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9年06月14日
赖昌石家庄毗卢寺壁画(二)-看碟听雨

石家庄毗卢寺壁画(二)-看碟听雨
石家庄毗卢寺壁画(一)
城隍五道土地众

上古时代,城隍仅列在八腊神的第七位,所谓沟渠神、水庸神、水称隍,庸称城,古代城市多有护城沟渠,城隍就成为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城隍始正式称为神。唐宋时代,对城隍神的信仰才普遍流行,唐以后郡、县皆祭城隍。后又为道教所信奉,以城隍为“剪恶除凶,护国安邦”之神,称他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以保谷丰民足。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其统治用民间对城隍神的信仰,他明令“城隍神历代所祀,宜新封爵”。除封赏六个王爵外,所有府城隍皆封公,州城隍皆封侯,县城隍皆封伯,同时下令仿照各级官府衙门的规模建造城隍庙。壁画中的城隍神,头戴展角幞头,身穿红袍,双手执笏板,美髯飘动,侧首作凝视状。
土地古称“社神”。《孝经纬》:“社者,土地之神,为民众祭祀之神,以求年丰岁熟。”《周礼》定二十五家置一社。《公羊传》曰:“社者,土地之主也。”社神就是土地之神,其影响可与城隍相比,是由对土地的原始自然崇拜发展演变而来的宗教崇拜。对土地的信仰盛行于宋代,是民间信仰最为亲近的神。壁画中的土地神为一慈祥和善可亲的白须老翁,穿长袍,戴乌帽,双臂合抱呈作揖状,完全是人间令人可敬可爱的老人形象。城隍、土地后来均成为道教信奉的神祗。
五道又称五趣。佛教所说众生根据生前善恶行为有五种轮回转生的趋向——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壁画中土地右侧绘一饿鬼形象,作回首张望状;城隍与土地之间绘一地狱判官,形象极其传神,表情狡黠富有幽默感。道教也沿用此说。这组壁画所绘五人神态各异,通过人物不同的神态展现了各自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壁画内容丰富多样,有道教题材,也不乏佛教内容,反映了佛道杂糅互相融合的特点
五方五帝神众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方之天帝,即“五方神”,后被道教供奉为神。据《云笈七签》卷十八《老子中经》载:“东方苍帝,东海君也”:“南方赤帝,南海君也”;“西方白帝,西海君也”;“北方黑帝,北海君也”:“中央黄帝君也”。《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唐贾公彦疏:“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矩,北方黑帝叶光纪。”道教中称东、西、南、北、中为五方,东方青龙为青帝,西方白虎为白帝,南方朱雀为赤帝,北方玄武为黑帝,中央麒麟为黄帝。
王逸注:“五帝,谓五方神也。东方为太皞,南方为炎帝,西方为少昊,北方为颛顼,中央为黄帝”。即五方之天帝。
北京中山公园内的主体建筑社稷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社(土地神)稷(五谷之元),祈祷丰年的场所董沁。社稷坛位于全园轴线的中心。坛呈方形,汉白玉石砌筑而成深海攻击。上层每面长16米,中层16.8米,下层17.8米,上层台面铺五色土,中黄、东青、西白、南红、北黑以象征五行,又称五色土台。坛建于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121年)。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叫“江山石,表示江山一统永固虞松波。明、淸时期在国都修建社稷坛,上层设五色土台,无疑是受古代东西南北中五方五帝天帝崇奉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在建筑文化方面的表现。这组壁画共绘有六人,五位天帝均冕旒帝装,双手握笏板,神情严肃庄重;左侧一天将威武强健,双手执宝幡,面向五位天帝作护卫状皇后殇。
南极长生大帝



