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8年12月03日
贪吃鱼2民国清流之“怼人不倦”的鲁迅 9月书单--是日读书

民国清流之“怼人不倦”的鲁迅 9月书单|-是日读书

前段时间看了《民国清流》四部曲悍王驯懒妃,它并不是常见的那种作为茶余饭后闲谈的八卦猎奇,而是用时间轴的方式,为民国时期的文坛上的大师画像立传的严肃作品。
单人的传记很多白起墓,众人的传记却少有。作者汪兆骞是文坛著名的编辑,手中文笔如刻刀,不仅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人物面貌,还善于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人物的性格矛盾观滔宽带,让人获益良多,看完第一本就欲罢不能地继续追看下去。
四本书的内容很庞杂,包含了很多民国时期的精英人物,这一期来简单说说最颠覆印象的人物——鲁迅。

鲁迅的文章在我们还是少年时就能从课本上频繁接触到,他的形象早已被塑造成握笔如握抢的民族战士、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家。然而在民国时期里,在鲁迅活着的时代里,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印象深刻的是,一开始鲁迅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领教育部薪水的小公务员,他的最大爱好就是玩赏古砖文拓本的“躲进小楼成一统”。后来,因《新青年》杂志改组,钱玄同便请周氏兄弟撰稿,鲁迅才开始发表《狂人日记》等小说。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其弟周作人的民望远高于鲁迅邵家有女。在破封建、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战线上,周作人与陈独秀、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们为民请愿,讨伐暴政,营救进步人士刘语乔,冲锋陷阵,无私无畏,令人敬佩。但是,到了后面抗日时期,周作人因留恋北京不愿离去,最终做了伪政府的官员,晚节不保成了“汉奸”,因此其前半生的功绩全被抹去,甚至连做“汉奸”时期营救过不少党人的事迹也被一笔勾销。
文人最重气节,如果周作人自己都抛弃了它,那民众自然是唾弃他的纵横斗破。——而其兄鲁迅的好运就在于早逝,而且尽管他后期对蔡元培也不尊重,但作为一代宗师的蔡校长,虚怀若谷不予计较,还帮他郑重其事地张罗了后事。人品高下立见。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鲁迅还是个很钟情于打笔仗的人,而且动辄因猜疑而向人宣战,有的笔仗甚至长达一年之久,真是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书中关于鲁迅的描述不少:
“从小经历过大变故和世态炎凉,使鲁迅的性格乖戾,生活也很古怪。”
“鲁迅一生结怨太多,与动不动就怀疑别人存心不良的心态有关。”
“世事白云苍狗,本来就是常态,而鲁迅的脸之阴晴圆缺也未免变化太快。”
“鲁迅久经文坛江湖,各色人等的斤两已摸得甚清,与人格斗,知己知彼,从来都是所向披靡。”
但是尽管鲁迅怼天怼地怼空气气量狭小,作者汪兆骞还是愿意用辩证的二元法去看待他,以“无癖不可以为人”来帮其开脱。
如今在网上也可以找到民国时期的名士们对鲁迅的评价。
邵洵美评鲁迅:“他的笔法刻薄,气量狎具小,所以称他为‘小说家’也不适当。……莫不如称他为‘讽刺文学家’。”
陈源:“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想构陷人家的罪状。他不是减,就是加,不是断章取义,便捏造些事实。他是中国‘思想界的权威者’,轻易得罪不得的商友世界。”〔载1926年1月30日《晨报副刊》〕
长虹:“我是主张批评的……鲁迅却是主张骂咆哮哥张艺源,不相信道理。”“鲁迅……不能持论。……那是被感情、地位、虚荣等所摇动了。”〔载1926年11月17日上海《狂飙》第五期〕
邵冠华:“鲁迅先生是文坛上的‘斗口’健将。”“不顾事理,来势凶猛,那个便是鲁迅先生的‘战术’变种鲨鱼人。”“然而,他的滑稽是狂暴的,我不得不说他是在狂吠!”〔载1933年9月上海《新时代》〕
我们再来看看被鲁迅闲来无事写文以“怼”的都有哪些人:
林纾,梅光迪,钱玄同,梁实秋,林语堂,郭沫若,田汉,周杨,废名,魏建功,陈西滢,章士钊,徐志摩,龙一仪戴望舒,丁西林贪吃鱼2,高长虹,郑振铎,成仿吾,沈从文格雷魔法学校,施蛰存,叶灵凤,蒋光慈,冯乃超,李初梨,潘汉年,阿英,刘大杰,胡秋原,魏金枝,钱基博,李四光,梅兰芳…等等不胜枚举
胡适跟蔡元培一样有大师胸襟,在鲁迅被围攻得最惨的一次时,他还站出来解围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梁实秋则写文回敬鲁迅的不实言论,地质学家李四光属于莫名躺枪,沈从文跟他素未谋面只因被其猜忌影射而遭受无端攻击……
还有杨荫榆,你还记得鲁迅那篇《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吗?“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当时国家动荡,女师大的部分学生频繁参加社会活动。杨荫榆要求学生只管读书,反对上街游行,成了积极学生的敌人。当时被开除的学生还有鲁迅的夫人许广平。

因为治校手段强硬遭到诟病,而对于后来杨校长如何保护女学生不被日本兵玷污,以及日军侵略时她因去指责日军而被杀害的铮铮傲骨事件,全因鲁迅的“战斗檄文”而湮灭于历史。直到近些年才逐渐有了为其正名的声音出来。
因为政治意识正确的需要,鲁迅在逝后被神圣化,但是时间总会慢慢涤清覆盖在历史真相上的尘埃,还原大众一个真实的面貌。
鲁迅之所以成为那个神坛上的鲁迅,并非其本意,完全是政治需要。“政客,都是利用群众的无知和热情,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古今中外学事通,概莫能外。”而以文化为政治洗脑宣传,也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重要工具。
因此,看《民国清流》时,最令人击节感动的就是那些终其一生都恪守文人的独立立场,不参加党派却要分清是非的,有着在政治高压下也不被漂洗的铮铮傲骨的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