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8年11月12日
英国野鸡大学石碑表面墨迹清洁 清洁步骤前的科学及历史调研 青考--Relicfans

石碑表面墨迹清洁 清洁步骤前的科学及历史调研 青考|-Relicfans

石碑表面墨迹清洁
清洁步骤前的科学及历史调研
Ming Dynasty Stele - scientific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before cleaning procedures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6级硕士生
谢依伊
编者按
石碑是作为史料的主要承载者之一,英国野鸡大学具有非常重要而丰富的历史价值。“锦衣百户昆泉米公暨配安人马氏”这块石质墓志铭向我们讲述了昆泉米公的人生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职官、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信息。因此,在对该石碑进行修复时需要格外小心,在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手段和修复技术进行历史调研的基础上对石碑表面墨迹清洁处理。通过这篇《石碑表面墨迹清洁 清洁步骤前的科学及历史调研》,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在面对文物时也能怀着一份敬意,更加小心地爱护它们。
一、前言
此篇文物清洁文献报告目标是了解“锦衣百户昆泉米公暨配安人马氏”这块石质墓志铭的历史,以及石碑本身的化学和物理状况。第一部分简述石碑所涵盖的历史讯息,第二部分则是针对墨汁和石碑表面可能有的污垢、污染物深度进行检测。这些前置作业将替后续的清洁工作做好基础,以期达到最佳的清洁功效。
二、历史讯息
墓志铭作为一种文体,可以分成两部分。“志”是一种散文,简叙死者的生平、籍贯、事迹;“铭”则是一种韵文,用来歌功颂德、概括全文。“墓志”通常是由死者的至亲好友、同事、老师、学生来撰写,言词褒多于贬:“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铭者,潘长甬论著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于天下舞出我天地。”
(一)石碑的历史
石碑或者刻石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记录中李聪娜。《仪礼》是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目前认为其成书时间在战国初期至中期,其中关于碑的记载可见在《仪礼?聘礼》:“东面北上,上当碑南陈”,东汉郑玄对此的注解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侯炳莹 ,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 古代用来牵引棺椁下墓穴的石头。“丽牲”:借指碑石;指古代祭祀将所用的牲口系在石碑上。《礼记?祭义》曰:“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卿大夫序从。既入庙门,丽于碑。”郑玄注:“丽犹系也。”《礼记?檀弓下》:“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郑玄注:“丰碑,坎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竖之,穿中,于间为鹿卢(辘轳),下棺以绊绕。天子六绊四碑,前后各重鹿卢也。非石而亦曰碑,假借之称也”(pp.3-4,金其桢)1。
由此可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碑的功用可分为 1) 观测日影之用,2) 后渐渐成为祭祀时的象征物,上系牲口,3) 用作下葬时牵引棺椁下墓穴的石头,立在墓穴四角,上有穿孔(pp.3-4,金其桢)2。
