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9年06月10日
赣州文明网疫苗、威胁、辣椒水…...前调查记者王克勤的幕后故事-Epoch非虚构故事

疫苗、威胁、辣椒水…...前调查记者王克勤的幕后故事-Epoch非虚构故事

王克勤和包月阳都是价值观驱动型人格,他们那段辉煌的故事很难一词道尽。
作者 | 石灿
8月16日,因为吉林长春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件,一堆大员被问责和处理。
这件事的舆论由头,要到一个月前了。
7月21日,自媒体“兽楼处”推送了一篇叫做《疫苗之王》的文章,揭露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疫苗生产环节偷工减料、弄虚作假、逃避监管,导致疫苗抗原含量低,事情败露,媒体跟进,引发全国恐慌。高层先后就疫苗事件作出批示,长生生物科技被立案调查。
按照传统,揭开黑幕底料、引爆舆论的事情由传统媒体专职调查记者来做,但事实上,这件事被新媒体势力夺去了。国家高层出面处置疫苗事件,是民间自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光辉时刻,也是新旧媒体权力转移的一个象征性事件。这时很多人在问:传统媒体的调查记者去哪儿了?
王克勤在这个时候开始被很多人想起。
??
图片来自王克勤微博
8年前,《中国经济时报》刊发王克勤写的《山西疫苗乱象调查》,揭露了高温暴露疫苗、孩童因注射不合格疫苗患病、官商合谋垄断疫苗市场等问题,震惊全国。
2018年疫苗事件爆发后,心生恐慌、正义爆棚的人们翻出《山西疫苗乱象调查》在社交媒体上传阅,在多重社会舆论力量的助推中,王克勤再次成为了民众眼中的英雄,他们赞扬他,夸奖他兵之枪,怜惜他。
“我非常不想大家把我当英雄,我就是一个漂在北京的读过几天书的西北汉子,曾经认真履行了记者职责而已,报道真相本是记者天职,不值赞扬。”王克勤现在不是记者,而是一家公益机构的发起人,但他在微博上,沿用传统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期冀参与报道2018疫苗事件的媒体,“只替苍生说人话”。
传统媒体的黄金年代已去,在调查报道的余光里,人们依旧着迷于王克勤这代调查记者的职业经历。
王克勤1964年冬天出生在甘肃农村梁山奇情,那里盛产土豆。童年时,他因吃土豆中毒,差点命丧黄泉,亏得赤脚医生医治才捡回条性命。
他父亲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公立学校的读书人,在那个年份,他父亲是当地文化界的高峰,初为小学教师,后职至小学校长,见过世面,村里的许多文件材料都由他父亲协助起草。
他父亲写得一手毛笔字,心也好,每到春节,村里人到他家求“对子”,他父亲都会免费写了送。但他母亲觉得吃亏,常因为这事儿叨嘴。日积月累,他们却因一件件小事成了当地颇有名望的人。
那个时代的农村人,大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走出山沟,脱掉泥鞋子,穿上皮鞋,顶破阶层桎梏,成为城里人。
王克勤的父亲也这样。在王克勤13岁时,他初中毕业,离开父母远赴异乡求学;到了18岁,他到省城的兰州大学上学,开始了他的“城市生活”,学校每个月会发放粮票,可以让他有足够的食物填充肚子。
??
青年时期的王克勤 图片来自王克勤博客
王克勤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大学期间参加了很多校园活动,对校园新闻、诗歌散文、活动策划很感兴趣。80年代我国高校教育实行就业分配制,两年后,他被分配到兰州市委机关担任领导的秘书朱赤丹。
刚到市委机关那会儿,他也想着升官发财。但他是一根筋,看不懂领导的眼色,一段时间后,就被调到远离核心权力的宣传岗位工作了。
正是因为这次调动,让他接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群众的举报信,反映一家工厂领导贪污腐败,上级安排他和一位记者一起去调查,很快,新闻就见了报,事情也迅速得到处理。
他感到震惊:原来记者是可以为百姓伸张正义的;往深一点了解,原来记者通过新闻报道,还能影响到政策制定。这个职业让他有些向往。
而他所处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是报纸期刊。那是国内纸媒崛起的初期,很多党报的稿件都来自政府宣传部门。报社为了稳固自己的信源渠道,建立了很实在的稿酬机制,一些基层宣传干事将宣传材料整理发给报社,报社会给那些干事提供还不错的稿件报酬。
这直接让王克勤心动了。当时在兰州,一碗兰州拉面一毛八,每天必须吃一碗,而他有机会一次拿到几块钱的稿酬,“一块钱稿费就可以买5碗牛肉面!”从此,他找到了一条赚钱的路子。