南极长生大帝为道教主神之一,简称南极。这组壁画共绘有四人,大帝头后有圆光,表情庄重,面庞清秀,右手横握如意,左手下垂作盒中取物状,衣带飘绕;右侧立玉女,双手捧青莲;左侧一侍者双手捧圆盒。侍者和玉女呈现出一幅“金童擎紫药,玉女捧青莲”的形象。左侧另立一侍者双手执宝幡。《史记·封禅书》司马贞索隐:“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汉书·天文志》:“南极老人,常以秋分时候之南郊。”
南极寿星,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指天空的某一区域,即相当于二十八星宿的东方角、亢二宿,《册府元龟》载:寿星,角亢也侯腾飞。既为列宿之长,复有寿星之名。一指属于西宫的南极老人星孔升延。秦汉时代立祠奉祀的寿星,实际上是指南极老人星,被视作人间主寿夭之神。
近代民间年画或雕塑之寿星形象,都为白发老翁,弯曲的长拐杖,前额高,头长疯狂宠物2。《后汉书礼仪志》:“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糜粥。八十,就是,礼加有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老寿星的形象完全不同于壁画中的南极长生大帝了。
清源妙道真君



这组壁画共绘有三人。清源妙道真君头戴黑幞头帽,身穿黄袍,右手牵一白色猎犬,左手执如意,面目清秀;身后一武将瞋目怒发,双手执金瓜,另一年轻侍者,面貌白净,右手二指傘一弹丸,左手执弓,侧首而立。这组壁画,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是壁画中的精品高田彪我。《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贤奕》:“二郎神衣黄弹射拥猎犬,实蜀汉王孟昶像也。宋太祖平蜀,得花蕊夫人,奉昶小像于宫中。太祖怪问,对曰:此灌口二郎神也。乞灵者辄应。”据此,壁画中“二郎神衣黄弹射拥猎犬”的形象,与文献记载相符合,其原型是灌口二郎神。李冰是四川的名人,历史上确有其人,治水确有贡献。现在都江堰伏龙观前殿,迎面立有1974年出土的李冰石像,它雕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是我国汉代石刻优秀作品。石像高达2.9米,重4.5吨,造型简练朴素,神态从容持重,袖手合于胸前,再现了这位治水有功的蜀郡太守的形象。现在四川灌县都江堰岷江东岸建有二王庙,是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李冰及其次子二郎的祀庙,庙创建于南北朝,现有建筑系清代重修。原名崇德祠,宋以后历代敕封李冰父子为王,遂改名二王庙。近年由现代雕塑家塑有李冰及李二郎像,各高数米,或坐或立,分别供于大殿及后殿内。宋以后各地多建有二郎神庙。
相传二郎神为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有关二郎神的传说很多。一是指李冰次子,因斩除都江蛟龙有水功,故立庙祀之。古典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称二郎神为杨戬,推想是从李二郎故事演变而来。另一说法指隋代赵昱四德歌歌词。《苏州府志》载:“赵昱隋时仕嘉州太守,有蛟患,入水斩之”。《三教搜神大全》:“昱原为道士,从李珏隐青城山,被隋炀帝起用为嘉州太守,死后成神。”宋真宗(公元997—1022年在位)追封赵昱为¨清源妙道真君”。“公斩蛟时年二十六岁。隋末天下大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后因嘉州江水涨溢,蜀人见青雾中白马引数人鹰犬弹弓猎者,波面而过,乃昱也。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奉祀焉,俗曰灌口二郎。大宗封为神勇大将军。唐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宋真宗朝,益州大乱,帝遣张乖崖入蜀治之。公诣祠下,求助于神,果口□,奏请于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据此,清源妙道真君系指隋赵昱。我们认为近代民间所信仰的二郎神,主要是吸取糅合了李冰及李二郎,灌口二郎神赵昱治水除蛟之神话传说演变而成的神话人物。从二郎神的演变,也可以看出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互相糅合吸收,演化渗透的特点。
北斗七星 南斗六星 十一大曜等众