汉代以前,刻有文字的碑称为刻石,在纸张盛行之前,为了将典籍或律令传递或流传保存,多将文字刻在石头上。之后,这类石刻渐渐由宗庙中神器和军权的象征,转变死者的象征。这样的风气逐渐由宫廷往民间流传,在西汉和东汉达到鼎盛。石碑的意义也从一开始缅怀祖先的象征意义,变成为各个家族炫耀“厚葬”的标志。一直到魏晋时期的曹操,为了节制厚葬所带来的经济浪费,也为了压制氏族大家的锐气,开始严厉的执行不准立碑的法令。不过魏晋之后这种立碑祭祀的风潮又逐渐回归到历史的舞台。
明代自太祖始带领风潮开始研究和收藏法帖,这样的喜好在皇室中一直延续到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太祖喜爱的《淳化阁法帖》不但经由第八代肃王朱绅尧命当世最会临摹的大师摹刻在石碑上,后代皇室也数次重新刊印这部刻帖,总计共有四种不同刻本。这样的皇室爱好带起的是全国人民和文人对法帖的喜好与重视,民间收藏家也多以收藏前代墨迹为豪。此风气下,明代的石碑刻文相对罕见,且无“传世丰碑句制”,书法艺术也相较其他朝代逊色(pp.616-618,金其桢)3。
(二)米公暨配安人墓志铭的历史讯息
1. 物品描述
重量:未知
长度:75.5 厘米
宽度:75.5 厘米
高度:14.5 - 15 厘米
2. 墓志铭原文:
明故昭信校尉锦衣卫百户昆泉米公暨配安人马氏墓志铭
赐进士出身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纂修 国朝正史前直
起居管理 诰勑 文华殿日讲官南克黄辉撰
赐进士出身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侍讲记注
起居纂修 正史兼理 诰勑 讲读官四明冯有经书
赐进士出身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侍讲管理
诰勑兼修 正史 经筵官端谿区大相篆
有缇骑于嘉靖而能以其僚平者乎?曰:法取荆棘,母苛以蔓也。母殖于诇,后将不食。故中人产之,弗屑保焉,而卒以有厥子,吾犹及之。曰:故昭信尉昆泉公玉,其先晋阳人。祖虎始徙北郡之安化,以功授金吾百户,公其支子之第五子也。六岁而孤,性纯警,食于诸兄嫂,常自为色饱。是时,金吾世中绝,而诸兄皆农,公独自意必绍之,弱冠,则尽鬻所服产以北。家人咸谇笑:“胡为乎是孑孑者?京师在天上,何锦衣百户也?”不谓公俄锦衣百户也。盗魁冯璜谋为乱,公冒危获焉,而舍诸胁从人,功宜最,乃仅授昭信校尉。得请还展墓,族党出迎,或至数十里。望见驺导,互前互却,奠知辞色所为。公逆下车,欢呼笑语,一一问慰如逞昔。众乃争自前,相与叹服曰:“吾村安所得是人!天与人官,定不妄耳。”于是大会宗党亲故,推金钱布帛有差。会岁饥,所全活数百人。分守杨副使锦曰:“义哉米侯!”手为勒碑于墓次旌之,自是诸米常仰公北来。其后关中复夫卤,米无孳者,故隣夫妇归生死于公,曾不少厌,其?谊类如此。居常为德于人,不愿人知之。有贷辄应,即故负不校。长子万春第武举,公遂谢事。产日落,然终不悔也。初,公娶于杨,继者宋,又继者马。宋生参将万春战神冉闵,马安人归,春三岁矣。仲子永宁令万钟生二岁,母田卒。季子锦衣冠带总旗万方生十岁,母董卒。安人抚之,不啻腹也,即诸子视安人,不啻腹也。春将之官,不能装,安人下簪珥资之。乃克行。万方周岁而痘,危甚,安人抱持不交睫,至染疔毒,傍人苦之,不知也。佐训诸子,礼其师,必以腆。进则喜,不则痛厉之,曰:“奈而父何!”宋安人母杜,养于公,垂没,谢曰:“老妇系半子,借令弱女在,视我何以加安人?老妇不忘来生报也。”人谓安人母犹母,子诸子,皆女德所尤难。万钟每向予语,泪涔涔下云。公素好客,虽贫不衰。夫人操馈如一日。诸米来京师,德公,尤德安人也。公年六十九,为寿者倾都下。明年以迎养之永宁,其士民寿如之。是时已病,犹力寻上阁、香泉、龙头、龟潭之胜。洒然引觥曰:“予尝慕仙游,今得洗神乎于兹,虽晚不恨。”已病革,唯忠孝是属,且命以覆巾野服敛,曰:“予志也。”东首右脇而化,面如生。吊者诧未尝有焉。安人毁甚,欲从公地下。又二岁,亦卒。将合葬于海甸之原,盖公所自卜者。宋夫人及田氏、董氏从焉盖丽丽老公。当公中落,常手摩仲子顶曰:“而翁虽不于公,自顾少憾于天,天有知邪?将食吾于孺子。”安人亦曰:“君有是在,何言贫也。”