但让王克勤真正扑向新闻行业的内在原因,来自八九十年代思想解放潮流中,知识分子对价值观的向往和实践。
小时候,王克勤看过武侠小说,也练习过武术,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他“见不得人受苦受难”的侠义情怀,记者这个职业拥有的独特权力,能让他在最快的时间里触梦。
1989年,是王克勤真正的第一个转折年。是年,他在《甘肃经济日报》谋得一份工作,开启了此后二十一年的记者生涯,开始撰写公共新闻作品。
2000年11月,王克勤在甘肃省政府网发现一份投诉书,反映兰州当地有多家非法股票交易场所在从事股票诈骗。
他根据上访受害“股民”及中国证监会兰州特派办提供的线索,通过暗访黑市、调查投资人、走访有关部门等多种方式,对一些证券黑市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摸底,发现部分非法证券交易场所,有相当复杂的社会背景,一些政府相关部门染指其中,充当保护伞。
调查进行一个月后,他收到被调查方的言论威胁,担心力量薄弱,稿子发不出来,2001年1月九阳武神,他邀请时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宏加入。
2001年1月下旬,调查兰州证券黑市的新闻稿上交至《甘肃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时报》编辑部,《中国经济时报》时任总编辑包月阳承诺,春节后刊发。
稿件编辑期间,王克勤家里不断收到恐吓电话,安全起见,“把他们(老婆孩子)都打发到乡下去了”。
2月3日,《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一文在《中国经济时报》刊发,全文1.5万余字,社会反响激烈,国务院总理作出批示,黑市被查。
春节期间,王克勤曾在传呼机上收到威胁信息:“我已知道了你的家庭地址,晚上,我们过来接你的老婆孩子。”他立马报警,警方派出了四名荷枪实弹的警察保护他。
在后续的收尾工作里,王克勤和王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褒扬。王克勤抵达他记者生涯里的第一个黄金时刻。
揭了黑,触了利,惊了权,《甘肃经济日报》活不下去了。2001年,该报停办,王克勤加入甘肃日报社旗下的《西部商报》。
在那里榛生,他的侠义情怀又一次得到了释放。
2001年10月1日至7日,他在甘肃省岷县堡子乡采访,那里极度贫困,人们的诉求较多,他的行踪很快被传开了。
正当他徒步行走在山间小路时,在一个拐道上,突然一个老人冒了出来,双手掏出皱巴巴的“纸状”,请求他主持公道,那老人叫他“青天大人”。
他在调查中发现,那个地区,许多人因交不起罚款,怕遭村干部打,选择逃亡他乡;乡、村、社三级干部随意谩骂农民、殴打农民;许多人被选举为“劣迹人”,接受乡政府的“劳动改造”;“乡政府想罚谁就罚谁,罚多少必须交多少,没钱就拉牛赶猪搬家具”。
他忍不了,写了一篇名为《甘肃岷县公选农村“劣迹人”引曝令人震惊的黑幕》的调查报道,10月17日刊发在《西部商报》上,时任国家总理当即作出批示,甘肃引发整肃风暴。
不到一个月,他就被报社开除了。王克勤解释,是因为一系列揭黑报道招致他被开除公职。
他不服气,他向上级提起申诉,请求恢复公职。几个月后,他得以复职。2002年1月9日,他被《中国经济时报》接纳。《中国经济时报》创刊于1994年,是一份以经济为主的综合性日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

2004年5月,王克勤(右一)与著名记者卢跃刚、赵世龙等人在香港图片来自王克勤微博
在《中国经济时报》,他被安排在深度调查部门杨笑天,专门从事调查性报道。安顿后,他即将迎来又一个职业黄金期。《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是他入职后的第一篇重磅新闻报道,点燃了当时我国出租车行业改革的引线。
北京出租车业那个选题是王克勤的部门主任王南给他的。而王南拿到的线索,出自当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部长郭励弘之手于文文整容。
郭励弘拿到北京几名出租车司机提供的“关于司机生存状况的申诉与调查”材料,他翻阅后判断,可以让媒体介入。
王南把材料递交给王克勤时,他建议王克勤以此为选题,对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问题的调查。
王克勤接手之初,认为出租车司机每天都在大把大把“捞钱”,他调查后发现,出租车司机普遍过度疲劳驾驶,患有腰肌劳损、颈椎病、胃病等各种疾病,不受人尊重,生命安全保障隐患重重。另外,出租车公司有掠夺司机个人财产、贪占国家财产的行为。