北斗七星位于西壁中层,南斗六星位于东北壁中层。
《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春秋运斗枢》:斗,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分阴阳,建四时包公断悬案,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我国古代对星辰的崇拜起源很早,对北斗七星的崇拜,由于它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更占有突出地位。北斗七星在夜间是指示方位的可靠标志,且其运行规律对制定历法有重要作用。《史记》说它能“以齐七政”玉蒲团笑传。《尚书·大传》认为可指四时、天文、地理、人道。早期道教信仰七星为星神,是由自然崇拜发展来的
南斗六星因与北斗七星位置相对,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南斗与北斗一起在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东汉以后,早期道教又宣扬南斗注生,以后民间称之为“延寿司”。
南斗与北斗,和绘于东壁上层右面第二组的“十一大曜等众”一组壁画——道教谓日、月、金、木、水、火、土、计都(或称慧星)、罗喉(或称蚀星)等为十一大曜,均为道教信奉的星神。
南斗与北斗,其壁画中的形象均为双手执笏板,美髯飘动的长者,面目庄重严肃,显得呆板单调。“十一大曜等众”实际绘有六人,形象各异,有一白须老者面容慈祥可亲,双手握笏板;其两侧各立一人,均头戴冠冕,稍有须髯,面目清秀,表情严肃,一人双手执笏板,一人左手握桃枝。画面中部绘一赤发绿脸,身穿铠甲,威武勇猛的武将。其左侧绘两位面貌丰腴白净,头戴凤冠的中年妇女像。
十八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井鬼柳星张翼轸、奎娄胃昴毕觜参




在毗卢殿壁画中,有四组是关于二十八宿内容的。东壁中层二组壁画题记为:“角亢氐房心尾---东方苍龙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一北方玄武七宿。西壁中层二组壁画题记为:“井鬼柳星张翼轸”——南方朱雀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一一西方白虎七宿。二十八宿分属四方,东西壁各有十四宿且暹相对称。“宿”本来是过宿的旅舍的意思。最初,二十八宿是用以标志月亮在一个恒星月中的运动位置。恒星月每月是27.32天。一个恒星月中月亮每晚在满天恒星中都有一个旅居的地方,一月共换27个或28个地方,所以叫做二十八宿。《史记·律书》和《天官书》、《晋书·天文志》中称做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次。中国的二十八宿,是以赤道为准为座标。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说:“凡二十八宿度数,皆以赤道为法。”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之一。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战国时二十八宿已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汉书·天文志》中保存有战国中期的占星家甘德、石申关于二十八宿的星表。《周礼·春官·冯相氏》、《考工记·舆人》,都有“二十八星”之称。《吕氏春秋》中《十二纪》和《有始览》都有二十八宿的各个星宿名称。《尔雅·释天》有二十八宿中17个星名蜀汉三杰。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认为:“总之,由可靠的文献上所载的天文现象来推算,我国二十八宿成为体系,可以上推到公元前七世纪左右。真正的起源可能稍早,但现下没有可靠的证据。至于文献学方面考据结果,也和它大致相符而稍为晚近,现下只能上溯到战国中期(公元前四世纪)而已。”(见夏鼐著《考古学和科技史》一书29页,“从宣化辽墓的星图论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一文。
1974年冬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和河北省博物馆,发掘了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一座辽仿木结构的砖墓,在后室穹窿顶部的正中央,发现了一幅彩绘星图。墓顶星图绘画在直径21.7米的圆形范围内。中心嵌有一面直径35厘米的铜镜,镜的周围绘重瓣的九瓣莲花。再外是二十八宿和北斗七星的星宿,环绕着中心莲花作圆周形分布重装悍将。背景为蔚蓝色,象征晴空片山莉乃。到目前为止,通过考古发掘得到的星象图最早的实物资料,是1957年发掘的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图中绘有日、月、北斗和二十八宿中每方的二至三宿。这些,都是我们研究二十八星宿的宝贵实物资料。
壁画中的二十八位星宿神,大多怒发张目,容貌古怪,神情凶恶,少数头戴冠冕,面目端正杨小凌。星宿神们的双臂以不同的姿态握执笏板,表现了星神们不同的性格特点。二十八宿与南斗、北斗、十一大曜,均被道教尊为星神,反映了道教自然崇拜的特点
四值功曹使者