钟竟举进士,有声于时,安人王大父尚献庙宜兴大长公主,其诗礼所渐远矣。公尝以事至潞河,或荐之姝,怪其类良家子,泣曰:“然,坐夫窘至此。”立予二十金,俾自赎以免。夫轻财,人所时有,独仓卒见美妇人,不即昵近,必审所以来,贤于人远矣。不者,岂其偶然藐孤子,能保坠绪,而益昌之乎哉!公生于嘉靖戊子年二月十二日,万历丁酉年六月二十五日卒,得年七十。安人生于嘉靖壬寅二月十五日,万历己亥十二月十五日卒,得年五十有八。春登隆庆辛未武进士,历官分守、通州参将,娶锦衣百户蒋维藩女,生女一,适锦衣千户田琣男太学生田元德。钟登万历乙未进士,初任永宁县知县,娶锦衣百户 皇亲李凤女,生男一,孟骐。方锦衣冠带总旗,娶锦衣百户王嵩女赵尔文,生女二,尚幼。
铭曰:予不厌幽,还则彰也。育无择慈,一所从也。天之兆兹地,守以龙也。曰唱厥遗,远益征也。维后可浮,视兹颂也。
3. 原文大意如下:
昆泉米公,米玉,号昆泉,出生于明朝嘉靖戊子年(1528 A.D.)二月十二日,卒于明朝万历丁酉年(1597 A.D.)六月二十五日,享年七十岁。祖父米虎为晋阳人(今山西太原市),后迁居至安化(今陕西庆城县),官拜锦衣卫百户。明代官籍父死子继,不能随便更换,但是米虎死后尽管保留官籍却无一人担任锦衣卫一职,皆务农工体爱情故事。米玉六岁失去父亲,跟着兄嫂居住,性情单纯而机警,也是家族中唯一立志要继承祖父百户锦衣卫的后代;族人知道后多讪笑骂他不自量力。二十岁时,他卖掉所有东西前往京城(北京),积极创立军功,抓住盗匪冯璜,将其他被冯璜胁迫造反的部下释放,颇得皇帝欢心授与锦衣百户,衣锦还乡。
米玉在族人中行事公正,且照顾乡人,得到大家的爱戴。米玉总共娶妻三人,偏室诸人,原配杨氏过世后又娶了宋氏,宋氏去世后又娶了马氏,此为墓志铭上的安人马氏。原配杨氏无子,宋氏生了大儿子万春,并在万春三岁时去世。仲子万钟是偏室田氏所生,在万钟两岁时去世。季子万方由偏室董氏所生,在万方十岁时去世。马氏无子,但照顾三个非己所出的孩子依旧用心,令三个儿子后来回忆起来依旧充满感激。米玉过世后两年,马氏也过世了,合葬在海甸(今北京市海淀区),宋夫人及田氏董氏也葬在附近。马氏出生在明嘉靖壬寅(1541)二月十五日,卒于万历已亥(1599)十二月十五日,享年五十八岁。
米万春,隆庆辛未年武进士,历官分守、通州参将,与锦衣百户蒋维藩之女结为夫妻;生了一个女儿后嫁给锦衣千户田琣的儿子田元德。米万钟于万历乙未年登进士,后任永宁县知县,与锦衣百户並同時為皇族的李凤结为亲戚,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孟骐。米万方官至锦衣冠带总旗,和锦衣百户王嵩联姻,生两个女儿,年纪尚小。
4. 锦衣卫官职介绍
朱元璋建国之初因为不放心朝中大臣的忠心,多疑的个性使得朱元璋渐渐希望自己可以时时掌控朝臣的一举一动,衍伸出秘密特务机构的想法。洪武二年,暗中调动隶属于亲军都尉府的仪銮司成为自己的心腹特务,因为仪銮司官阶不招惹注目,可以利用各种管道打探到各家朝臣的家务事和他们行动。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直接废除都尉府和仪銮司,将这个秘密的特务机构摆上台面,改名为锦衣卫:“十五年罢府及司,置锦衣卫……有南北振抚司十四所,所隶有将军、力士、校尉人等,其执掌直驾侍卫巡查,捕辑,恩功寄禄,无常员4。”(清?明史稿)这一段历史说明了锦衣卫在明太祖时期主要工作如同巡查一般,抓缉罪犯、审问、刑狱。不同之处在于“做为皇帝的私人警察,锦衣卫拥有自己的监狱,可以自行逮补,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pp.184-185,谢俊美和田玉洪)5。
锦衣卫的职掌分为:将军拥有1500人,自成一军,其中挑出“躯干丰伟有勇力者”为千户、百户和总旗,各自带人,自行操练。在明朝的卫所制度下,1000人为千户,100人为百户,50人为总旗;而郡县下的兵制则为5600人为一卫,1200人为千户所,120人为百户所(清?明史稿)6。总的来说,锦衣卫在明朝虽然有着直接听命于皇帝的权力,不受正规朝廷律法的限制,但在朝廷官阶上却是阶级较低的军籍公务员。令人所惧怕的和想像的,其实是对锦衣卫不受限制的权力、随皇帝心意抓捕朝臣的恐惧,在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时期,的确对锦衣卫相当倚重,不过随着朝代的更迭,锦衣卫渐渐回到和自己官阶相符合的权力之上(谢俊美和田玉洪 2010),而宦官则在此时崛起于明朝历史中。
