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8年08月20日
还珠之皇后威武紫砂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大象紫砂

紫砂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大象紫砂

最开始了解紫砂的时候,无从入手,友人告知,那就从【曼生十八式】开始入手。
后来了解的多了,觉得曼生十八式好像也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大亨壶的光素无华、玉成窑的文气袭人、近代顾老等的技艺精湛;再后来无事喝茶遐想的时候,总会想,曼生以物言志,砂壶对曼生自己本身也是寄托,陈曼生以趣入壶,自带文风追你好辛苦,带动文人圈与紫砂圈的互动,且时间段长,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风格朱雯朱静。
陈鸿寿(1768~1822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书画家、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曼龚、曼公、恭寿、翼盦、种榆仙吏、种榆仙客、夹谷亭长、老曼等。曾任赣榆代知县、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鞠敬伟其工诗文、书画,善制宜兴紫砂壶,人称其壶为“曼生壶”田恩沛。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行书峭拔隽雅、分书开张纵横,独步有清一代。篆刻师法秦汉玺都市炼宝王印,旁涉丁敬、黄易等人,印文笔画方折,用刀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茫浑厚。为“西泠八家”之一。
陈鸿寿于金石书画以外,以设计紫砂壶最为人称道。是中国第二代紫砂壶大师的领军人物,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主张制壶创新,因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形成壶界两大贡献。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还珠之皇后威武,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迪拜钻戒旅馆。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制作技术虽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与当时的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由他或是他的朋友题铭,这种富于文人艺术的紫砂壶,以“曼生壶”知名于时,尤为后世宝爱。
【百度百科-陈鸿寿】
下图所收集的图片均来自于 (建议购买正版)
【 曼生遗韵】
作 者:唐云艺术馆编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5月




合欢壶
底款“阿曼陀室”,把款“彭年”。
作者杨彭年之合欢壶形,如两只上下互相扣合之碗,天地相合,故名“合欢壶”。壶盖为隆起之“虚截盖”(紫砂行业用语,虚者高起之意,截者相接处吻合如在流畅之曲线上横向锯截而成)约翰库缇斯。圈足与壶身和谐暗结(指相接处填泥而使之呈曲线相接)。壶把略显松弛,两端与壶体暗接,壶嘴短朴、略高壮,也与壶体暗接,其中之妙在于减弱嘴、足、把之分量而统合于壶之全体,壶钮大小与壶体切合,看似简单,实则最难,又与顶盖明接,点睛提神驹形由美,统括全身。高明之举,世人难识也。
泥质沙粒隐现,润泽自然。做工老到,该细致处分毫不差如盖与口,能“偷工”事且抽手,不作鞋底绣花之事。因而极具工艺之味道。
壶肩铭文:“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曼生铭。”典型陈曼生行书字体,潇洒、儒雅。题意更为出彩:“阳羡茶”即宜兴茶;“合江”为当长江最上游与赤水之汇合处(四川境内),意为最洁净之水;“坡仙”当为苏东坡无疑。手把此壶,倘使坡翁尚在,当何等惊喜!而句内一个“合”字点到壶形,何等切题。整句题款将这只紫砂壶提升到了极高的文化境界,并添注了灵魂。真不愧陈曼生有生花神笔。
(高振宇)




合欢壶底款“曼生”,把款“彭年”颜色红而不艳,俗称大红袍。铭文饰于壶肩成环状。按紫砂成型技法,壶身是用两块泥片对合而成,壶名取“合欢”,十分贴切学事通,且寓意深长。观赏此器,我推测是曼生亲手制作,后经彭年修饰的作品。理由:一,上海博物藏画有曼生“余又爱壶,亦有制壶之癖”的记载。二、上下两块泥片,厚薄相差较大。若彭年等专业制陶艺人,不会犯这种低级差错侏罗纪战争。三、壶的圈足,子口都很不不圆正,即便经彭年加工亦难纠正,属“胎里病”。
铭交:“八饼头钢,为鸾为鸾,得雌者昌。”妙在“雌”字:八饼头纲是北宋时最好的贡茶龙风团饼,鸾鸾即凤凰。暗示龙凤配,凤求凰。“得‘雌’者”虽有《列异传》秦穆公得雌者霸典故、但我以为切合壶名“合欢”,铭文中的“雌”,在茶道中指水(水为母),在社会家庭中指女性。是曼公尊重妇女的一段铭文。展现了“切茶、切水、切情、切壶”的曼铭特色,“彤管流芳”牌坊就是曼生在嘉十八年十一月谷旦为“旌表儒童注承德之妻宋氏之坊”而书。
(潘持平)