壁画题记为“四值功曹使者,时值、日值、月值、年值”,共绘有四人。“功曹”原为中国古代郡、县的书吏。道教称在天上天神之下也设有此等书吏,凡人间“上达天庭”的表文,赖昌焚烧后即由他们呈递。是道教所信奉的值时、值日、值月、值年的神。四位使者形象雷同,均稍有胡须,面目白净塘正,神情严肃,一种忠于职守的样子。
扶桑大帝等众


《枕中书》:元始君经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头,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日元阳父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真灵位业图》中称其为“太微东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扶桑大帝又称东王公、东华帝君,为道教尊奉的主神之一。《枕中书》和《真灵位业图》都称其为扶桑大帝。壁画中的扶桑大帝为一慈祥和悦、亲切可敬的白须老者,头后有圆光,双手执笏板。左侧后立一天将张发瞋目,双手执团扇。右侧立一侍女,面容俏丽,双手捧圆盘。
扶桑一词最早见于《楚辞》。《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扶桑在我国汉代以前的古籍中一般是指一种神木徐婉婷。从东方朔《十洲记》起,扶桑开始演变成出产这种神木的东方仙境,即“日出之所”。日本国名的原意也恰恰是“日出之所”。据《隋书》记載,公元607年,倭国王给隋炀帝的国书中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说法。唐代诗人王维、徐凝等把扶桑代指日本用于诗文。近代也沿用这种说法,1931年鲁迅送日本友人东渡的诗文中就有“扶桑正是秋光好”的诗句。扶桑即日本,早已成为我国的传统说法。
扶桑大帝--东王公,与西王母同被道教尊奉为神。东王公在中国民间传说中认为是男仙之首,主阳和之气,生于东方碧海,表现出日神的特点。甲骨文所见“东母”,即日神的别名,东王公之说也可能是由“东母”传说演变而来的
北极紫微大帝


在道教庞杂的神衹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天尊“三清”的是四位天帝合称“四御”。御者帝也。“四御”中,玉皇大帝最著名,第二位的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简称北极紫微大帝,原为北极星神。《云笈七签·日月星辰部》称:“北辰星者,众神之本也。凡星各有主,掌皆系于北辰。北辰者,北极不动之星也。其神正坐玄丹宫,名太一君也。极之为官者界也。是五方界俱集于中央,是最尊居中也。中极一名为天中上极星也,是最居天之中,故最高最尊为众星之主也”。北极星神成了统率星神的首领。
道教中北极紫微大帝的职责为,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统御众星和四时节气。对北极的崇拜源于古代的星辰崇拜。进入阶级社会后,星辰崇拜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称北极星称紫微、紫垣、紫宫。《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后来,人间皇帝居住地亦称“紫禁宫”、“紫禁城”。明代官廷专门建立紫微殿,设象祭告。著名道观中,除三清殿、玉皇阁外,还有供奉“四御”的四御殿,四御神像头戴冕旒,身着朝服,完全是一副人间帝王的形象。
这组壁画中,紫微大帝冕旒帝装,长髯飘动,双手执笏板,头后有圆光,侧首凝神而立,神态极其庄重。左侧一玉女头戴凤冠,左手举青莲。右侧立侍者二人双手握执伞扇,侧首而立。和西壁左下角北极紫微大帝遥相对称的,是位于东壁右下角的南极长生大帝,南极与北极相对称
山河二王等众