从接到选题到稿子出炉,他花了半年时间,采访了北京市100多名当事人,包括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公司、相关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
可别以为很容易搞定那些受访者,王克勤采访主管部门时,被强行“带走”过。
王克勤要采访交通主管部门,他先是给主管部门宣传处打了电话,对方总是回应“我们处长不在”、“我们处长在开会”,无奈,他只好闯上门去,去了也不受待见。
有一次,他和几名出租车司机一同去交通主管部门讨说法,在接待室里,他被工作人员发现不是司机,硬是被两个身材高大的人架着出会议接待室,从三楼“请”到一楼的信访室,巧的是,他在信访室两位老大爷那里得到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12月6日,稿子发出来后,在十多天的时间里,不断有出租车司机打电话到中国经济时报社,感谢,求助,提供新信息。另一方面,某部门给出租车司机下令:不得非法传阅《中国经济时报》。报摊上零售的当期《中国经济时报》也被某些机构全部收购,卖得特别好。
尽管如此,高层还是关注到了这条新闻,对2002年后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可参考案例。
年底,王克勤和《中国经济时报》都在南方周末组织的“2002中国传媒杰出表现”评选中斩获提名奖。
后来欧阳靖纹身,一位王姓媒体人评价王克勤的出租车调查报道:当年王克勤的成名之作,分析北京出租车司机遭到盘剥的文章,是典型的不懂需求决定劳动力价格的规律。他或许有满腔热血,或许有希望以此博名,但在我看来,动机不重要。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争议虽然存在,但没人否认他的敬业和勇气。2003年,王克勤成为了《中国经济时报》的首席记者,继续从事更为专业和集中的调查性报道,做出了村民被袭击、艾滋病调查、黑煤矿矿主被打死等稿子。而支撑他这么做的直接力量,是包月阳手中的稿件签发权。
包月阳,1963年出生在河南省舞阳县,比王克勤大一岁,在他们的小圈子里,都叫包月阳“老包”,1米67,长相佛系,性格内向,与人交往缺乏主动性。现在,他是一名出版界商人。
1983年,包月阳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十年间,在新华社和《经济参考报》任职,1993年获得主任记者(副高)职称,1994年获得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称号。尔后,参与筹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时报》,任副总编,主持试刊、创刊的新闻业务工作。

包月阳
此后他一直主持报社的编采业务,把好新闻的一层标准确定为:改变市民的生活。他也把控着《中国经济时报》的整体风格。他曾有一个梦想,把《中国经济时报》做成“中国的《华尔街日报》”。那个时候,很多报人都怀揣这个梦想。
《中国经济时报》创办初期非常艰难,他们主办单位的内核是一个咨询机构,没有什么钱,包月阳他们的30万启动资金是借来的,1994年创刊前后,共借了100多万。
但到2000年,他们就有钱了,还升级了一套较为先进的新闻采编系统,在全国安排了30多个记者站,另外还盖了一栋自己的办公大楼和职工宿舍,手握固定资产。他们也是有钱人了。
到了2004年,《中国经济时报》养了300多个新闻从业者。稿件充沛,信源可靠,曾有一段时间吴辰岑,《中国经济时报》的经济收入排到了经济类报刊里的第二名,稿件也经常被国内媒体转载或者引用,比例占比为全国最高。
这让包月阳颇为自豪,这是他的黄金时代。
包月阳深受新闻理想情怀感召。
与他同期进入新华社的共有130多人。在入社培训上,时任新华社副社长陈伯坚对他们说超级地球分身,新闻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事业,一个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
这句话成了包月阳27年新闻职业生涯的信条。在王克勤的价值观里,“记者报道真相”也成了他所崇尚的原则。
2005年6月初,王克勤看到一个视频,视频里,一群头戴安全帽、身穿迷彩服的大汉,手持棍棒、铁锹冲向一群村民。村民在惨叫声中惊慌四处逃窜,有人被打倒在地上,有人试图反抗。最后有6个村民无法再爬起来,约100人不同程度受伤,51人在医院接受救治。
他决定去当地调查一番。
6月13日,他与同事乔国栋一起前往事发现场实地采访,赣州文明网14日凌晨3点到达目的地,但现场被当地政府封锁了,当地媒体接到禁止报道该事件的通知。
王克勤和乔国栋兵分两路,王克勤联系村民带他进村,乔国栋采访当地政府。王克勤在村内穿梭于各个受害者家庭,拿到了很多一手资料。
五天后,整个村子都被围住了,有个别记者被当地有关部门扣押滞留,他要怎么出去呢?
