藏经历,更值得今天的藏家好好玩味。

Part
1
瓷器收藏家:上海滩名媛陈萍
民国时代的上海,称得上古玩收藏家的女性屈指可数,陈萍当算一个。
年轻的陈萍俨然是旧日上海滩上典型的“民国名媛”,
在她的人生故事里包含了门第、财富、美貌和罗曼史。

▲“民国名媛”陈萍
她每天打扮的珠光宝气,光彩照人,和其他“名媛贵妇”一道,玩牌、购物、旅游。
只是在此之外,陈萍还爱收藏古玩,瓷器、唐三彩、玉件甚至苏联画家的油画她都买了不少。
陈萍说,这是因为自己有恋旧情结。
“喜欢就买回来了”——在外人看来常常呕心沥血、任重道远的收藏事业,到陈萍这只是为了“好玩”。
买一件瓷器,就像买一件衣服、一瓶香水那样寻常。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罐
1965年,婚后的陈萍要随丈夫去香港定居,瓷器往哪里放呢?
放在家里不保险,干脆送给博物馆算了!

▲明成化青花花卉纹盘
作为上海博物馆三位最大宗的瓷器捐赠者之一,
陈萍的藏品构成了上博建馆之初青花瓷器的基础。
▲永乐 · 青花缠枝莲纹碗
通览陈萍收藏,这百余件青花瓷从选料、制样、画器、题款,可谓无一不精,件件顶尖,各个珍贵。
其中一件宣德青花大盘被认为是宣德时期御窑厂工艺水平高绝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类大盘由于尺寸过大,极难成型,在存世的同类器物中,
能如此盘之大、之精、之妙者,当属凤毛菱角,由此可见陈萍收藏眼光之不俗。

▲明宣德青花绘缠枝莲纹菱口大盘
晚年的陈萍,购物狂的个性到老也改不掉。
回上海后,她本想收藏100把紫砂壶,只收了20多把,就感到力不从心。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有人建议她,何不出掉一些旧藏,再玩新花样。
陈萍觉得:“收藏,收藏,藏在那里的东西一分钱也不值,只有把藏品卖掉才能变成钱,但收藏也不能太有功利心,太功利了就藏不住东西。”

▲晚年的陈萍和弟弟
捐赠几十年后,陈萍曾也回到过上海博物馆。
当时博物馆展出的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不少来自陈萍当年的捐赠,但很多展品并没有注明来源或捐赠者。
▲清康熙 · 墨地三彩绣球花卉太白尊
不过,陈萍觉得无所谓,
她说:想要收藏的东西一定要得到林贤顺,再好的东西,一旦不是我的了,就不要再去想它了。
Part
2
古琴收藏家:抚琴高手袁荃猷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这话放在收藏圈儿依然适用。
世人都知王世襄是文博界的大咖,而鲜有人知晓的是,他的夫人袁荃猷也是一位收藏家。
家中藏有的几把唐宋元明的传世名琴,都是其学琴、抚琴的日常用器。

▲袁荃猷与王世襄结婚照
这位太太玩起古琴收藏来也毫不手软,
不仅卖自己的细软,还卖老公的细软,以倾家资产,只为一张琴。

2011年,袁荃猷收藏的唐代“大圣遗音”古琴在嘉德春拍中以1.15亿元成交。
殊不知,当时夫妇俩为收藏这张琴也倾尽了家产。
▲唐 · “大圣遗音”伏羲式琴
让我们看看,袁荃猷当年为买这把琴,一共花了多少钱?
1948年,王世襄夫妇“鬻书典钗”,
以饰物三件及日本版《唐宋元明名画大观》换得黄金约五两,
再加翠戒三枚(其中一枚,为王世襄母亲的遗物)的倾家之资,
从北京著名琴家锡宝臣先生之孙章泽川先生手中求得。