谓山中为王、诸河中为王者,道教供奉为神。《无量寿经下》曰:“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王。”这组壁画绘于东壁上层。山河二王虬髯,张目怒发,面貌怪异,双手执笏板,相对而视。身穿绿色大袍的侧后立一小妖手举山石,其身份当是山王;身穿红色大袍身材高大者侧后立一小妖手举荷花,其身份应是河王无疑。
太岁黄幡豹尾 大将军金神等众


太岁为中国民问信仰中有名的凶神,西汉时就已在民间流行。元、明以后,太岁信仰又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承认,设专坛祭祀,更视它为“主宰一岁之尊神”,成为人格化的神,简称凶神,所谓“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黄幡,即是罗唉的别名,豹尾即是计都的别名,均是凶神。这组壁画共绘有三人,均是面目凶悉怪异,虬髯嗔目张发。有的握笏板,有的执不同的兵器。
大将军金神等众共画二个武将,均头戴红缨盔,虬髯张目,面相凶恶,右手执大砍刀。全身披铠甲,衣带飘绕,完全是一副威风凛凛的武将形象,如同凶神恶煞一般。
五湖百川等众

五湖百川是泛指一切河流湖泊,道教尊奉为自然河湖崇拜的神。共画有六人,中间三人为主像,二人虬髯张目怒发,一人面貌清秀白净。均手持笏板,穿云头靴。另三人为小鬼,环立于主像之侧,其中二小鬼肩背或头顶珊瑚、蚌壳。三个小鬼均形貌古怪。
主风主雨主电主雷

在科学落后的古代社会,人们对凤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充满了恐惧和神秘的心理。风雨雷电等自然力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益处或灾害,是人们无法左右的自然现象,这是古代社会人们崇拜凤雨雷电的根本原因。
主风之神又称风伯、风师。我国各民族对风神的信仰不尽相同。有的民族把某种鸟类神化为风神;有的民族把风神和洞穴、山谷联系起来;有的民族把风神和天空的星辰与月亮联系起来。《独断》载:“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春秋战国以后,对风神的信仰逐渐集中起来。北方地区信仰以星宿为风神;南方地区信仰以鸟形或有翼的怪善形的飞廉为风神。秦汉以后,两种信仰形式上被统一起来,并被纳入国家祀典。姜柔伊《唐会要》卷二三,天宝四载七月二十七日敕:“风伯雨师,济时育物,并宣升入中祀。仍令诸郡各置一坛。”
在自然崇拜的许多神中,雨神是在古代社会与人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神灵。在原始宗教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中,对雨神的崇拜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表现出多元化的现象。春秋战国以后,信仰逐渐集中称为雨师,即壁画中的主雨,且纳入国家祀典。雨师即主雨,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北方将它与星宿联系起来,“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南方雨师谓屏翳。魏晋以来又有称雨师为龙者。
主电之神即电母,民间信仰中司闪电之女神。在早期自然崇拜中,雷神兼司雷、电二职。后来由于雷神的人格化,雷公的男神特征突出,电神自然演化为其配偶神,被称为电母了。宋代已有电母之称。
主雷又称雷神、雷师,在民间,对雷神最普遍的称谓是雷公。雷公一词,始见于《楚辞》:“左雨师使径待兮,右雷公而为卫。”
《主风主雨主电主雷》一组壁画共绘四人,其中一中年俊妇当是电母—闪电娘娘,其形象与文献记载相符。《元史·輿服志》云:“电母旗,画神人为女人形,缥衣朱掌白裤,两手运光”。《集说诠真》:“今俗又塑电神像,其容如女,貌端雅,两手各执镜,号曰电母秀天君。”
主山主树主水主花

这是一组体现道教自然山川崇拜、植物崇拜的壁画,共绘有四人:前面绘一年轻貌美的女子,双手合掌,应是主水之神。另三个男子面目丑恶、狰狞各执山石—主山,树枝—主树,鲜花—主花。人物的身份鲜明突出,一目了然。
蚕官五鬼等众