5. 米万钟
米万钟,字仲诏,号友石,万历年间进士,人称友石先生。由《明清进士提名碑录索引》这本专门纪录“中央和地方统治集团的骨干,参与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的进士名录,看到在米字条目下的米万钟:“锦衣卫(官籍)陕西安化(乡贯)明万历二十三年第三甲一六四名”(上海古籍出版社)。《明史?列传》里叙述米万钟是“关中人,徙居京师……历官江西按察使。天启五年,魏忠贤党倪文焕劾之,遂削籍。崇祯初,起太仆少卿,卒官。”(中研院史语所明清档案工作室,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明史?列传》,288卷晕厥哥,7397)7。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后授与永宁令的官职;根据古地名和列传的考证,“永宁”指的可以是1)永乐十五年所设立的北京北部的地方卫所“永宁卫”2)江西;但如果只是一个明朝的卫所,官阶和史书中及石碑中所称“永宁令”不符,因此可证明此处的“永宁”应是在江西。米万钟卒于他最后一任的官职上:太仆少卿。
关于米万钟的资料多着重在他的书法艺术上:“生平蓄奇石甚富,人称友石先生杨明燕,又善书画,著有篆隶订譌、北征吟”(中央研究院中研院史语所明清档案工作室,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8,也说他的书法可与董其昌等明末的书法家齐名。加上明朝喜欢将自己祖先上推至历代有名人物之举动,有人称米万钟为米芾的后代(尽管这样的言论没有根据),可见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在当时可算首屈一指。而和他来往的多是当时的文人骚客,例如明朝大泌山房集的作者李维桢。
目前找到和墓志铭石碑相接近的文献是明末大泌山房集中提到的“米公马安人墓表”(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明人传记资料索引,120)9,但因为纸本文献现在图书馆无法取书,还需要进一步以电子资源查证此条目的更精确的内容。
6. 地理历史
明朝的紫禁城在元朝大都的旧址上,往南方移动了五百公尺,成为今日所为人熟悉的紫禁城(侯仁之,2014;邓辉,2000)10。大都城原本的位置靠北边,将积水潭这一带包括在城墙范围内,因此运河可直接从南方往北一路到达城内的积水潭进行商业交易。明成祖朱棣则将皇城往南移动五百公尺,使得积水潭一带逐渐失去原有的商业机能,运河也无法直接进入北京城,只能在通州外将货物卸下,再利用陆路将货物运进北京城。明朝的北京皇城则利用积水潭和附近的水源替自己打造了围绕皇城的护城河,而这护城河的水源则来自海淀一代的万泉庄。
万泉庄和海淀这一区域背山面河,是古代永定河的冲积范围,到了元朝仍然属于沼泽遍布、水源充足之地。海淀区古称“海甸”,为北京平原上一个地势较低洼之处,多湖泊沼泽。也因为水源丰沛和地形地貌的关系,在元朝的海淀就零星出现私家园林,而这一氛围延续到明代和清代;到了清朝时皇帝也同样在此地筑园林,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在此经营皇家园林,也因此逐渐带动海淀的经济和人口发展。而有些学者认为“海淀一带园林的构筑,始于明代。”(p.125,邓辉)11,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伟的清华园,和米万钟的勺园。勺园和清华园仅隔一水,勺园水源取自清华园下游,取“海淀一勺”之意命名自己的私家园林,当时人皆说“李园壮丽,米园曲折;米园不俗,李园不酸”。勺园以水景取胜:“园仅百亩,一望尽水,长堤大桥,幽亭曲榭,路穷则舟,舟穷则廓,高柳掩之,一望弥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六五)。袁中道也说:“到门唯见水,入室尽凝舟”(《七夕集米友石勺园》,见《珂雪斋选集》)韩镇浩。
