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文章 2017年06月18日
迅雷临时文件民国十年有田家的外甥从寨南搬来,才有了田、张两姓-安新在线

民国十年有田家的外甥从寨南搬来,才有了田、张两姓-安新在线

寻根溯源,祖上大迁徙,悲摧后裔心
作者:东屋居士
我的家在白洋淀上,那是个小村,是碧波上的一个小岛,叫东田庄。1954年安新县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东田庄有137户,689人。村民是清一色的田姓,民国十年有田家的外甥从寨南搬来,才有了田、张两姓。谢思潇《安新县志》载:三田庄(大田庄、北田庄、东田庄)田氏祖根在山西省洪洞县,明永乐年间迁到白洋淀边的东淀头村,到嘉靖年间,迁到东淀头的田氏兄弟之一立东田庄村。
北宋末年,白洋淀地区是宋辽交战战越古遗情场,杨六郎把守三关口,其中之一就是雄州(雄县)。《白洋淀志》载:“宋朝杨六郎与辽国大将韩昌战于留通与郭里口间的大洼淀内,利用淀内芦苇茂密,地势复杂的特点,用火攻将辽军战车、粮草烧光,大败韩昌杠杠吕绍聪,当地百姓将此淀叫烧车淀。“白洋淀西南部的马棚淀“宋时为监马棚之地龚睿娜,周围二十华里,以后得名马棚淀。”我少年时余烨彬,常随大人穿濠过淀去採菱,得知邸庄南部有个不大的淀叫马场,李庄附近有条长河叫马道。老人们说,这是古代战争留给后人的地名。战争连绵不断,残酷杀戮,人口锐减,“万户萧疏鬼唱歌”,才有了祖上的大迁徙。
三田庄有村史言及祖上大迁徙,但文字简约,只是概括。大迁徙的民情、民怨、民愤、民悲并未详赡述说,致使后人多不知祖上迁徙的真实场景迅雷临时文件。我在生产队劳动的那几年,幸好队里有几位积古的老人,他们记住了他们的祖上,或者是他们祖上的祖上流传下来的大迁徙过程,多次在地头烟时讲给我听,那悲悲切切的场景,至今还悲摧我的心。
县官颁布移民令后,百姓如遭大难,惶惶不可终日。家家闭门锁户,东藏西躲,只恐迁徙被排在“头帮”。更不忍闻的是,死寂的村镇上,不时传来悲悲戚戚且又极力压抑的哭泣声。热土难离!家是祖上留下的一片天地,这里有温煦的乡情,有亲昵的乡音,有哺育每个人成长的德泽,地下还掩埋着前辈的骨殖……谁愿离开自己的热土?
县衙施政遇阻,县官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又颁布新令:不愿迁徙者,到大槐树下登记,即可在家安居乐业。有权有势者,与官府往来者,知其中有诈,便按兵不动,唯死心塌地的庄稼人不知有陷阱,纷纷到大槐树下登记。大槐树附近,刀枪林立,戒备森严,将登记者一个个拖入围有高墙的场院内,戴上枷锁。此时,人们才从梦中醒来,原来,官府耍了手段,要把这里的人强行押往迁徙地。
一时哭声雷动,人间仿佛成了地狱。晴朗的天空忽然飘起几片乌云,直奔大槐树飞来自然之敌p ,滴滴嗒嗒落下雨,苍天也为人间这悲戚的一幕落下怜悯的泪。一位白发苍苍的田氏家族族长,双膝跪在一位长官面前,哀求容个时辰,为了孙们留下记号再上路。
田氏子孙在老族长面前一起下跪,抱头痛哭。老族长拿出准备好的小斧头,把子孙们左脚小趾趾甲劈成两瓣,然后粗声大嗓地哭着说:“孩子们中加枫华,我给你们留下了记号,你们就是离家十万八千里,看到你们的小趾趾甲观泽之战,就不会忘记你们的根在大槐树下。”说着,一片哭声就湮灭了周围的一切。皂隶不容老族长多讲,在惊天动地的号啕声中,把田氏子弟用棍棒赶上路,押往迁徙地。这就是大明永乐年间的人口迁徙。
从大迁徙的传说中,我确信我的祖上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否则,他们就会消息灵通,就会与官府勾结,就会躲过一场不亚于劫难的迁徙。我也多次看自己的左脚小趾趾甲,中间确有一道裂缝,但不知是不是当初老族长留下的记号。
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祖上从多山的黄土高原来到九河下潲的白洋淀,人生地不熟,一时不知所措。为了能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尽快找出生活门路。男人终年事农桑,勤耕耘;女人采徐正雨桑、养蚕、缫絲,或者纺线织布。淀边土地少,男人们就乘船到淀里去寻找可耕种的土地。在浩淼的淀里,星罗棋布地露出或大或小的河渚,那是一块块黑土地,就在上面种田,稻、麦、菽、黍、稷无所不种。
离乡背井之痛慢慢淡化了,我们的祖上又开始了悠然的“日出而作崔苔青,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那时的白洋淀,没污染赢夫人,碧绿的水,晶蓝的天,鲤鱼跳跃,野鸭成群。但祖上没有欣赏“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的雅兴殷秀梅去世,更没有吟哦“遥看白洋水,翠色荡湖中”的闲情。他们按部就班的是,种田,收获,养家糊口,恪守着亘古不变的农家“不遗地力,粗茶淡饭”的生活规范。慢慢地,他们发现在淀中央有三块大的河渚。为便于耕种,田氏三兄弟从东淀头搬到这三块土地上,老大立村大田庄,老二立村北田庄,老三立村东田庄。三田庄如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村间相距一华里。我出生的东田庄,南有前塘淀,东有后塘淀,西有小淀,北有鲥鲘淀,淀与淀间是肥沃的土地,所以,家乡有丰饶的水土资源。
当年东田庄立村的叫田解,他有两个儿子田喜东田喜梦,兄弟俩形成东田庄最初的前头院和后头院两大家族,我家属于前头院,我是二十三世孙。盛世修谱,前几年村内各家族,都详赡修订了自己族门的家谱,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忘根,不忘本,哪怕来到天涯海角也不忘寻根溯源的传统美德。

此文系安新在线签约作者所写,如有意在平台发布文章,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提交投稿,选用有稿费,
点击“阅读原文”投稿