▲唐 · “大圣遗音”伏羲式琴

▲“大圣遗音”琴局部
2003年,袁荃猷病故。
悲痛不已的王世襄将夫妻一生所藏古琴、铜炉、佛像、家具、竹木雕刻、匏器等143件文物全部拍卖。
▲“大圣遗音”局部:凤沼上方的“玉振”方印
▲“大圣遗音”局部:琴身遍体蛇腹纹
“由我而来,由我而去”,这一场散尽更像一种仪式,
告慰去往天国的那位,曾相伴自己一生的爱人。

▲晚年的袁荃猷和王世襄
Part
3
古墨收藏家:世纪才女张充和
张充和,沈从文夫人张兆和之妹,汉学家傅汉思的太太。
1947年在北京大学教授书法和崑曲;
1949年移居美国后,郑码长期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耶鲁大学从事国学工作。
近百岁高龄仍每天练字、工诗词、通音律、能度曲、善吹玉笛,人称“世纪才女”。

▲“世纪才女”张充和
张充和与古墨的结缘很早,从她过继到叔祖母家的童年时代就开始了杀杀草纸。
据她回忆,祖母带她去七姑奶奶家玩,七姑奶奶对她写的字称赞不已,并送给她一方明朝方于鲁的古墨机神传说。
被老师看到后,便要求她老墨、古墨只能写小字,而且要用碎墨,不能用整墨。
▲张充和收藏的古墨
从那时候开始,张充和对保存和收藏古墨格外注意。
家里的整墨舍不得用,成年以后在各个地方走,也注意收藏好墨、古墨。

▲清乾隆 · 御制西湖十景集锦色墨
张充和所藏老墨众多,且为精品。
有明代程君房石墨、明代方于鲁石墨、清代乾隆石鼓墨等达明一派对。

▲清乾隆 · 巴慰祖石鼓墨
一般的新墨磨起来很臭,但张充和的墨从来不臭,磨起来甚至带一种墨香气。
艾青曾送给张充和一幅字,她总是不敢打开,说打开来味道不好,墨很臭。

▲明万历 ·程君房制
「大国香」龙纹墨及红漆龙纹墨盒
她曾打趣的说道:
“我这里的墨分两种,松烟墨和油烟墨,松烟墨,墨色浓厚但不亮,渗进纸里显得很厚重;
油烟墨,是用桐树油烧制的,墨色发亮五十岚千秋。
我喜欢把两种墨磨在一起,用它写小字,墨色又厚重又发亮,很好看。
当然,还要看你用的什么纸张。
用松烟墨写的字,不发亮;
油烟墨发亮神起国度,合适用普通纸,写扇面。”

对于这样一位嗜墨入骨的人来说,散墨可谓是一件伤心事。
张充和与丈夫刚到美国的时候很穷,
整个五十年代傅汉思都没什么事做,实在没钱用,
张充和就忍痛把十锭乾隆石鼓墨,卖了一万美元。
好东西卖掉很伤感情,张充和为这十锭墨,伤心了很久。

▲晚年的张充和和傅汉思
Part
4
书画收藏家:乱世名媛潘素
潘素,是“民国四公子”之一,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夫人,江苏苏州人。
潘素师从陶心如,祁井西等,早年习花鸟,
中年转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

▲潘素
有人这样形容潘素:
真名媛成竹在胸,见识过人生的瑰丽,却难得一颗平常心,
进退自如,荣辱自知,背后还带着一段不可复制的传奇,就好像潘素。

▲潘素《青山红松图》立轴
潘素原是苏州望族潘世恩的后代,
从小母亲为其聘请名师,工女红、习音律、学绘画。
但十三岁时母亲病逝,她被继母王氏,卖到上海的妓院。
也许是因为看到了人世太多的兴衰罔替,
潘素在温柔娴雅中透着独立自强之气。
遇到潇洒不羁的“怪人”张伯驹后,两人一见钟情,几经辗转终成眷侣。

▲潘素和张伯驹
张伯驹曾称人生有四大爱好:爱文物、爱女人、爱吃喝、爱读书。
遇到潘素后,就只剩下爱文物了汪良明。
而潘素也是竭尽一切支持丈夫收藏。
在动荡的年代,为了让国宝不至于流失海外,潘素与丈夫几乎倾尽所有。