换上村民的衣服,弄乱头发,把笔记本、电脑和相机藏到装满小麦壳子的麻袋里,与一个当地村民开着一辆手扶拖拉机,假扮成去邻县卖小麦壳子的农民。
路上,他们一共过了三个关卡,来来往往的巡逻车与他们擦肩而过,王克勤路上一直抽烟,意欲装得更像当地村民一些。
到了邻县,王克勤到一家复印店准备复印一份仅存材料,店主看了材料后说,接到通知,类似材料不能复印,还顺手拨起了电话号码。
“放下电话,你要干嘛!”王克勤大吼一声。
“打电话给我老婆。”就在这时,店主的老婆走了进来。
王克勤发现,原来走进来的这位女性才是真正的店主,店主的老公拨打电话,是为了征询店主的意见。道明来意后,店主还是不同意复印该文件。
王克勤和那位村民走出复印店,一人返回村子,一人赶往北京芗芗。
两天后,王克勤和乔国栋采写的题为《河北“定州村民被袭事件”调查》一文在《中国经济时报》头版刊发,最后,涉案的27名被告被判死刑、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
稿件刊发后,包月阳约了许多同事一起吃饭,说是为了给王克勤和乔国栋接风洗尘全医网。
王克勤向在座的人讲述了他扮成村民逃跑的经过,包月阳听完后,张浩锋说起了另一段他们不清楚的背后故事:“兄弟们,你们知道吗?克勤前几个月在南京调查拆迁时,被40多个警察围困在一栋拆迁楼里整整5个小时,他们还准备了手铐与辣椒水韦飞燕。”
说到这里,包月阳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哭了起来,其他人也哭了起来韩姨。那晚,王克勤大醉住院。而包月阳第二次因为王克勤流泪,要到河北邢台艾滋病事件了。王克勤说,包月阳在他的个人博客中写到:
昨夜,我含泪签发《邢台艾滋病真相调查》。这篇四万多字的泣血之作,是《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王克勤所写,为此他历时数月、三赴河北邢台下辖的八县二区一市及邯郸下辖的武安市,采访了34位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众多艾滋病家庭,亲眼见到了8名艾滋病儿童,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
那时,正处于纸媒黄金时期的他们没人想到,王克勤和包月阳的命运从《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一文开始,就被绑在一起了,并与南方系报刊一起,站到了传统媒体的黄金顶点。
2009年,王克勤对调查性报道“爆款”选题已经有清晰的认识了,他总结写道:选题大胆尖锐,“敢言别人所不敢言之真相,敢揭别人所不敢揭之黑幕”;调查深入扎实,常常因为一个选题,需要在某个地方待上几个月;表述严谨平实,“这一点也正好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根本原则”。
这么做的目的是“所有的信源均准确可靠,经得起核查与求证”,“我们所做过的许多尖锐的调查,不仅没给报社惹来麻烦,还给报社不断带来公信力与影响力。”
谁能想到呢?到了2010年,王克勤和包月阳会因为一篇名为《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的稿子而离开中国经济时报社。
2010年5月12日上午,中国经济时报社召开全体社员大会,报社主管单位领导宣读了一份决定:免去包月阳《中国经济时报》社长、总编辑职务。包月阳将去拥有20多人的中国发展出版社工作。
关于免职原因,主管单位给出的解释是:从报社发展现状、工作需要和干部交流三个方面综合进行考虑的,并不是因为个别的事件或者某个短期的议论。
在报社内部,多数人认为是因为一份叫做《<中国经济时报>关于“山西疫苗乱象调查”报道的声明》态度过于强硬,致其被免。
一年后,《中国经济时报》调查部被解散,王克勤被解职。加盟《经济观察报》任总编辑助理。两年后,正式离开媒体圈。
从《经济观察报》离开那天,王克勤搬走了他堆放在报社的上访材料,从2002年到2013年。他计算后发现,足足有两吨重。
王克勤和包月阳都是价值观驱动型人格,他们那段辉煌的故事很难一词道尽,到了今日,他们的情怀依旧在,只是,“有时候纸上人,时间能改变一切。有时候,时间什么也改变不了。”
??
图片来自微博@冯军槐溪先生
参考文献:
[1].《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记<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克勤》;刘太阳;《新闻爱好者》2003年05期
[2].《我与“时报调查”》;王克勤;搜狐博客 2009-11-01
[3].《叶子:王克勤,儿童节快乐!》;叶子,中道网执行总编辑;搜狐博客 2010-06-01
[4].《签发疫苗报道的总编辑包月阳被免职》;王克勤;搜狐博客
[5].《王克勤:努力做一个职业新闻记者》;主讲人王克勤,录音整理黄胜利 2007-01-22
[6].《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王克勤;《中国经济时报》2003-7-11
[7].《35年前的记忆》;包月阳;新浪博客 2015-01-03
[8].《太想念了,我的兰州,我的牛肉面》;王克勤;搜狐博客 2007-07-10
[9].《王克勤:做公益比做记者难多了》;匿名;新浪公益 2015-12-10
[10].《甘肃岷县公选农村“劣迹人”引曝令人震惊的黑幕》;王克勤夏林;《西部商报》2001-10-17
投稿邮箱:epochstory@126.com

后台回复“加群”
进入故事君的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