关于勺园内部的布局设置,现存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勺园祓禊图》则大略可说明勺园当时的景象。此幅图画由米万钟委托朋友兼画家的吴彬所画,现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后勺园在清干隆时代因为扩张圆明园,将勺园纳入了万春园中。依据文献记载当时勺勺园这一部份还包括了米氏家族的墓地。
三、石碑污染物分析
石碑表面目前可见最大的人为污染来自于墨汁晕染,发生于拓碑时墨汁渗透宣纸并被吸附到石材的孔隙中。关于石碑的出土资料阙如,没有采集时间地点、没有石碑原状的纪录,或是任何博物馆的登录号、学校档案室也没有相关记录。在所有资料皆缺乏的状态下,不能贸然对石碑进行清洁,必须对他进行彻底的了解,不管是石碑本身成分抑或是他所携带的历史讯息。
首先須了解石碑污染物—墨汁的成分赫连鹏,再来是石碑表面上是否有其他污染物、污染物在石材孔隙中的深度,以及在之前是否有经过任何保护或修护的工作。
分析工作第一步的墨汁检测任务是找到其中胶料的来源,并以分析结果作为后续清洁实验的标准样品成分。根据文献搜集得知,墨汁除了碳黑和胶料之外,也加入不同比例的其他添加物,这些添加物的成分比例在各家制造商不同。分析工作第二步则是分析石碑表面污染除了墨汁外,是否有其他成分,以及这些成分的下渗程度。目前已知(以口头询问得知)在墨汁晕染后的清洁行为使用了木屑和牙膏、以及一小块区域作为矿精清洁尝试,不过皆无法得到任何成效。另外在拓碑时因为墨汁穿透宣纸,怀疑宣纸里的某些成分可能随着渗透进入石碑节理。这些有待后续仪器检测得到答案,也将对之后的清洁工作带来重要的讯息。
(一)墨汁成分概述
传统墨汁制作方式根据碳黑原料的不同可分为松烟墨和油烟墨。松烟墨是取松树枝放置烧窑中慢火燃烧,后以鸡毛搜集附着在窑顶上的烟灰;距离火源越远的烟灰,碳黑颗粒越细,品质越好(刘倍青2013;陈卓2015)12。油烟墨以植物油做为燃烧的媒介,以植物纤维作为灯芯燃烧,上置一容器收集烟灰(陈卓2015)13,通常以桐油做为制烟的原料。松烟墨后期因为松树供不应求,加上生产力不敌油烟墨,明代之后逐渐被油烟墨取代(刘倍青2013)14。到了近代因为新兴技术和材料的发现,石油和天然气也被用作生产碳黑的原料之一,不过仍有老字号商家继续延续传统的灯黑制作碳墨,而油烟墨和松烟墨皆属于灯黑。
除了碳黑这个以颗粒碳为主的物质之外,墨汁中还会额外加入胶料作为颗粒之间的黏着剂,而胶料的加入则成了墨汁或墨锭好坏的关键技术:“治凡墨,胶为大,有上等煤而胶不如法,墨亦不佳。如得胶法,虽次煤能成善墨”(p.65,陈卓2015)15。先将胶料加热后再加入烟灰,搅拌均匀后进行数千次的捶打,使得碳黑颗粒形成致密的结构。胶料的来源可以区分为植物胶和动物胶。植物胶种类可以是阿拉伯胶等天然植物胶;动物胶则提炼自动物的骨和皮、鱼鳔或是蛋白和蛋黄;现代则有使用合成树脂作为结合剂的使用 (刘倍青2013)16。
加入胶料后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当代墨汁和传统墨锭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加入保湿剂一类的添加物,使得墨汁可以常保湿润不致干涸。另外也有防腐剂的添加以确保胶类不致腐败。这些材料没有记录在古代文献中,而添加剂材料和比例也随各家制造商而有所不同,这些是否会造成墨汁容易晕染,或是在清洁时对文物本体造成伤害则需进行额外研究。
(二) 针对墨汁样本的实验分析
目前已知道石碑上的墨汁污染出自一得阁的墨汁,首先针对这罐墨汁进行成分分析。制备样品的方式:1.将墨汁倒入纸杯中,使底部表面布满墨汁即可 2.纸杯下置培养皿放入烘箱中加温烘干 3.温度以渐进的方式大约每十分钟调升十度,逐次增加至摄氏100度,温度达摄氏100度后关闭烘箱电源以余温烘烤 (如果直接以高温加温,可能造成外层干燥但内部仍然湿润的现象) 4.取出纸杯后会发现墨汁在底部形成一层薄膜,且会有自然的开裂,依裂开的边缘即可取下片状墨汁薄膜。取下的片状薄膜以拉曼光谱仪和近红外线光谱仪进行了检测。
1. 近红外线光谱仪
在实验室现场请专业人员操作仪器进行检测,但是并没有观测到除了碳元素之外其他的结果,且因为墨汁身黑色的缘故将光线吸收,即使将样品磨成粉末后依然无法得到强烈的讯号,在波峰上也只出现微弱的碳元素波峰。结果数据因为操作人员失误没有存档而无法呈现在此篇论文中。