30年代,潘素、张伯驹夫妇卖掉房产(李莲英旧墅),又向朋友转借,凑足240两黄金,
买回隋代展子虔的一幅青绿山水画《游春图》,以免被贩至海外龙茜。
《游春图》是中国传世最古画迹,
距今1400多年,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

▲隋 展子虔《游春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为支持丈夫购买恭亲王府的稀世珍品——西晋陆机的《平复帖》,
潘素变卖了自己心爱的细软首饰,不惜以4万银元的代价买下了这幅传世墨宝。
事后,一位外商企图以30万银元的巨资委托古董掮客购买,被潘素婉拒。
《平复帖》是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距今已有近1700年郝昭文。

▲西晋 陆机《平复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他们夫妇先后收藏了李白、杜牧、黄庭坚、唐寅等人的手迹和其他珍贵文物。
据说曾有人挟持张伯驹,令潘素限期以重金去赎。
潘素日夜奔波,求亲告友,到处借贷,最后筹措40万元才终于救出张伯驹。
如此艰难他们却始终不肯变卖国宝。
▲唐 · 李白《上阳台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对于斥巨资购藏并用心血保护的这些书法名画,
潘素和张伯驹并不视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遗产,
从1956年起,夫妻两将苦心收藏30年之久的书画真迹都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晚年的张伯驹和潘素
Part
5
国宝藏家:守护传承潘达于
如果有看过《国家宝藏》之上海博物馆篇亮相的“大克鼎”的朋友一定会了解她,因为这件鼎便是她捐赠的诸多文物之一。

▲大克鼎 西周
潘达于原名丁达于,18岁时嫁与潘承镜为妻,
但过了3个月,她的丈夫就去世了。
所以潘达于作为嗣祖父潘祖荫、祖父潘祖年的孙媳妇,
继承了潘氏家族主要是潘祖荫、潘祖年兄弟的收藏。

潘氏家族是一个收藏世家,为苏州彭、宋、潘、韩四大望族之一。
潘氏家族的文物收藏,如果从乾隆时期的潘冕算起,到潘达于这一代,一共延续了将近200年的收藏累积时间,经历了六七代人的努力,才形成了如此的规模。

▲潘祖荫故居
潘祖荫是我国著名的收藏家、刻书家、金石文字学家,
许多重要的文物典籍即在他手中成为潘氏的家藏之物。

▲年轻时的潘达于
到了潘达于这一代,收藏继续处于高峰状态。
到抗战时期,潘达于挑选了一批金石、书画、古籍等类重要藏品妥善秘密保存。

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大盂鼎、大克鼎等重要物件,
另外还有宋、元、明、清书画等装了30余箱秘密藏在不为人知的空间之中封藏起来。
避过了战乱,这些珍贵的收藏,最终大都完整保存下来。

在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多次向国家捐赠缄藏文物,
她的捐赠在潘氏家族的捐赠中最为人们所称道。

▲大盂鼎
1951年7月,潘达于要求将大克鼎、大盂鼎捐赠国家;
其后,潘达于又陆续捐出了大量藏品,
如1956年捐赠的99件字画、1957年捐赠的150件字画等。

▲清代胡洤《吴中七老图》
不仅上海博物馆馆藏多件来自潘达于,
南京博物院也接受了潘达于为数不菲的祖传文物藏品,
仅1959年、1961年两次捐赠即达163件之多。

潘达于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一批批流传有绪的“国宝”,
更留下了保护、收藏、研究这些藏品的永恒文化关怀。

这些民国女藏家,
她们曾拥有辉煌财富,她们的手摸过无数珍宝,她们的眼也鉴赏过艺术的极美。
更是因为那份对艺术的爱,将这些艺术收藏保存了下来,
让我们通过这些历史留存的器物,感受到了她们倾注在其中的情感。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号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本号客服微信:770565645
长按二维码识别快速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