蚕官为司蚕之神。我国古代民间流传蚕官为女神。画面中的蚕官为男性长者,头戴黑色幞头,虬髯嗔目怒发,身披红袍,双手执笏板。五鬼均面目狰狞可憎,神态怪异,赤身裸体,手持不同兵器,都是十足的恶鬼形象。
天蓬大帅神众 天猷元帅等众



这两组壁画分别绘于东、西璧,逼遥相对。东壁绘天蓬大帅神众和玄天上帝;西壁绘天猷元帅和翊圣黑杀将军(壁画题记误写为“天蓬大帅等众”)。是北极紫微大帝的四大名将,称为“天之四将”,为首的天蓬是正元帅,后因触犯天律被贬,即“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我国民间妇孺皆知的神话传说人物。画面中的天蓬虬髯张目怒发,全身铠甲,右手仗剑,左手高举绳索,一副杀气腾腾的样子。天猷为副元帅,和圣黑杀将军为一组,一个白净清秀的面庞中透出一股英勇之气,一个怒发瞋目虬髯,面目狞恶。四个天将都着戎装,手执兵器,充分体现了天将的神勇威武
护斋护戒龙神

这组壁画绘于东壁下层。道教认为:斋者,齐也,齐其不齐。戒者,止也止其不止。为制约欲念,降伏身心之法。认为斋戒为道之根本,劝人清斋奉戒。壁画中绘的两个龙神即是护卫斋戒之神。二尊龙神均身披铠甲,手仗利剑,怒发虬髯瞋目怒视,一副威武不屈的神态,头后为火焰纹头光,更使人物的形象鲜明。
青龙白虎丧门吊客

这组壁画位于西壁中层。青龙头上绘青龙一条,白虎头顶画白额虎头,手执三齿钢叉作护卫状。青龙白虎是一种特殊的门神,专门用于道观山门,为护卫神,简称门神。
丧门、吊客均为凶神,主疾病死丧之事。中间一全身穿白衣的中年妇女是吊客,一副哀痛欲绝的哭泣样子,充分表现了人物悲痛的心态。《协纪辨方》卷三引《纪岁历》:“丧门者,岁之凶神也。主死丧哭泣之事,常居岁前二辰。”画面左上方画一赤发绿面,狰狞可憎,身着铠甲,双手执大砍刀的当是丧门神。吊客右侧画两小鬼,怒发赤身,肌肉隆起,相貌古怪,一人执绳索,一人拿生死簿,应是凶神的部属。
主病药苗稼量夜之神

道教自然崇拜、植物崇拜的神。共画有七人。右侧二人脸庞白净,稍有须髯,侧首而立,其中一人右手举红色药葫芦。此二人身份应是主病药之神。中立一人虬髯张目,身穿蓝褐色长袍,双手握青禾一枝,其身份当是主苗稼之神;左侧立两个赤身小鬼,一个双手托一捆农作物,翘首张目而面带喜色,另一个面目怪异,全身呈赤褐色,其头上绘青色植物一枝。两小鬼应是主苗稼之神的下属。另两人一人面貌白净五官端正,稍有胡须,双手执象征太阳的图形,另一人身穿红色长袍,虬髯瞋目,面貌古怪,侧身而立,双手托一红盘,盘内置一八卦图形〔离〕。这两人当是主昼夜之神。这一组壁画,人物个性突出,身份鲜明,是典型的道教题材壁画。
十代名医等众

中国古代医药不分家,如华陀、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被尊称为药王王。孙思邀为唐代名医,所著《千金方》为中国医学名著。世人视为药王。陕西省耀县有药王庙祀孙思邀。河北省的安国县和任丘县,河南省郑州市也均有药王庙。扁鵲宋时已称为药王。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卷十九引高士奇《扈从西巡录》:“郑州城东北有药王庄,为扁鹄故里。药王庙,专祀扁鹊,香火最盛。”
《十代名医等众》画面仅绘五人,画面被纵向裂缝严重破坏,其中一人画面漫漶不清。处于画面中心位置,身穿红色长袍,头戴幞头帽者,应当是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面庞白净,稍有须髯,左手平伸握针灸银针,右手作针灸状。孙思遨右侧一人为白须飘动慈眉善目的老者,右手平举握一红色药葫芦,其身份应当是精通外科手术的名医华陀。另二人面貌雷同,具体指何人不好确定。
主病鬼王五瘟使者