红外线的成因来自于分子震动或改变运动角度时皆会释放的能量,因此红外线光谱仪常被用作观测原子型态及结构的分析检测。加上所有物体皆会放射红外线,此分析方式被普遍运用在文物修复和辨伪工作。红外线波长范围大约在780nm至1000000nm之间,近红外线则大约在780nm这一段的波长中。不过,近红线的缺点在对小于重量1%的元素不灵敏,无法测定微量元素,且如果样品表面太光滑易导致光线过度而无法讯息带入接收器中。另外,“样品表面颜色越深,吸光度越大”(熊英2013,p.24)17。以上原因皆可能导致此次墨汁样品的检测失败,也说明必须寻找替代方案对墨汁进行成分检测。
2. 拉曼光谱仪
拉曼光谱仪运用范围广泛且频繁,在颜料分析上对各种颜料皆可不受胶结物的影响测出矿物成分 (Bruni et al. 1999; Bell et al. 1997; Burgio et al. 2001; Liu et al. 2013)。同时,针对新石器时期台湾和菲律宾之间的玉器文化交流,运用拉曼光谱检测出土玉器组成成分,以此确认菲律宾玉器原料来自台湾东部花莲的平林遗址(刘莹三 2014;刘益昌 2016)18。
此次分析使用位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的拉曼光谱及成像系统L2BRAM ARAMIS,以波长532nm波光分析样品,分析结果之数据利用Microsoft Excel制表,图谱根据Bell (1997)的文章进行比对。Bell (1997)利用拉曼光谱对六十多种西元1850年之前使用过的颜料进行分析,以波长632.8nm光束激发样品,总共得出56张高品质图谱。图谱集中的灯黑和本次墨汁样品图谱虽然并非完全一样,但两处波峰非常近似;误差的出现或许和东西方使用颜料差异有关。由此拉曼检测数据证实这款墨汁是以传统墨汁制作方式生产,有可能是油烟墨和松烟墨其中一种(如前所述,松烟墨和油烟墨皆归类在灯黑一类);虽然不能完全确定是哪一种原料,但依据松烟后来被桐油取代这一事实推断,这款墨汁应该是以燃烧桐油来生产碳黑。
在 Burgio(2001)文章中利用可见光光波长1064nm对颜料进行检测,对黑色颜料无法得到任何可靠明显的波峰出现。说明在拉曼光谱检测中,针对黑色无法出峰应该不是波光长度的问题,而关系比较大的应该归因于黑色的强烈吸光特性。
四、小结
对文物进行清洁之前的历史调研可以加深修复人员对文物的了解,也可以丰富博物馆藏品的信息丰富程度,使修复人员的工作不再仅仅只是处理破损,也不仅仅是将物品看作待修补的“破损品”,而是有历史深度的“人文历史遗物”。
从分析技术方面来说,墨汁不单只有碳黑和胶类,还包括其他可能的添加物。胶类和添加物的原料在墨汁制造商的官方网站上没有说明,而可能做为原料的来源范围很广,说明在进行文物清洁之前的检测分析非常重要,因为不能确定清洁中使用的化学药剂是否会和墨汁中的成分发生反应,或是对石碑本体造成不可逆的效果。
进行检测分析的第一步是了解墨汁样品的成分。从文献的梳理找到可以使用的仪器有气相/液相色谱仪、质谱仪、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X光荧光分析。因为墨汁成膜后表面光滑以致无法有效的反射入射光,因此利用激发光得到讯息的检测分析不适用,例如:拉曼、近红外线光谱仪、红外线光谱仪。
对石碑表面的检测则受限于其体积和重量,偏好选择便携式检测仪器,后续研究将针对液体下渗程度和分布范围进行分析,红外线摄影技术可能为目前最好的检测方式。另外还可以运用的仪器包括:紫外荧光成像技术、致发光摄影技术、X光荧光分析。

注释:
1、2金其桢,2001,《中国碑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3-4页。
3金其桢,2001,《中国碑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616-618页。
4、6清?王鸿绪纂,《明史稿.敬慎堂刊本》,1962,台北:文海出版社。
5谢俊美、田玉红
7中研院史语所明清档案工作室,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明史?列传》,288卷,7397