扁壶
底款“阿曼陀室”,把款“彭年”。
是壶原料采用紫泥调砂,因见黄砂点边缘有拖拽晕痕,可断为调入生段泥砂而成,所谓桂花砂泥料。与庞元济《虛商名陶录》所载扁壶相一致,所录同款扁壶又称“钿合壶”,底款为“桑连理馆仿大彬制”并注曰“此必曼翁得时制佳壶故特命彭年加工”云云。可见此壶也当与虚斋所录之壶同时期仿大彬款“钿合壶”其中之一也。
壶形扁圆直腹状如钿合,简洁大气,直腹挺括,与上下交接处轮廓分明,抚之又温润如玉,作者高度掌握了视觉与触觉的统合。壶嘴、把及盖钮为整体之需。均以暗接法减弱之,又妙在使壶身之筋线延伸至嘴、把两侧,一气之贯穿,流畅之过度使嘴把如同自然生出一般,和谐一体。壶盖以一个简洁且饱满平盖作压盖,又以一桥钮贯之,同样起一筋,使与壶体遥相呼应,合为一体,且易捏拿。真可谓匠心独到。时人常谓彭年之名,皆陈曼生书镌提挈而成名。今观此两壶可知杨彭年无愧于当年嘉道间紫砂大家也。
壶体肩部刻款:“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公作扁壶名。”曼翁毕生嗜茶如命,已成癖成病。而此彭年作坚致如石之紫砂扁壶,正可用之砭针渴茶之顽症,切茶意,切壶艺,实为紫砂茶壶题刻之典范。又书法纯朴天然,字体刚健洒脱、毫无滞碍,使今人领略到了曼翁崇尚不求完美,反能得天然真趣的高超艺术境界。曼翁与彭年之合作,造型与装饰因能相顾相让,且合法度,能成珠联璧合,天衣无缝。故能成为紫砂文人壶之古今楷模。
(高振宇)






瓢壶
底款“阿曼陀室”,把款“彭年”
瓢壶已成为紫砂造型中极具代表性的优秀造型,形体简练、稳重如山,富有艺术语言。它的实体与空间轮廓都具有金字塔形的变化。壶底用三只扁圆脚托起.增加了大底面的力度并显得灵气。壶盖的手是桥形的圆弧线,与壶体匹配,完善了锥体形的顶端。整个壶体结构严谨,实用性强。泥色古朴。雅致。曼生在设计壶形的同时又将他的书法、金石融为一体,并刻“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的诗句。书于壶上的篆刻功力又如凿刻的碑版,刀法遒劲、爽利、挺拔,引人人胜。故有“文人壶”之.
(汪寅仙)



匏壶
底款“阿曼陀室”,把款“彭年”亚伦卡特。
此壶泥色独特,应为精心配比所得,制作工艺娴热、精到田为友,有珠圆玉润之感。壶型得手蕴雅,非常可爱。自酌敬客两相适宜jd塞林格。此耐人寻味的造型历来极多作者摹形复制,因此鲍瓜壶实际上已成为历史传统经典之作。
铭文简约精到,把玩啜茗以吉祥如意来形容,在独一无双的匏瓜壶中,这是切茗、切壶、切形、切情的典范。
(徐秀棠)




笠荫壶底款“阿曼陀室”,把下款“彭年”此造型应为曼生首创之式。所见多种十八式版本中均有此图形。它借鉴时人遮阴挡雨的雨帽,适度变体创作而成,是借物造型的典范之一(同类的还有井栏、柱礎,瓦当等)。它的嘴、把曲度变化与上小下大的壶身极度协调合宜,显现既隐又巧的神气,其把之内呈圈孔结构,弥补了壶身上下相接凹角之节奏。配盖协调亦为美事。若内主佳茗以手抚摸,涤擦型制贴切。所饰铭文的确是把笠与茶的功能及关系融为了一体。其书法镌刻也非常舒展,装饰布局合宜,此型少此陶刻必有失色之感。泥料是优质红棕泥(并非红泥),烧制温度恰好而有此色彩,加上长期注茗涤拭,故特别逗人可亲。
(徐秀棠)



井栏壶
底款“阿曼陀室”,把款“彭年”
此壶与唐井栏壶一样,有原型且有典故。同时体现了曼生崇敬先贤的心情。旧物尚存,名“汲古泉”,原是史侯庙水井,通泉胍,终年不枯不溢。乡间流暑天饮此井水,不生痱子,明嘉靖间,海瑞在寺内饮茶,尤觉甘爽,称为“汲古泉”。现仍按原状保存在溧阳市埭头中学校园内,前些年学校仍取用此水,后通自来水才停止使用。
此壶制技虽不精到,但以自然、流畅而得趣,正含曼生简朴无华,内蕴无穷之理念。
壶上镌“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曼式隶书,是一段写实的铭文。“汲古泉”井并不深(实地考察,提水无需用井绳),这把壶握在手中尚不觉小,是恰到好处的一手壶,用来饮茶正可以;“永以为好”既赞汲古泉井水,又指用紫砂壶饮茶的功效,也是祝愿。此壶款式,应该是曼生较为满意的一种。时至令日,在行家眼里,依然是最为简练的紫砂壶造型。
(潘持平)



提梁壶
底款“阿曼陀室”,盖内款“彭年”。
提梁壶是在端鋬石瓢壶体上变化而成。把壶的端鋬变化为提梁形式,造型虽简,线条结构却完美幽雅,提梁内扁外圆,呈弧形,与壶身底部的大弧线相吁应,壶口略收,呈反弧线,与壶盖边的小弧线成正反,富有节奏感。提梁根部接合处形成的小曲线和谐生动,使提梁的虚空间与壶的对比强烈,更显示线条结构的轮廓美和形式美。曼生同时书刻“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的诗句,深刻反映他对朋友的真情实意及文人品茗的高雅情操,为今古茶人所喜爱。
(汪寅仙)
发现美,发现乐趣,再把发现的这种美和乐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END·
更多请关注
elepot
大象紫砂


如您喜欢 | 敬请分享
大象紫砂,一个关注紫砂原创,注重紫砂传承的平台。
不论您是紫砂陶手,还是收藏爱好者,请关注我们,留言分享自己的从艺经历或者紫砂收藏生活,相信我们能触碰出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