《三教搜神大全》卷四:“昔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内,有五力士现于凌空三五丈於,身披五色袍,各执一物。…,…帝问太史居仁曰:‘此何神?主何灾福也?张居仁奏曰:‘此是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名曰五瘟。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管中瘟史文业。”帝乃立祠,可见这即是给人间社会带来灾难疾病的“瘟神",应当“纸船明烛照天烧”。画面上的五瘟神除一个虬髯张目,人身人首外,另外四个为马面(双手执勺)、虎头(执火壶)、鸡首(双手执锺)、牛头(执扇),形象古怪。
往期回顾:
张伯驹:流水一分春一半
周汝昌 朱家溍 忆张伯驹先生
冯其庸 旷世奇人张伯驹
张恨水 五月的北平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拍摄的敦煌莫高窟(一)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拍摄的敦煌莫高窟(二)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拍摄的敦煌莫高窟(三)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拍摄的敦煌莫高窟(四)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拍摄的敦煌莫高窟(五)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拍摄的敦煌莫高窟(六)
1935年英国人巴慎思拍摄的敦煌莫高窟(一)
1935年英国人巴慎思拍摄的敦煌莫高窟(二)
1948年美国人文森特夫妇拍摄的敦煌莫高窟(一)
1948年美国人文森特夫妇拍摄的敦煌莫高窟(二)
1948年美国人文森特夫妇拍摄的敦煌莫高窟(三)
1948年美国人文森特夫妇拍摄的敦煌莫高窟(四)
1948年美国人文森特夫妇拍摄的敦煌莫高窟(五)
1948年美国人文森特夫妇拍摄的敦煌莫高窟(六)
山水美术馆 中国汉画大展(一)
山水美术馆 中国汉画大展(二)
山水美术馆 中国汉画大展(三)
山水美术馆 中国汉画大展(四)
山水美术馆 中国汉画大展(五)
山水美术馆 中国汉画大展(六)
山水美术馆 中国汉画大展(七)
山水美术馆 中国汉画大展(八)
山水美术馆 中国汉画大展(九)
山水美术馆 中国汉画大展(十)
故宫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御窑瓷器展(一)
故宫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御窑瓷器展(二)
故宫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御窑瓷器展(三)
故宫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御窑瓷器展(四)
故宫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御窑瓷器展(五)
故宫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御窑瓷器展(六)
儿童节快乐!
1958年丹麦人约翰·伍重的中国之旅
北齐东安王娄睿墓
宿白 太原北齐娄睿墓参观记
北平内九门之(一)安定门
北平内九门之(二)德胜门
北平内九门之(三)东直门
北平内九门之(四)西直门
北平内九门之(五)朝阳门
北平内九门之(六)阜成门
北平内九门之(七)崇文门 上
北平内九门之(七)崇文门 下
提前祝各位端午节快乐!
端午习俗中的饮食与用药
中医文化视角下的端午节习俗
端午衣着与古代夏季服饰
端午节的娱乐活动
宋 槐荫消夏图
辉煌四十年影像记忆展(一)
辉煌四十年影像记忆展(二)
辉煌四十年影像记忆展(三)
辉煌四十年影像记忆展(四)
辉煌四十年影像记忆展(五)
辉煌四十年影像记忆展(六)
辉煌四十年影像记忆展(七)
辉煌四十年影像记忆展(八)
辉煌四十年影像记忆展(九)
辉煌四十年影像记忆展(十)
辉煌四十年影像记忆展(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