8中央研究院中研院史语所明清档案工作室,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
9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明人传记资料索引,120
10邓辉,2000,〈明清时期北京城的规划与建设〉,侯仁之主编《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
11邓辉, 2000, 〈明清时期北京城的规划与建设〉
12陈卓,2015,《古法制墨工艺探微》,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论文。
13陈卓,2015,《古法制墨工艺探微》,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论文。
14刘倍青,
15陈卓,2015,《古法制墨工艺探微》,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论文,65页。
16刘倍青,
17熊英,2013,〈近红外光谱的原理及应用〉,《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16-30。
18刘莹三错惹极恶大亨,王世忠,刘益昌,2014,〈花莲崇德遗址出土古玻璃珠科学分析的初步成果〉《国立台湾博物馆学刊》,67(1):53-69。
其余参考文献:
Bell, I., Clark, R. & Gibbs, P. 1997. Raman spectroscopy library of natural and synthetic pigments (pre- ~ 1850 AD).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53: 2159-2179.
Burgio, L., Clark, R. 2001. Library of FT-Raman spectra of pigments, minerals, pigment media and varnishes, and supplement to existing library of Raman spectra of pigments with visible excitation.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57: 1491-1521.
Hou, R. 2014. Chapter 8: Peking (1420-1911) of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1368-1911). 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Peiping. China Academy Library.
中研院史语所明清档案工作室(2016/12/10浏览)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cgi/ttsquery?0:0:mctauac:TM%3D%A6%CC%B8U%C1%E9
中研院中国历史地名查询系统(2016/12/10浏览)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hplname/viewoneall/index/5432/TTA0MDA3OTAwMi8zLzEv5a6J5YyW/2
王磊,2012,〈米万钟生平考略〉,《陇东学院学报》,23(6): 142-144。
国家文物局主编,2008,《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
朱保烱和谢沛霖,年代,《明清进士提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图文排版:盛晓娣
爱我炎黄之器,守我华夏之魂
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